OBE理念“持续改进”原则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路径取向

2022-03-17 11:21芦智龙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张 蕴, 李 莎,芦智龙

(1. 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31; 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OBE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这一中心逆向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并以“持续改进”为根本遵循,确保学生获得实质性学习成果的教育理念,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启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2],切实贯彻OBE理念“持续改进”的内涵要求,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为路径支撑,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因子的监督、反馈、调控与改进,精准把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管理偏差,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规范化程度,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基于OBE理念“持续改进”这一方法论基石,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的种种困境,探索构建全员持续参与、全过程持续推进、全方位持续贯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持续改进:OBE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论基石

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姆·斯派迪(William G.Spady)率先提出了OBE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对教育系统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清晰的聚焦和组织,确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3]。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不断革新,OBE理念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OBE理念强调教育教学过程要紧密围绕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这一价值诉求,聚焦学生毕业后应达成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反向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各环节,通过查摆问题、动态反馈和及时纠错,持续优化教学举措并推动“学习成果”的持续获得。

“聚焦问题,持续改进”是OBE理念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获得预期“学习成果”的关键条件。教育教学改革是历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长期探索的持续进程,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则是动态的复杂过程,涉及对“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完善,持续改进的功能是否齐全,持续改进的效果是否明显”[4]等因素的观测和研判。只有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调节功能,以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规范的程序,以及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保障,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反馈—调控—改进”持续贯通于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达成。

OBE理念的“持续改进”原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奠定了方法论基石。一方面,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5],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其“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及行为养成方面,具有延时性和发展性特征。“学习成果”的获得,则应聚焦“价值引领”这一主方向,持续引导学生筑牢“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将科学真理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质量受制于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信息和教学激励等复杂过程因素的交互影响,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学习成果”的获得。因此,必须以质量监控为抓手,持续加强问题反馈并制定具体的长效整改措施,持续优化教学各环节,为培养政治素质优秀、社会责任感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的困境

(一)质量监控范围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就狭义而言,可理解为监督指导思政课课堂教学,通过检查指导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督促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就广义而言,可理解为采取科学便捷的、符合思政课建设规律及高校实际的方法,针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总体运行开展监督、反馈和指导,通过对教学相关环节及要素的跟踪考察,于分析总结中发现问题,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解决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的认知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狭义层面,而较少针对影响思政课“学习成果”的其他教学工作开展监控。

(二)质量监控重点的困境

部分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的认知上,存在着两种狭隘倾向。

一是重“思政小课堂”而轻“育人大课堂”过程监控。比如,片面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环节监控而轻实践教学环节监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监控措施和手段仍普遍缺乏。再如,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开展思政课质量监控力度不足。当前,多数高校经过审核评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示范建设评估等各类检查验收后,思政课质量监控办法逐步健全,但普遍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监控的狭隘范围,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融入“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大思政”育人氛围,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贯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高校团学课堂、党建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等多元育人载体有效衔接,才能真正服务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二是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监控的有机统一。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中,或者过度关注“学生主体”的课堂效应,未能充分认识到课堂“虚假繁荣”的表象背后活跃有余而内涵缺乏等深层次问题,以及滥用融媒体、教学庸俗化等弊端的严重后果,或者过度关注“教师主导”的“单向度”教学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缺乏对“新生代”大学生思维视角和话语体系的合理审视,对于能否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缺乏精准研判,难以客观反映思政课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质量监控实施过程的困境

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仍局限于具体监控环节,未能从整体协同视角审视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比如,质量监控主体各自为政,教务处、学工部、督导组、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等缺乏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监控动力不足,导致高校难以建立起符合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制约了监控实效。再如,片面强调“质量监督”,对质量的“调控、反馈、改进”缺乏有效关注。在完整的质量监控过程中,“质量监督”是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调控、反馈、改进”则是通过调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更多地发挥着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功能,整改激励功能的发挥相对不足,发现影响质量的因素后,因缺乏后续调控措施而难以“持续改进”。此外,部分高校对质量监控中反馈的信息不够重视,未将监控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改进教学、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致使监控工作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价值。

三、整体协同促持续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路径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6]。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应当破除质量监控范围、监控重点及监控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以整体协同视角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持续监控的有机统一。在“全员持续参与”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并加强队伍建设;在“全过程持续推动”中,不断实现对思政课过程影响因素的长效监控;在“全方位持续贯通”中,不断加强学生反馈和联动反馈机制建设。通过综合施策,形成“监督—反馈—调控—改进”的严密逻辑闭环,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持续改进”。

(一)全员持续参与,强化组织队伍保障

“全员持续参与”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队伍保障。全员持续参与质量监控,首要在于健全组织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应主要涵盖组织领导机构、教学管理监控机构和教学督导机构。组织领导机构在质量监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全面指挥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资源调配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统一规划思政课教学质量目标及配套政策,保障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监控机构负责监督、调研和反馈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质量标准契合度,根据教学质量目标拟定对策建议及改进措施。教学督导机构负责掌握思政课教学实时状态,及时纠正质量偏差,保证思政课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的有效施行,促进思政课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完善校、院两级质量监控机构,落实对教学各环节的分层监控。学校层面,可由教务处、教育质量评价处等教学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对全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总体监控,根据上级政策制定学校质量监控制度及教学管理规范,督促指导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学院层面,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负责对“教与学”各具体环节的质量监控,统筹指导教研室制订思政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建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抓好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实践教学等各环节质量管理。

确保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的顺利运行,还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应科学配备高校分管领导、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合理组建由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督导、学生代表等多元化群体构成的质量监控队伍。加强队伍培训,引导队伍不断革新质量监控观念和方法,提升责任意识和监控水平。应以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构建起全员联动、协同配合的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于全员监控中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持续改进”。

落实全员监控的主要举措应涵盖如下方面。一是强化领导的组织职能。应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与教研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涵盖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的基本教学活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监督教学计划实施,并组织开展好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调研,结合调研情况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强化教研室的执行职能。教研室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组织听课评课,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制定学生学习活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考试考查等实施办法。三是强化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职能。凝聚学院领导班子与资深专家、教学名师等多方力量,统筹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案制定,监督指导思政课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授课环节的安排和实施,督促日常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的规范化落实,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四是强化教学督导的监督职能。教学督导作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考察—发现问题—反馈建议—指导解决”的工作理路,实现对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督查,针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发挥好学院教学秘书等考务、教务人员对督导工作的配合作用,协同开展好日常教学督查,期初、期中与期末教学督查,教学过程信息反馈等质量监控工作。五是强化学生信息员的反馈职能。应在各专业培养选拔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学生信息员,以学生对教学信息的采集作为学生评教的重要补充,协助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和行为养成的日常监控,为精准掌握思政课“教与学”实效提供依据。六是强化“大思政”联动队伍的协同职能。思政课教学作为课堂育人主阵地和“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高校上下协同参与的系统视阈,坚定落实学校党委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专业教学系部联动配合,实现思政课教学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相融合。

(二)全过程持续推进,夯实长效监控机制

“全过程持续推进”是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的关键。全过程持续推进质量监控,首先应以科学完备的制度规范为基石,结合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配套标准。比如,思政课教师岗位责任制、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新开课和开新课制度、思政课教学档案保管制度等,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规范课程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环节。遵循制度规范制定完善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过程有章可循、质量监控有据可依。

基于有力的制度保障持续推进对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信息及教学激励等过程影响因素的长效监控。比如,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长效监控,系统把握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准确定位,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目标性文件,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和考核方案,结合教育对象的学习和接受特征调整课程内容结构;通过对教学实施的长效监控,全面掌握教学准备、教学秩序和教学反馈、考试命题及评阅、成绩分析、调停课,以及教学管理材料整理归档等一系列教学常规运行情况;通过对教学信息的长效监控,以听课评课、座谈会、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采集教学信息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教学激励的长效监控,督促完善相应激励政策和实施办法,激发教师潜心教学教研、积极钻研的高度热情与责任感。

不断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7]的长效路径,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对思政课过程影响因素的长效监控为抓手,着重把握过程监控中三个方面。一是持续推进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和集体备课。应严格落实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每学期对每门思政必修课听课至少1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在任期内须听所有授课教师的课。同时,应以同行听课促进集体备课,汇聚集体智慧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持续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程监控。理论教学监控首先要结合教学督导、领导及同行听课,以及各阶段教学检查进行,加强课堂教学材料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反馈等督查;更应重视的是,必须以质量监控为抓手,补齐实践教学短板,推动实践基地建设,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优化实践教学大纲、指导用书,形成特色与规模兼具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效衔接。三是持续推进学期各阶段教学常规与专项督查。学期初,应主要针对教学大纲、日历及教案准备、教材配备、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方案拟定情况开展督查指导,落实对新聘任、新开课教师的听课考评。学期中,应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常规运行及质量反馈,加强对授课计划、教研活动及教改方案落实情况的督查。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应协同开展好教师调停课及教学事故的督查处理,组织开展好教研室同行教学经验交流分享,还应结合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研等,掌握学生对课程及教学的满意度,听取学生意见反馈,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学期末,应主要针对教学效果测评、考试命题和试卷评阅分析、教学材料整理归档、听课评课等开展好督查总结,从而于全过程监控中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持续改进”。

(三)全方位持续贯通,推动“反馈—改进”良性循环

“全方位持续贯通”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改进”良性循环的必由路径。全方位持续贯通质量监控,关键在于以多元主体的全方位视角审视思政课教学质量,形成“客观评判、持续反馈、纠错改进”的严密逻辑闭环。

首先,应畅通学生反馈渠道,将学生反馈信息作为调控改进的基本依据。学生作为思政课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教学实效的最终体现者,对思政课教学情况最具发言权。学生反馈既可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教与学”过程的主动性,获取客观真实信息,也有助于受教育者在关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反省自问,接受隐性教育。可通过学生素质调研、学生满意度调研等校内专题调研,适时开展学生心理和文化素质摸底测试,统计分析学生样本群体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有针对性地分析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提出解决方案,以便优化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反馈还应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班委会、团支部的主导作用,并可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思政课问卷调查、网络评教等方式开展。可在学生中设立教学信息反馈小组和教学信息员,组织信息员开展好对“教与学”过程及结果的信息和意见收集,及时将教学情况反馈至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完善学生访谈制度,通过思政课定期或专项访谈和座谈会,收集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完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网上量表反馈、过程性反馈和终结性反馈、定性座谈和问卷调研等多元化反馈形式。

其次,应健全校、院、教研室、教师和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联动反馈机制。一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开展好思政课期初、期中、期末检查,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评价等各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形成反馈意见。应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通过督导深入思政课教学一线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决策者和实施人员。二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将督查信息及意见反馈至思政课教师,加强奖惩力度,制定整改方案并加强审核评估,推进整改落实。三是教研室应积极开展好教学总结,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过程落实反馈意见,集体研讨、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四是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类“教评学”渠道,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同行对教学工作的评议。教师要参加听课、说课等形式的教学研讨,学习优秀案例,以集体智慧助力教学提质增效。五是应适时引入社会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展社会追踪反馈。比如,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处协同第三方开展好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研,采用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掌握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构成、培养规格、能力体系等需求信息,掌握行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分析毕业生成长成才情况,及时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报送人才需求报告和用人单位意见,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依据。再如,学校校友会协同第三方建设好校友信息反馈平台,结合毕业生岗位实践推进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对思政课目标达成度的持续追踪反馈。最终达成以学生反馈和联动反馈机制建设为路向,增强质量监控系统的自我纠错和完善能力,于全方位监控中促进思政课教学“持续改进”的目标。

猜你喜欢
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