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7 11:18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赛融通电子商务

李 双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电商行业企业飞速发展,程序开发、算法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技能岗位的人才需求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电子商务行业急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与电商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岗位要求匹配度不高,职业能力水平相对偏低。2021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肯定了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成效,是对该模式的肯定与推动。因而,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厘清“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其时代意蕴,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以期能有力推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对电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顺应这一形势,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注重高质量转型和高水平发展。而“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其模式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蕴。

(一)“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之需

一方面,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电商经济的发展,电商产业需求侧对人才的规格质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生产技术的变革使设备操作更加智能化,也使岗位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因而,电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化转变为复合型,从专门化转变为综合型。“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型载体,将产业界与教育界、大赛界与证书界的要求统一融合,使培育的人才掌握四大系统的多种技能,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素质与岗位无缝对接,顺应了电商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彰显高职“类型教育”特征的有效形式。该模式注重“岗课对接”,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构教学模式、共建师资队伍等形式,彰显了教学层面与岗位、市场的对接;该模式中“引赛入课”,将各级技能大赛引入课程,通过技能大赛的备赛、参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彰显了实践层面与岗位能力的对接;该模式注重“课证融通”,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X职业技能证书要素,彰显了证书层面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之需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者中的知识内容相融通,便于本专业学生及时把握电商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便于与时俱进培养电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从而使电商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电商企业存在“企业招工”与“毕业生就业”两者失衡的问题,本质是人才供给侧的能力素质难以满足产业需求侧的岗位要求,造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无法实现高质量就业。而“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电商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与电商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的桥梁。该模式基于电商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技能大赛、职业等级证书等来提升电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输出的人才符合电商企业岗位的规格与标准,得到企业、行业与社会的认可,实现电商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

“岗课赛证”的“岗”,即工作岗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应以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托,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内容、学习情景等,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岗课赛证”的“课”,即课程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从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与行业企业共设课程标准,共建课程体系,共建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岗课赛证”的“赛”,即技能大赛,是教学质量的高端展示。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能够检验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助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注重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将技能大赛的标准与要求细化,融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参赛水平与课程学习质量。“岗课赛证”的“证”,即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上岗的资格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职业标准的认证标识,而国家职业标准又是岗位能力的体现。因而,高职院校应以其认证内容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从而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有机结合。“岗课赛证融通”,即将工作岗位、课程建设、技能大赛与资格证书中的核心元素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提炼本专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并将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与技能证书的标准与内容引入本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以此确定教学体系[1]。其具体内涵如下:

1.岗课对接,课程体系应体现岗位需求与行业发展规律。一方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充分调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职业能力与工作标准,厘清相关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并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目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电商企业的电子商务运营与推广岗位,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电子商务核心岗位进行分析定位,将职业素养要求、工作任务要点等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以此实现岗位与课程的顺利对接。

2.引赛入课,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学生技能与教学水平。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建章立制,从规定技能竞赛的等级、确立教师指导大赛的待遇、确定学生参与大赛的奖励等方面,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竞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统一。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标准、竞赛知识要点、竞赛方式方法等,做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赛证一体。

3.课证融通,技能证书可以印证课程效果与职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应厘清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作为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既体现了课业成绩与职业能力,又体现了电商相关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应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同时,掌握相关技术技能,以实现职业资格岗位证书与校内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策略

(一)把握人才需求特征

把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是推进本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经调研分析,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场需求量大。调查显示,电商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与IT行业、互联网营销等专业的人才缺口排名居于行业前十位。就电商行业的核心岗位而言,目前主要有网络客服、网站运营推广人员、美工师与数据分析师四个岗位。另外,当下电商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由高到低主要为:客户服务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力以及数据应用能力,这与电商行业的核心岗位相对应。二是人才需求分布于多种行业。电子商务类人才不局限于专业性的电商网站,如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其他行业,如金融业、教育业、旅游业、制造业等行业,也期盼着优秀电商人才的加入。三是电商行业对人才要求不断更新。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革新,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不断更新,范围上由简单的购物网站渐渐拓展到第三方服务,业务广度上由零售行业渐渐扩大到整个产业链条。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企业要想生存与壮大,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业务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因而对电商人才的敏锐性与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是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把握电商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岗位标准任务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应是国家相关行业标准、企业行业岗位标准、技能竞赛标准、典型工作任务规格与标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标准等多项标准的集合体与融合体。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首先要基于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把握并凝练四大核心岗位的人才规格、岗位职责与要求等相关标准,并将这些标准进行细化、分解,并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发挥标准的导向性、基础性作用,以实现课程对接岗位、知识对接技能、学习模块对接工作的目标。二是岗位任务课程化。依据电子商务岗位的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特征,构建以项目为主导、以模块为类型、以递进为特征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一方面,将岗位工作任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与难易程度,设置与之匹配的工作项目。另一方面,构建与项目互融的分层递进式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三依次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岗位核心课程模块与应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岗位核心课程模块为直面电商客服、电商平台运营、跨境电商等岗位的专业知识;应用课程模块为升学、就业或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这种课程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未来岗位的进阶相结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培养。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一是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学校应联合电商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教学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习实训基地,以形成校企共同协作育人的体制机制。二是校企共组结构化教学团队[2]。电子商务教学团队的教师,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一方面,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构成学生知识互补、理实一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促进校内教师与电商企业行业的近距离接触,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或者研修,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实践水平与研发水平。三是校企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校企在共建电商模拟仿真实训室、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实用性与发展性为原则,配备与企业行业需求一致的实训室软硬件设备,并及时接纳产业的新技术,对相关软件予以更新迭代。因此,只有建立校企共同协作育人机制,推进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四)整合专业课程资源

整合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资源是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有效统筹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在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在电子商务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梳理各门课程之间互为渗透、互为促进的内部联系,注重课程的安排顺序和课程结构,构建与企业行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丰富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在线课程具有学习时空不受限、学习时间自由化、学习内容可选择等优势,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有效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可通过对网络平台中教学资源的建设,让学生加强对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方面的认知;可通过在线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师生在几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展示能力。三是有效运用技能大赛与技能等级证书的推动作用。大赛与证书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电子商务专业应结合国家、省、市的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统一谋划、科学制订参赛方案,积极安排竞赛培训、证书获取等相关事宜,合理配置“赛”“证”的相关资源,形成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常态化机制。

(五)完善融通保障机制

完善融通保障机制是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完善融通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明晰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院校层面,要进行统一规划、有效统筹,做好顶层设计;相关职能部门层面,应全力支持、协力协同,协调好相关工作;电商专业所在的院系层面,要发挥主体责任,全面负责融通模式的实施与推进;师生层面,更要全员参与、支持该模式的实施、复制与推广。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有重大贡献的教师,要给予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的优先权。另外,要将学生考证考级参赛纳入学生学分制管理或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考核与效果评估机制。学校可联合第三方评价机构,有效提高“赛”“证”的评价信度与效度,保证“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推进[3]。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产业行业的发展。其模式的推进,以岗、课、证、赛的互通互融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实现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质量与电商行业企业需求的联动对接,是近年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需要政行企校四方的通力协作,互惠互利,以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课赛融通电子商务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