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2022-03-17 11:18张文婧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校工匠职业院校

张文婧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职业院校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弘扬工匠精神,但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仍显不足,存在内涵认识不深,价值认知错误,践行表面化等问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发展并丰富,对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要在思想上改变,而且还要在行动上体现。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主要从职业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对工匠精神进行诠释或界定[1]。其中,职业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积极乐观等在工作生活中的精神与态度;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的人生价值与目标,是高于谋生的、不同的层次理念;伦理道德是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技能是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能力[2]。总而言之,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和价值。精益求精已经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必要条件;日复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品质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充分彰显;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新时代工匠新力量,是工匠精神的源泉动力;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知行合一、切磋琢磨,寻求至善至美、技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3]。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困境

每一位职校生都被抱以厚望并期待其成长为大国工匠、国之栋材,因为他们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带头人,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型国家走向创造型国家的坚实力量,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锋。要培养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尤为关键,虽然工匠精神已被广泛关注与重视,但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仍面临着许多困境。许多职校生对工匠精神缺乏正确认识,价值认同不足,匮乏实践等。首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不深。工匠精神是人们在劳动中精益求精的态度,知行合一的敬业精神,以及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是,部分职校生对工匠精神存在误解,使其矮化,认为工匠是简单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不能把握工匠精神的深层涵义。其次,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片面性、功利性。工匠精神本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工作态度和远大的追求,但部分职校生只看眼前利益得失,只关注短暂需求,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最后,工匠精神践行表面化、形式化。工匠精神是在真实劳动过程中展现的美好品质,而有的职校生却在实习或实践中,偷奸耍滑、拈轻怕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任务和工作,不思考、不学习、不专研、不创新,没有把工匠精神落实到行动,根植于心中,导致工匠精神无法真正得到传承与发扬。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匮乏的成因

工匠精神匮乏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滋养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不良。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充斥着功利性、偏见性等传统的观念或老旧的文化,这样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扼制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工匠文化的传播,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困难。例如,我国传统的中庸文化,追求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平常之道,而工匠精神则强调极致完美、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向上,这两种文化互有冲突。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工匠是社会底层阶级,工匠精神的价值不被人们尊重和认同。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被利益引诱,人心浮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专注地搞研究,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把奉献之美抛在脑后,忽略了自我价值的成就。其次,我国还极度缺乏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政策,相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对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没有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奖励,使其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使工匠精神不能在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最后,职业院校没有承担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职业院校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学生生涯也是培育工匠精神最好的时期,但许多职业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重视,对学生的精神、思想层面有所忽略,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视而不见,导致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受阻[4]。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

劳动教育是培养具有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追求极致的敬业态度,时代发展和国家强盛需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青年。工匠精神在劳动中生长发芽,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在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上,劳动文化的育人基础上,个体全面发展的育人规律上。

(一)人才培养的互补性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整体的规划,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要求大中小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课程地位得到保障,强调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如今,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不同类型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和进步。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育目标中,实现人才和社会的双向需求。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上,是最佳的方式。

首先,劳动教育蕴含着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再到“中国智造”,不仅是高超的技术、精良的设备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更是所有顶尖技术劳动者夜以继日、浑然忘我、不辞辛劳、精益求精的钻研、设计、开发,需要所有站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严于律己、认真细致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然而企业转型升级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能培育学生较强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劳动课程活动做起,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感受劳动精神,体会劳动乐趣,从而学习领悟工匠精神,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为创造高技术产品而努力。其次,工匠精神能提升劳动者素质。我国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呈现下降趋势,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高精尖人才稀缺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的最大障碍,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工匠。最后,以劳健体,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铸就工匠精神,培养职校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保证他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才能成就和奉献个人,保护家人,为家人负责并获得家庭幸福,从而为国家做贡献。劳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也是锻炼大学生,保持、维护他们的健康体魄,培育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5]。

(二)劳动文化的共通性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从古至今一直被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崇,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正是由无数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的,这才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优秀的传统劳动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与精神源泉,传承优秀劳动文化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宗旨之一。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是育人,对学生来说,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长劳动知识,提高劳动能力,丰富劳动经验和劳动方法,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是无可替代的[6]。工匠精神是劳动文化的一种,蕴含在生产劳动之中却又独属于匠人文化。同时,工匠精神之中的精益求精也是我国无数工匠奉行与追求的精神理念和人生信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能工巧匠在精益求精的钻研和追求中留下了创造的成果和动人的故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劳动文化滋生工匠文化,劳动精神蕴含工匠精神,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二者一脉相承,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升华。

(三)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形成良好劳动理念;工匠精神铸就工匠品质,充分体现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中养成工匠精神,一举多得,既能让职校学生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锻炼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又能让职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由于职业院校往往把培养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等方面,忽视学生在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熏陶与培育,导致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从业后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职业道路前进受阻,职业生涯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工匠精神的渗透,领悟劳动的内核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其形成专业素养、创新精神、执着精神、批判精神等,使学生德技并修。通过工匠精神帮助职校生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树立职业远景,遵守职业道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优策略,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在劳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构建当代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体系,以劳动教育课程充实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以劳动课程教学创新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大力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铸造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素材,丰富劳动课程教学内容

把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劳动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融合。第一,在前期工作中,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劳动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之中,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相融合。第二,要开展工匠精神融入劳动课程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开展相关工匠精神的学习,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从而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工匠精神,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工匠精神,感受工匠精神。第三,把工匠精神编入教材中,收集整理工匠精神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设计加入劳动教育教材当中,使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充分结合。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劳模事例、大国工匠视频等。第四,教师在教学方面,除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育,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更要侧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影响[7]。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强调学生毕业之后能否在社会上学有所用,能否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劳动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通过劳动课程教学,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残酷的就业形势时,能够运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去灵活应对,快速适应[8]。

(二)广泛开展劳动课程教学活动,创新工匠精神培育形式

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该被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教育环节。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校风校情、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优势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运用劳动教育的规律、特点、方式与方法,让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其中,感受工匠精神,滋养自身以铸就工匠精神[9]。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像普通的智育课程一样,是获取劳动知识、劳动信息的课程,而劳动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锻炼和培训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实践技术技能。一方面,把劳动教育课程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在专业实习培训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在进入社会和职业岗位之前就开始体验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领悟和践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融合培育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课程既可以由专业劳动教育教师担任,也可以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教育特点,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比如思政方面的教师在对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讲授与传播时可能偏向思想方面的指导和影响,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养成工匠精神。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劳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更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亦是发展学生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将当代工匠精神与学生当下流行时尚相结合,自然融入学生生活,为学生营造青春活泼的、健康的精神氛围与生活状态[10]。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工匠文化创新发展,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精神文化感受和强烈的身心震撼,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在校园中宣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将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意识到劳动的平等,感受劳动者的不平凡,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专业,就是顶尖。让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人生方向的指路灯。职业院校可通过创办大国工匠和劳模等名人事迹展览,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创造工匠精神文化墙等活动,丰富工匠精神的宣传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工匠文化的校园里畅游。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网站、贴吧等,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工匠文化中蓬勃生长,积极向上。

(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劳动课程教学培训,贯彻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教师劳动课程教学培训是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强化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应该基于教师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兼具战略性与全局性,关注影响职业院校和教师双方的内外环境因素,以长远的眼光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加强劳动课程教学培训,注重职业教师的表现情况,以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设计职业院校教师劳动课程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工匠精神的素材,发展职业院校教师劳动课程教学的胜任力并深入贯彻工匠精神。首先,国家政府支持,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各学校联合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协商职校教师培养计划,申请专家协助、专款补助,开发构建职校院校教师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胜任力培养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多方参与,系统提升职业教师劳动课程教学胜任力水平,实现职校教师培训效果最大化,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能力[11]。其次,开发职业院校教师专用的劳动教育课程与教材。职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专业发展的力量基石,是教师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知识经历特点,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胜任力水平与教学胜任力要求之间的差距,组织相关专家人员开发设计职校教师培训使用的课程体系,编订课程标准,规定考核评价方法,用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劳动课程教学胜任力,传扬工匠精神。最后,搭建企业托管服务模式。企业托管服务模式是指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把企业的某个生产车间或某条生产线或其中某部分生产单元委托交付给职业院校代为管理,学校全权负责和运营。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独有特色。通过企业托管服务模式,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双方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发展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可进一步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理念,感知企业行业人才发展变化,提升教师劳动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并运用于专业建设,优化学生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把劳动课程教学作为在重要考核项,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利互赢,打造校企共同培育模式,提升教师劳动课程教学水平,传承工匠精神[12]。

猜你喜欢
职校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