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周艳 肖兴政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新时代中职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教育质量是中职学校的生命力和生命线,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教育的目标、内容、指导方法和途径。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中职学校德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此,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了中职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法律的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教育等,同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如何解决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此时,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向稳定成熟的转变阶段,身心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在智力方面,中职生的思维推导能力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容易对各种抽象的原则作出不成熟的批判;在自我意识方面,中职生逐渐从自我评价转化为他人评价或者抽象评价,开始重视个性化发展;在情绪方面,中职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却又表现出不屑一顾、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害怕愿望不能被实现;在精神需求方面,中职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有目的地追求兴趣爱好,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社会行为方面,中职生对家庭生活渐感单调,在价值观的理解上与长辈容易出现不同;在价值准则方面,中职生倾向于理想化,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状态和理想化情绪。中职生这些身心变化的“叠加效应”冲击着他们心理健康的防线,使其身心发展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极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诸多学者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严峻。一项长达22年(1990—2012年)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的现象,教育工作者亟须从各个方面着手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同时,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水平,其中,生源地、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城市生源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农村生源的学生;中职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生;非单亲家庭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单亲家庭;中职生是独生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非独生子;低年级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高年级的学生;无留守经历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2]。因此,在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上隐性因素的影响,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实现“药到病除”,从而有效解决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研究者在半结构式焦点访谈中发现,中职生普遍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内心一直笼罩着自卑的阴霾[3]。一项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中职生”这一身份在社会受到偏见或歧视,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广东省和北京市的教育教学研究会共同对30余所中职学校的6 000多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0%以上的中职学生会因同伴关系或者学业成绩感到自卑,20%的中职学生常常有自卑情绪。进一步研究发现,中职生因对自己期望过高或者做事动机过强而产生自卑情绪的人数最多,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70%以上[4]。由此表明,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仍是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顽症”,需要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校之间积极交流教学经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地区的学校不但邀请高校教授进行交流研讨,还在学习之余带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并针对不同年级普遍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多数中职学校也引进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重视。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严峻。其中,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一半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有五分之一的中职学校有心理测量工具[4]。在心理资源方面,多数教师表示学校心理资源有限,匮乏的心理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阻碍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显然,经费也是制约部分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经调查了解,大连市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中除了教师的工资外,其他所需经费主要源于学校自筹,在调查的30多所中职学校中,每年经费少于5 000元的学校占50%[5]。各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设备和资源经费,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首先,许多中职学校的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中职学校的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对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开展效果不够了解,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建设中,多数管理者坦言,制定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3]。其次,中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一是心理教师,在课后访谈中坦言,虽然从教多年,但自身水平有限,即使在上课之前已经将课程反复打磨几遍,也不能保证所教内容对学生有所帮助。二是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核心成员,大多数班主任不具备心理教育的专业背景和学历学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欠缺,在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时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三是任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接触“问题学生”时也未及时有效地与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最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普遍缺乏。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咨询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咨询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不高,遇到问题不会主动预约进行心理咨询。综上,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职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且主要由班主任或德育课、文化课等教师担任。对大连市60所中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比值在1∶500到1∶100的学校数最多,占60%以上;比值在1∶100以下的学校数仅占10%[5]。从数据上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比值较高,不利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教师构成上,中职学校多采用专兼职教师的方式共同开展教育工作。对全国215所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60%的中职学校拥有兼职教师,40%的学校配有专职教师[6],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仍占半数以上。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兼职教师无法系统地展开教学工作,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师培训方面,90%以上的学校参加过市级培训,40%的学校参加过省级培训,50%的学校参加过国家级培训[5]。由此表明,虽然大连市的中职学校已经全面展开教师培训,但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校只占半数,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培训仍需要加强。在教师教学经验方面,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会反复打磨授课内容,但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疑难杂症”,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7];兼职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容易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首先,中职学校全体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浓。在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认可度不高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致力于打造品牌专业,表现出“重专业轻心理”的现象。然而中职生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他们在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个人成长等方面容易产生困惑,不及时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中职学校亟待创新课外实践活动。我国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等七个部门在2018年联合印发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文件指出要切实保障体育课时,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加强我国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然而,中职学生普遍沉溺于网络小说、游戏等,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加之中职学校除了体育课之外,专业教育较多,学生根本无暇去操场进行体育运动。一项调查显示,50%的中职学生每天的健身时间少于半小时,仅有24%的中职学生每天的健身时间能达到一小时[8]。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中职生参加体育项目时长较短,缺乏适度的体育锻炼,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目前已经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大部分中职学校配备了心理测量工具,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试。然而少数学校对心理测量工具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技术的支持,并未配备必要的心理测量工具。进一步研究发现,部分中职学校尽管配备了心理测量工具,却没有加以运用。显然,一些中职学校对心理测量工具持保留态度,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测验工具主要有两大类:现成量表和自编量表。现成量表一般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而配备自编量表的学校较少,缺乏信效度的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范围主要有人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学习态度测试、兴趣爱好测试、气质类型测试等,部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不够全面,缺乏统一的认识。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性监测仍然有待完善。对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对每次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动用全校师资力量完成,由于部分工具操作和统计太烦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性监测缺乏落实[9]。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保障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投入。首先,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职学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适合中职学生的特色课程。在教育主题上,要结合心理健康标准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现实因素展开,让学生体验青春的意义;在教育实施上,要对“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进行宣传与落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并保证基本设施完备和基本功能健全。一是尽可能地增加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在心理咨询室配置座椅、电脑、报刊和沙盘游戏器具等设备资源,使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有物资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采用团体、个别、书信、网络和电话等咨询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最后,中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设心理健康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表彰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等,保障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职学校应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让学校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场所。首先,中职学校的管理层面对烦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序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中职学校的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是心理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带头人”的形象,在生活中持续加强学习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具体且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二是班主任应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意识,学习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在教学和处理学生事务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三是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事例帮助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与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沟通,尽可能帮助学生走出阴影。最后,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站、公共阅览室、移动报刊亭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总而言之,只有强化中职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教师是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师资水平决定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首先,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和文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薪酬福利,积极聘请科研院所或者高级教师进行讲学研讨,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一是要将心理健康的内容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争取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机会,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安排青年教师去知名高校锻炼,提高其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的实践能力。三是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校内培训。这既能帮助心理健康教师弥补自身的不足,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最后,中职学校要关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中职学校的生源特质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应组织教师探索一种适合心理教师的放松方式。例如,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教师工作训练坊,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团队辅导的方式,采用“游戏、理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玩中学、玩中悟、玩中乐[10]。
中职学校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师生教育和学习的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中职生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一些不正确的网络言论也给无法辨别真伪的中职生带来了困惑。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良莠不齐,容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应调整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服务者的身份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积极思考”能力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教师讲授,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心理健康教师明确课程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办什么、怎么办”,才能使教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最后,中职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和体育项目转移注意力。这种课外活动本身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交往性,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活动上,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很好地补偿了社会交往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中职学生发展过程进行常态性监测,是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中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常态性监测。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长期管理,对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具体的了解,以此发现心理问题较明显的阶层。这种监测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也可以识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稳定和变化过程。心理健康教师在详细记录学生身心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据可依。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中职学校进行常态化监测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发现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或者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恶化。最后,中职学校应通过这种常态性监测和预防体系,打造三级防护网络:一级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防具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三级重点关注遭受心理困扰的学生。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精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