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视角下N市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困境及实现路径

2022-09-03 01:47杨毓晋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汽车

杨毓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2013年1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自此,产教融合进入职业教育改革领域。经过了8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情况并不理想,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的多个促进产教融合的重磅文件得以印证。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从融入融合深化,并提供了具体的试点和管理方案。2021年6月,公布的国家产教融合企业和产教融合城市,作为汽车制造大省的江苏和浙江,江苏省上榜2家企业,但均与汽车无关;浙江省上榜4家企业,其中2家为汽车企业。南京(N)市作为江苏省省会,拥有丰富的教育和产业资源,但无一家企业上榜国家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本文通过数据对比,从元素视角分析N市汽车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困境并提出实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后[1],各省市出台了各自的《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方案》,其中产教融合企业旨在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院校,并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在试点方案中,浙江省和江苏省对重点培育领域和申请条件均作出了要求。从培育领域和培育范围来看,两省发力点相同,主要是机械制造、材料、医疗医药、纺织、电子制造、节能环保、农业、交通运输、技术服务(工程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生活服务(家政、养老、教育、健康)。江苏省的培育范围单独提出了汽车与零部件[2],浙江省的培育范围单独提出了检验检测认证[3]。

截至目前,江苏省分三批公布了195个产教融合企业,浙江省分两批公布了167个产教融合企业,通过对两省的试点企业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即:两省均以机械制造企业位居第一,且排名前5的行业均为机械制造、生活服务、技术服务、材料和电子制造业。对比图1(b)和(c)可以看出,在机械制造业中,两省均以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占比第一。

(a) 产教融合企业行业分布

尽管两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企业的占比均在省内机械制造业产教融合企业排名第一,但此趋势并未在国家产教融合试点企业行业分布中体现。在2021年6月公布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企业中,江苏省上榜2个,分别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生活服务公司。浙江省上榜4个,其中2个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1个为家电制造,1个为医药医疗[4]。综上,不难看出江苏省的国家产教融合企业与省内行业分布不同,尤其在汽车与零部件产业上。因此,江苏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产教融合现状值得思考。

通过对两省公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属地分析(图2),发现:江苏省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企业遍布全省,且以常州、苏州、盐城最多。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和台州三地。此结果表明,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企业的属地分布与当地的汽车主机厂企业密切相关。为了节约物流成本,汽车主机厂旁通常配有众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两省分布最多的属地均有汽车主机厂企业,如宁波、台州、杭州均有吉利,常州拥有北汽,苏州拥有奇瑞捷豹路虎,盐城拥有起亚等。

(a) 江苏省

然而,N市拥有众多的汽车企业,如南汽、南京长安、长安福特、上汽大众,却在省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企业榜上缺位,占比位居省内最低,唯一上榜的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外资企业。因此,N市的汽车产教融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现状和困境的本质值得深入分析,为提高N市汽车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二、N市汽车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N市大规模的汽车企业有四家:南汽、南京长安、长安福特、上汽大众。经调研发现,南汽、长安、上汽大众均为校企合作领先企业,很早以前就自发开始了校企合作。如上汽大众2008年启动的SPEC项目和长安福特2012年开始的STWP项目,都旨在联手中国职业院校,共同培养汽车人才,两个项目成立时间长,合作的院校遍布全国省市。然而,在SPEC项目的合作院校中无N市的职业院校,在STWP项目的合作院校中只有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且该校有公开论文表示合作推进困难[5]。在对长安福特的调研中发现,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在浙江省产教融合企业名单中,而南京分公司却不在江苏省产教融合企业名单中。南汽作为南京本土汽车产业,一直坚持着产教融合,拥有中德合办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联合组建的跃进汽车工程研究院。不难发现,南汽的校企合作一直处于高端研发层次,与职业院校合作较少。2021年12月,南汽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校企战略合作关系。

N市高等职业院校有14所,其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南京有15个办学点。通过对N市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拥有汽车(新能源)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院校有6所,占比4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中大部分院校均设有汽车技术相关专业,如汽车焊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然而在学校官方公布的产教融合企业中,鲜有N市的汽车企业。

职业院校是具有属地特性,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为了促进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产教融合,2019年5月,由行业商会出面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各职业院校与汽车企业代表一致同意成立“江苏省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联盟”,旨在突破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从公布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来看,共有4个汽车专业相关平台,其中3个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相关平台,一个为智能制造相关平台[6],分别为: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与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百度共建的智能网联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爱客汽车、博世共建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从成立的产教融合平台来看,职业院校合作与时俱进,更注重行业最新动态,但忽略了基础产业的合作,导致热门行业人才富集,而基础产业人才缺乏。

综合来看,N市的职业教育汽车专业的产教融合一直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可持续性差。同时,大企业更愿意与高等学校而非职业学校合作。目前,产教融合追求行业高端动态,缺乏对基础产业的重视。

三、N市产教融合的困境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主体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要决定因素是内在需求,想要了解内在需求,就需要分解行为的全过程[7]。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其中包括产业和教育两大主体,两大主体均由元素组成,均可分为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阶段。因此,分析N市产教融合的困境,需要分析各个元素在各个阶段的困境。本文使用人机料法、环元素法对产业和教育两大体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元素阶段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元素阶段分析框架

(一)输入端的不平衡

在输入阶段,输入元素为人、机、法和环。在教育端分别为:学生和老师、实训设备、管理机制、就业和政策信息;在产业端分别为:工作人员、设备产品、管理机制、市场和政策信息。目前输入端的困境主要由不平衡造成:(1)元素人的不平衡。目前的汽车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术且吃苦耐劳的员工,然而很多学生不仅没有专业技术,还觉得工作苦,实习期熬不过一个星期。(2)元素机的不平衡。汽车产业需要的都是昂贵的大型设备,且更新换代快,然而学校的实训设备通常是某个第三方基于教学开发的,与企业的操作设备相去甚远。(3)元素法的不平衡。企业的管理方法是基于解决问题而存在的,然而学校的管理办法大而粗,容易一刀切,缺乏灵活性。(4)元素环的不平衡。就政策而言,企业和学校的需求不平衡,这是导致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政策方面来分析。(1)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轻学历,缺乏专业的了解。尽管国家强调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同等重要,学历证书也具有同等效应,但是职业本科还是被戏称为“四本”。同时职业本科的学生多为高考分数不高的学生,而非对职业技能感兴趣的学生,学生对专业缺少了解,缺乏职业素养。(2)教师方面难以与企业形成相互需求。中高职学校的教师多为企业实践型,创新意识有待提高,技术成果薄弱,对企业没有技术吸引力。职业本科的扩招导致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为博士毕业生,有技术能力,但无企业经历和人脉,同样难以对企业形成吸引力。同时,目前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与高校无异,教师自顾不暇,还需要应对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无法专心职业教育,专研技术研究。(3)学校和企业方面的不匹配。学校开设的课程对企业的工作无帮助,校内培训设备与企业不同步,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需要经过长期培训,增加了学生和企业的负担。分析国家公布的产教融合企业发现大部分为上市或国有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倾向于与重点院校合作,职业院校对其无吸引力。(4)政策方面一刀切,缺少考核指标。很多小微企业资金薄弱,存货困难,产教合作的目的是成果的快速转化,但技术的开发研究是一个过程,前期费用比较高,小微企业无力承受,需要政策的帮扶。但是政策一刀切,容易滋生小微企业蹭热度的现象,导致产教融合形同虚设。

(二)转化过程的不匹配

在转化过程中,元素主要为料和法。在教育端为教学标准和管理机制;在产业端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机制。目前转化过程的困境主要由不匹配造成。主要原因是教学标准的设计与企业的技术标准不匹配。具体表现为:(1)学生的课程设定太过理论化,实训内容太过基础化,缺乏对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标准的学习和理解。(2)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基本趋同,造成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而企业急需的素质高、技能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社会的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错位,导致企业结构性人才短缺,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3)一些院校采用订单班方式培养学生,但因订单班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确定工作,学生有恃无恐,对学习内容不重视,导致学习能力差,影响订单班的可持续发展。(4)一些院校采用企业大学的方式,即在企业开展教学。对企业来说生产节拍很重要,在企业教学严重影响生产节拍且有安全隐患,同时学生在企业学到的是流水线操作方法,缺乏对事物的思考,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利。

(三)输出端的不互补

在输出端,教育端输出的元素是人和料:人即学生和教师,料为教学标准;产业端输出的元素是人、料和机:人即技术工人,料为技术标准,机为设备产品。目前输出端的困境主要由教育端和企业端不互补造成。(1)元素人的不互补。教育端输出的学生需要企业长期培训,且缺少解决问题和思考创新的能力,对于同样需要培训的毕业生,企业更愿意招本科或硕士研究生。(2)元素料的不互补。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突破现行学科体系的禁锢,行业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标准、新工艺标准、新规范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不足,职业教育滞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

造成输出端不互补的原因主要有:(1)课程标准设置不合理,未考虑企业的技术标准,且缺乏超前性;(2)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同时缺乏对行业的新技术动态的了解,导致课程的教授抓不住重点,未与时俱进。(3)学生缺乏专业素养,对专业了解不足,缺少职业规划,导致跳槽率高。

四、N市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通过元素阶段分析法可知,产教融合的主要困境是由输入端的不平衡,转化过程的不匹配,以及输出端的不互补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引导模糊,产业体系热度不高,教育体系定位不清晰。从元素阶段框架图中(图3)可以看出,通过平衡输入端和匹配转化过程,可有效解决输出端的不互补;通过反馈提升机制可对政策引导、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管理机制进行动态调整,真正落实深化产教融合。因此,在实现路径部分,着重对输入端和转化过程的不平衡、不匹配提出方案。

(一)解决输入端的不平衡

1.细化落实政策引导。目前的政策里提到有“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但具体的激励政策并没有出台,发改、金融、税务等多部门协同产教融合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同时市级层面关于产教融合的评价指标尚未健全,不能实现资源动态调整优化[8]。比如,南京万通汽修学校福特汽车南京研发中心有定向培训班,但是并未在N市的产教融合企业中。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两者之间的责权利效不清晰,政府缺乏有效引导,缺乏基于契约精神约束的产教融合利益均衡保障机制,影响了产教融合成效。同时在政策上,需要倾斜有创新意愿的小微企业,而非国企和大型企业,因为国企和大型企业会自发地培养人才,需要建立创新意愿的评价考核体系,避免一些小微企业蹭热度的现象。

2.清晰定位教育目标。目前教育服务产业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处于低端层,缺乏创新后劲,与产业耦合不紧密。N市职业院校多,但开展产教融合的少,很多产教融合项目均与外省或外市院校进行合作,如与黑龙江职业院校合作的南京万通汽修学校福特汽车南京研发中心定向培训班,将培训中心开在N市,是院校定位不清晰所致。院校要基于区域经济、行业动态、自身优势、教师、生源等进行清晰的教育目标定位,以避免出现同质化培养,企业结构性人才短缺,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

3.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提高企业参与的可持续性。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并积累技术技能人才储备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企业与教育两端不连通,对双方的技术不了解,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确立产教融合指标,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匹配,寻找合适的产教融合组合,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在产教融合平台上可实现技术公开,技术与其他企业共享,增大产教融合的辐射面。

4.完善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能否达成合作,关键还需要一套责、权、利明晰且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近年来,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但多数合作并不完善,甚至有不少合作还仅仅停留在形式(协议)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9]。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套合适的管理机制,毕竟合作需要双方投入很大的精力,包括人、财、物等因素,还要考虑投入能否获得预期收益等问题。因此,校企合作能否成功且持续长久还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

(二)解决转化过程的不匹配

1.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知识方面,目前的设置广而全,不具有针对性,学习的内容与工作无关联,让学生有种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觉[10],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目标企业一线人员的技术技能,进而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设置课程的内容,在内容中加入技术标准和新技术的解读,最后通过企业实践联通学校和企业端。在考核方面,目前的课程以考试为主、论文为辅,学生利用考前两周集训即可通过,导致学生对课程理解较浅,缺乏思考能力,可采用项目化考核法,课程考核设置为个人或团队完成项目,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可形成中—高—本—硕贯通类课程,课程基于企业不同层级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分解,为学生提供职业和技能提升的通道。

2.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创新意识。在课程中落实职业素养培养,避免学生实习一周跳槽的现象。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采用中—高—本—硕一贯制,入校进行基于职业技能的创新培养,如设立专业相关的攻关令,攻关的成果可以进行技术的转化,供小微企业应用。中高职的时候主要学习技能,在本科和硕士时主要以企业的技术难题为攻关项目,这样学生的学习有连贯性,技术成果可以供企业使用,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3.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最先进的技术一直在企业,这个现象在欧美国家也普遍存在。大型企业注重技术研发,教师通过到大型企业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而提高服务学生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加强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团队,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推广能力,在技术攻关、产品升级、生产指导、培训员工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时教师的激励制度也要有保障。

4.完善管理机制。完善教师引进和考核机制,在引进方面需要有企业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可借鉴企业大学的成功案例,如吉利学堂、国家电网的企业教育[11]。在考核方面,应设立职业本科硕士考核机制,区别于普通高校,更注重于实际的企业合作。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汽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汽车的“出卖”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