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江,徐娜娜,赵青威,张乔*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浙江省药物临床试验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03)
在药品市场和研发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全球临床试验的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发展同样迅速,且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近年来中国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的各方面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全球药物临床试验的研发体系中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因此,中国临床试验水平要真正与国际接轨,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医院管理层、临床试验专家及制药企业等多方通力合作,更需要重视临床试验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储备。只有加速临床试验人才的培养,才能从根源上促进临床试验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研究的质量。医药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底蕴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有独立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药人才。
然而,目前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临床试验方面的培养极其匮乏。即使是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模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针对临床试验的培养模式也并不多见[1]。而目前从事临床试验相关工作的医药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选择方向之一。由于高校缺乏临床试验方面人才的培养,从业者往往只能通过就业后公司的简单培训或直接在临床试验项目中逐渐培养。此外,医药毕业生在学校里由于未能接受系统全面的临床试验相关的教育或只有对相关知识粗略肤浅的认识,对实际操作的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在教学及毕业实践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试验意识和能力,不仅是快速提高临床试验水平的有效途径,也可以避免刚入职学生“两眼一抹黑”的尴尬以及本可避免的低级差错。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开设临床试验专业及培养出专业性强的高水平临床试验研究者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围绕临床试验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在高校中培养出有潜能的高水平临床试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临床试验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比较高,有临床试验项目经验的教师本就不多,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工作任务本身已经很繁重,已经无法再分身教学工作[2]。然而,随着我国临床试验法规在不断完善,临床质量却在逐渐提升,对临床试验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高水平的临床试验师资更加欠缺。加之很多医药院校对于临床试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由于缺乏直观上的感受和对临床试验工作认识的严重不足,很多医药院校的学生没有认识到临床试验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临床试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同时,临床试验覆盖面广、知识量大、涉及范围宽,学生往往缺乏对临床试验整体情况的详细了解且未亲身经历过临床试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很难深入讲解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深入剖析,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临床试验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前,很多医药学院校尤其是药学院校,往往缺乏必要的临床试验教学资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深入地、有效地掌握临床试验的相关理论,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学生毕业之后无法从事临床试验项目。另外,一些医药院校的实践教学医院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设置足够的试验教学床位,在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软硬件配备上投入相对不足,很难达到理想的临床教学效果。而临床试验教学恰恰又对试验设备以及各类教学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由于临床试验相关的内容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法律法规、临床医学、药学、医学统计学等等。多学科参与、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特点,也使得临床试验成为医学研究中最具创新能力、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临床试验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并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对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3]。该规范对于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各方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质量保证、监督稽查、记录分析、总结报告等提出相应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与GCP相关的一系列法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导致整个试验过程存在大量的法律关系和责任问题。了解临床试验相关的法律及起源、知道目前有哪些法律法规指导原则存在,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临床试验的理解,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影响临床试验的里程碑事件与经典案例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法律层面的重要性。我国尚未普遍开展伦理审查教学,学生也只接受一学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主要介绍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几乎不涉及临床试验伦理学的具体应用。因而学生入职后,很多研究人员缺乏对受试者保护和伦理审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药院校在校学生的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相关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对临床试验中保护患者隐私与权益的意识[4]。不仅仅药物临床试验,任何包括医疗器械、医疗新技术在内的临床试验,以及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项目,相关法律准则和伦理意识均十分重要。
丰富的药学知识有助于研究者在临床方案设计和临床试验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发现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相关潜在问题,同时给予合理性建议及指导,避免和解决相关药物安全性问题,确保受试者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尤其在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原则、操作规程、方案设计到实施操作中均涉及大量药学知识,例如药物成分、规格、形状、主治病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联合使用禁忌等。研究者不仅需要熟悉试验药物的各类性质、前期研究成果、作用机制、潜在的疗效及安全性(包括该药品临床前研究的有关资料)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应能掌握临床试验进行期间发现的所有与该药物有关的新信息。一般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常规培养课程中即可积累全面的药学知识,一般药学课程包括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为将来从事药品研发、生产、质量、销售打下基础[5]。
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工作的主要内容,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都会涉及疾病诊断和医学检验。临床项目研究者要能在临床试验进行中或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为受试者提供充分和安全的治疗,必须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研究者不仅要有药学知识储备,也要有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主要研究者(PI)要求在合法的医疗机构中具有任职行医资格,药学教育背景的项目参与人员也应当熟悉医学常识。因此,在药学院校可以适当开设或者设置医学课程成医学类选修课程[6],比如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学、检验学等,以供对临床试验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学习。
现阶段我国大量医学和药学背景人才,相对缺乏临床试验总体设计能力,在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科学地统计并报告研究结果等方面尚存短板。调查表明,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普遍缺乏统计学知识。表现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尤其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在统计方法上尚有缺陷,在分组、样本量计算、盲态设计、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由此导致临床试验的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结果评价的科学性。为了加强该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医药院校可结合临床试验案例,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统计学深层次原理,降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7]。
在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的前提下,只有科学的统计学设计,才能得到真实可信的高质量结果。临床试验开始前研究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临床试验质量的好坏均与试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密切相关。一份科学、完整、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方案至关重要,关乎此临床试验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数据收集是否真实准确等多个重要方面。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每个步骤都要在充分遵循GCP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试验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这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料调研和反复的修改讨论方能最终确定下来[8],临床试验是不同角色人员、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交叉后,通力合作后的集体智慧结晶,从而涉及不同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该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将方案拆解成几部分,对重要内容逐一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试验方案的重要性、风险点、质量要求、统计学原则等。
在临床试验进行的全过程中,不管是启动阶段还是进行阶段还是总结阶段,都有着大量的工作需要逐一完成,而质量是药物临床试验的核心与灵魂,针对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应关注质控的主要风险点。GCP中有专门的章节阐述质量保证,强调应该采用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但在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刚毕业的学生往往质量意识淡薄、质控能力不足[9]。这就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质量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有力的沟通交流能力。如在临床试验启动前,需要认真细致地准备大量的资料,如临床批件、CRF表、综述资料、药学研究资料、药理毒理资料、临床试验资料、其他相关文献资料;项目进行中要有明确的临床监查计划、临床统计计划、临床总结计划、临床费用预算、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项目结束后,同样需要对大量烦琐的收尾工作进行处理。由于整个临床试验项目实施过程往往涉及多方,在整个项目的组织架构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对项目质量管理负责的团队及其相关的工作流程,明确各类参与人员职责。让学生真正树立质量意识。
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临床试验人才需在实践中成长。首先,不论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师在讲授中结合真实案例进行点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性竞赛,或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药学部、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实习,让学生实际接触和运用GCP相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作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统计学方面,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更为有效地将统计学基础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试验的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统计学运用能力。同样,在实习阶段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增加学生到机构办公室或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实习,让学生了解项目立项、质控、结题审查、项目归档等机构相关的工作的流程和要求,以及受理伦理审查申请等伦理相关工作[4]。学生参加具体的项目,可熟悉临床试验项目全部流程、质量要素、风险控制点等。这将有助于学生精准理解和掌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质量控制和伦理学内容。
高素质的人才在促进临床试验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试验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作,涉及药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临床试验又是实践型学科,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目前各专业的发展趋势都在往精细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因此各培养单位在突出学生专业特长的基础上,也应兼顾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学生和教师均不应以毕业为目的,而应以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尽可能地为学生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医药院校应着重构建培养学生扎实临床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能胜任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综上所述,只有加强临床试验人才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增加人才储备,提高临床试验整体水平,为我国的临床试验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潜能的高水平临床试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