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2022-03-17 10:12唐冲钟铁城叶姣云
药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中医药育人

唐冲,钟铁城,叶姣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一堂大课[1]。中医药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并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重大贡献。而中医药文化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如何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育人功能、提升育人实效,值得教育工作者更深层次地探索与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大背景下,笔者探究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梳理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冲突困境,结合思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抓住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服务等关键环节,引导中医药学子深知肩负的时代责任,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认同,使育人成效在疫情大考中愈加稳健,让铸魂实效在思政大课中蝶变升华。

1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价值

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人类生存带来严峻挑战,有效的中医药防疫措施也为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大课。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持续焕发出重要且特殊的时代价值,并在不同对象和层面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1.1 坚定文化自信本质要求的导向价值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广泛而深厚的自信,在国家整体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始终释放最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治国理政融通结合,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与新举措,充分彰显了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抗疫给予中医药殷切的厚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坚定了社会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经历抗疫斗争的生命洗礼,中医药开拓出一条即可“防疫”又可“攻疫”的临床实践之路,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凭借其多样化和有效性赢得了更大的表达权利。

1.2 贯彻以文化育人内在要求的凝聚价值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一环,承载着培养大学精神,优化学风校风,滋养师生心灵等重要任务。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髓、革命斗争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活动。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凝练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医药界的抗疫代表张伯礼院士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些都已成为提升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播力、辐射力和覆盖力的重要素材。宝贵的抗疫经验也给中医药文化育人带来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专业价值观念,抑或职业价值引导上看,都需要中医药专业学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专业实践中清晰阐释大医精诚的精神和生命至上的理念,让广大中医药专业学生将消除人类身心病痛和促进群众健康安全作为神圣使命和职责。

1.3 实施文化修身现实要求的教化价值

在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血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诞生于新世纪之交的青年学生已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就群体成长环境而言,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期,是在网络空间和竞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多元文化思潮和网络亚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加直接;就家庭教养方式来看,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亲子关系愈加平等,从而导致其自我意识唤醒更加强烈。总而言之,他们既可以激发出迎难而上、无惧艰险的正能量,又伴随偶尔追求“佛系心态”“学医头秃”的忧伤感。面对这种兼具摇摆性和可塑性的思想特点,高校更需要从学生思想特点的实际出发,增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文化冲击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处理好自立自强与懦弱依赖,佛系心态与公平竞争,安于现状与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

2 中医药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

文化育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重要素共同支撑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结合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育人推进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挑战,从整体上看,主要分为主客体关系疏离带来的关系困境、内核力界定不清的认同困境以及整体性忽视的传承困境。

2.1 育人主客体疏离的关系困境

在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建构中,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承担着文化育人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扮演着外在给予的重要角色,处于主体地位。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承载着外在给予的接纳、吸收和转化,处于相对客体地位。长期以来,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模式的灌输式教育将育人主体和客体之间明确割裂开来,忽视了受教育者是能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导致中医药文化育人实效不佳。同时,由于缺乏对中医药文化育人内涵的研究和梳理,中医药文化教育者自身知识积累较少也成为育人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对育人主客体的关系疏离,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教育者价值引导力的提升,加强其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价值引导的理性,摈弃“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生要从文化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建构入手,由外在给予转化为内在生成,提高文化价值引导力和转化吸收的程度。

2.2 文化内核界定不清的认同困境

中医药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伴随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中[4]。对于中医药文化基本特性和核心内涵的解读各有不同,现代以来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药在为寻找自己的生存科学进程中逐步丧失了主体性地位。中医药文化主体的定位缺失、识别缺失和认同缺失,带来了中医药文化自觉的集中缺位。近年来国家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但在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遭遇瓶颈。基于这些情况,教师亟须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改进中医药文化教育来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氛围,引导中医药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本质与文化体系[5],改变中医药文化认同群体不均衡的现状,用中医药文化基因来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提高中医药文化自觉[6]。

2.3 教学整体性忽视的传承困境

中医药文化是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内涵表达,体现着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不朽价值[7]。正确理解中医药,特别在中医药院校开展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将其当做一项医学技术进行讨论,更要关注其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随着现代西方医学的普及和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医药学传承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中医药文化思维与传统临床诊疗技术长期割裂分离,无法做到诊疗思维与功法技艺的一致性传递,忽视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和有目共睹的临床疗效被共同见证,也为中医药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心剂。因此,教师更要科学地引导中医药专业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在文化形态上的差异,树立整体观念、治疗观念,在传承中医药文化过程中从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康复护理等方面处处体现中医药文化精神品质。

3 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依据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价值维度,立足于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冲突困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抓实课堂教育主渠道,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坚持实践服务主途径,强化“三全育人”主目标,才能最终达到引领中医药专业学生向善向上、明礼崇德、大医精诚的育人目标。

3.1 坚持中医药文化精神固本培元,抓实课堂教育主渠道

中医药文化精神被称为中医药文化活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从教学的教育性出发,在后疫情时代进行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课堂教育是达到育人成效的主要渠道。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运用在防治瘟疫方面的独特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与现代医学不同的防治策略。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积极提炼和综合运用,才能达到以中医药文化精神感召中医药学生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用好“岐黄战疫”的宝贵经验,探索设置中医疫病学课程,补充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上的比重。在专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讲清中医药对疫病的深刻认识,总结历代医家面对疫病的不同经验方案。在教学方法中,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手段,重点引入古代中医药防疫成功的经典案例,对比抗击新冠疫情中医药的有效应用,更深层次地探讨中医药对新冠肺炎防治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碰撞中深刻理解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历程。

3.2 通过中医药文化情感靶向发力,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

文化育人更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去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中医药院校可举办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节,整合科技创新和文艺美育,革新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成为实现塑造中医药价值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在学术科技竞赛中鼓励学生将中医药专业传统知识学以致用,融入现代生物科技手段深化升华,帮助学生积累中医药知识,扩大知识储备,接触学术前沿,提高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技发明等方面的浓厚兴趣,加深对中医药专业的情感认同。其次,重视美育工作在中医药文化情感培育中的作用,善于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主要艺术载体,要打造一批格调高雅的中医药文艺作品,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突出“仁和济世”的文化理念、“药草芬芳”的文化形象、“律动优美”的文化特性,达到“心灵共振”的文化育人效应,真实反映中医药文化本真。最后,要注重榜样人物的挖掘和先进事迹的引领。此次抗疫斗争集中展现了中医药人的实干与担当,成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写照。各院校通过挖掘本校师生参与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讲述抗疫故事,表彰抗疫人物,致敬抗疫英雄,不断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伟力,同时,紧扣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业态,更加贴近青年人的文化阅读习惯和信息接受特点,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带来更多新型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实践。

3.3 运用中医药文化叙事精准施策,增强实践服务主途径

中医药文化叙事是促进中医药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叙事手法上也存在还原、拟情等多样性,这些都构成了中医药文化实践的基本路径。实践服务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一大批名医大家也用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激励和影响一代代中医药学子。因此根据优势学科专业,中医药院校宜将创新中医药文化与实践服务相结合,构建内容新颖、语境多元和立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叙事体系,更好地探索建构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核酸采样、社区流调、辅助防疫等类别的志愿者队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积极发挥作用,引导中医药学生积极投身抗疫实践。同时,立足社会需求开展以医疗义诊、产业调研、政策宣讲、赠书送药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服务活动,向身边群众提供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介绍中医药防疫、抗疫、攻疫的独特效果,以外化服务行为感受中医药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方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服务项目,以项目传播中医药特色文化知识,集中宣传中医药学道法自然、形神兼顾、辨证论治和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涵等,构建独特的中医药文化话语体系,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良好氛围[9]。

3.4 推进中医药文化育人多元协同,强化“三全育人”主目标

坚持党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领导地位,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要从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中寻求合力,要在实现“三全育人”主目标下,构筑起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共同体。中医药院校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工作思路,加强学校党委对推进中医药文化育人的重视,建立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体教职工协同参与的育人机制。学校宣传、学工、团委、教务、社会合作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中医药文化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活动的效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和社会力量,构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养过硬、道德品质良好的高素质文化育人师资队伍。教务部门协同努力打通一课堂与二、三课堂壁垒,推进思政课程增量提质,专业课程深挖思政元素,形成专业学习和思政育人的互动补充。团委、科研、社会合作部门协同推动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育人、校园文化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榜样引领和朋辈感召,在学术竞赛、文体活动、青春战“疫”中发挥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各类社会系统要积极发挥在中医药文化育人中的作用,要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与分类整合,努力构建起社会协同育人资料库,重点发挥现场沉浸式体验育人教育的优势,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育人资源的共创共享,营造优质协同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抗疫中医药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