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2022-03-17 09:42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思政心理

张 宏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1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心理学

查阅《辞海》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更是扣好人生第一粒的基础教育[1]。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将马列主义理论这一当代最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特别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思想融入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之中,它通过教育者受教育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精神风貌诸方面进行心灵的磨合、感受,内化为一种灵魂,一种持久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心理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2]。

1.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需要社会心理铺垫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变的方向和程度[2]。

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心理学关注内容高度一致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以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这些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这个背景就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生态背景,可以说这些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这些都与思政教育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社会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2]。

1.3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与社会心理研究对象高度相关

两者都高度关注人,“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是两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使受教育主体的思想认识产生提高飞跃从而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思想认识的行动力、执行力。社会心理学更加关注这些行动力、执行力的动力学。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离不开社会心理学接受心理效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做到听得进、听得懂、坚定信、见行动。这取决于听讲者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与教育者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动能否相融、相合。怎样才能相融相合?这主要取决于能否与听讲者的需要、动机、行为相对应。社会心理学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思政课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化解心理矛盾,不断澄清困惑,最终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度闭合的接受心理效应[3-4]。

2 当前大学生存在主要问题社会心理学分析

纵观当下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与当下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总的来看:

2.1 缺乏家国情怀,人生目标定位不高

当每届新生入校后所作的问卷调查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共性问题:对“你为什么上大学”这一问题,回答为了就业(找个好工作)占到一半以上。而选择为了建设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等家国情怀的只是少数,表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2.2 缺乏科学准确的学业规划,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从小到大自己为什么而学很少是自己的选择与决定,大多都是父母的硬性规定,学习只为上大学的认知灌输。所学科目都是硬性规定的,只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就行了,学习的目标就是每阶段的考试取得好成绩。当上了大学后,人生目标、学习目的都实现了,一下子找不到目标,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成为大一新生的普遍现象。

2.3 缺乏开放包容的心理宽度,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由四个老人和父母围绕成长起来的孩子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习惯。到了大学忽然变成了群体生活,自尊心的需要,都迫切希望自己有上乘的表现、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由于阅历少,对事物的看法比较单纯,不会委婉地说话,更很少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甚至被孤立。 还有的学生产生了自闭,对人际交往充满了恐惧。

2.4 缺乏稳定持久的意志情绪品格,行为随意任性

大学就是小社会,自我管理很重要。但由于长期处在被管理的被动状态下,一下子换成看似松散、自由实则依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关系之下,大学生很难适应。常常呈现出情绪化、任性、小问题不断的状态,特别影响大学生活,进而无法心无旁骛的过好大学生活。

对以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做定性分析: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层面的需要与现实出现了矛盾,对各种问题的认知产生了困惑、不解和偏差,在这种认知源的前提下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把脉问诊、对号入座,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首先从解决人的认知开始,只有在认知这个源头种下科学、适时的种子,才能长出需要、动机、行为相一致的果实。这就给大学思政课教师开辟了一个改革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途径。把教材向生活回归;把思政课理论教学落地为生活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思政课中精又宝贵的成果与指导学生个人工作、促进其成长发展紧密结合,并加以有的放矢社会心理分析,特别是对我们党的各项方针决策背后的社会心理要义分析,把大道理真正切入到人的心理需要。这样就很容易化解学生的诸多思想困惑。

3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改革之探

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决定于听讲者的入眼、入脑、入心。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如何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唯有抓住听讲者的心即抓住听讲者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抓住正在探索我的人生与社会、国家需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与自身发展、成才、情感等切身利益需要的这些问题,真正能够帮助化解这些困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需求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而有兴趣去注意则是个体对该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马斯洛总结过需要层次理论,其中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包括安全、爱与归属、被人尊重、自我实现等社会心理需求,都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各种需求高度关联之中。基于以上分析: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产生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创新性改革。

3.1 教学过程改革的基本构架

教材真正向生活回归,把思政课理论教学落地为生活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思政课中精要宝贵的理论成果与指导学生个人生活、情感、工作、促进成长发展紧密结合加以有的放矢社会心理分析,特别是对我们党的各项方针决策背后的社会心理要义分析,把大道理真正切入到人的心理需要;理论学习与角色体验,个人成长需要与人物事件案例的心理效应分析相结合。这些改革组合就把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模块[5]。

(1) 理论顶层设计社会心理分析模块

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出台和积极倡导主张的各项思想、道德、法律、制度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要告诉学生的是这些内容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具体怎么办?这是我们常用的思政课三段式教学。本模块改革重点放在解决为什么、怎么办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时,中国精神是什么阐述后重点放在为什么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的社会心理学要义与中国人民的心理需要、与每个个体的心理需要之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理清这些需要?动机是什么?谁的需要?谁的动机?这些和我是什么关系?层层进行分析,最后在怎么办教学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个人需要怎么满足?谁来满足?满足的条件都有哪些。再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把每一个重大思想、路线、制度、方针、政策、法宝等理论问题都用社会心理学的需要-动机-行为进行简要引领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生动准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重大理论问题。

(2)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心理分析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我国重要历史发展内容。不能就历史讲历史,因为历史也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更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了历史。从这点出发,思政课要提高实效性,加深大学生对学习历史、预见未来重要性的认识,就必须讲清楚发生某个历史事件背后人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让学生懂得满足心理需求正反两方面的结果与历史事件结果的关系,从而明白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授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这一问题时,可以把三大法宝与人民心理需求、个人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列举历史事件分析社会心理满足与否的结果对比,学生自然就更清楚明白历史事件背后我党和国家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大政方针。

(3)重要人物人生走向社会心理分析模块

思政课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历史、现当代重要人物,包含正反人物。思政课不缺乏怎么评价这些人物,缺乏的是对这些人物内心心理的透彻分析、接地气人性化地分析,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感悟人生、感悟国家、社会和历史变迁。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人物之所以然的成因,循着这些成因反思个人成长、预见未来成长。比如讲马克思、毛泽东等革命伟人,如何通过接地气的心理成因主观需要等分析讲解去了解一个人社会化的全过程。通过了解别人社会化过程看清个人的社会化路程。这正是以人为鉴可以正己。反面人物更有必要做心理成因分析,让学生从这些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心理成因对比中开悟、成长[6-7]。

(4)角色换位心理体验模块

最好的教育是亲身体验得来的知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角色换位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心理团体训练中体验式方法,设定若干个“假如你是XXX怎么办”、“如果你只有(只剩)XXX你会怎么办”等角色扮演去体验人生。关键在于设定选题,一定要与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角色换位中获得真正的体会[6-7]。

3.2 情理相济以人为本的心灵呼应教学理念

思政课以情感人早就成为一种提高实效性的实践方法。但以情感人到怎样的层面、程度不是单单用以情感人能决定的。首先教师努力的在以情感人,甚至声泪俱下就真的能百分百感动学生吗?实践证明未必能。这里有几个因素需要思政课教师思考。

(1)思政课教师本人的真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灵魂的导引者,本身对所要传达给学生真理笃信不移,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忠贞不渝,才能讲出真理。只有自己真听真信真感动,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从社会心理学分析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最初的源头取决于认知。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和宽度,更决定了其人格的高度与宽度。

(2)思政课教师本人的心理状态

一个思政教师的心理维度决定了在学生心中的信度与效度。这里不是讲懂得多少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思政教师的心理质量,人格状态。一个人格饱满积极向上的阳光人带给学生的一定是积极进取充满朝气的感染力。反之一个人格残缺,缺乏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意志,哪里能带给学生正向的思考。心灵阳光的人一定成为感染他人的心灵鼓手,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心理质量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3)思政课教师必须懂得会用心理学知识

要想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教师驾驭运用心理学原理组织教育教学全过程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思政教师一定是一个懂得循循善诱技艺高超的心理导师。即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架构设置教学过程,更会擅长做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课堂上情理相济,运用娴熟。课下是学生的忘年知心朋友,因为人格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回到课堂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感动。

4 结语

心理学本身便是一种通过引导和启发,不断对行为主体进行影响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改革性应用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是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育行为的发起者,需要更好地理解运用心理学,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调整与应用以促进改革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