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周仁,王永乐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目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育工作者则担负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论述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就是党对思政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体系建设[1]。因此,从立德树人这个角度来说,思政课教学改革适应了当前思政课理论教育的需要。在新时代,以线上线下立体联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反思其当前的不足之处,通过线上线下立体联动的三维教学路径,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经验与参考。
思政课教师应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四史”中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国家观和历史观等。在开展“四史”教育的同时,还要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现实成就、国家历史和国际比较中辨明方向,才能不忘初心跟党走,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与社会与国家同频共振齐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生应从社会现实出发,把社会现实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把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联系起来。有着为社会变得更美好的责任感,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有着为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担当精神。
社会实践多次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依靠单一的理论式说教,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合作,让学生主体“动”起来,去感知历史的印记和社会的沧桑巨变。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把抽象的、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触的专业知识,使大学生易于接受。从立德树人角度来说,常规教学与特色教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而且促进了师生的团结合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彰显铸魂育人的作用。
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党的革命精神文化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促进发展。对于发展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文化,同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当代社会的具体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不断地发展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有新的具体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时代的变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且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直面遇到的现实问题,要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和教学目标等三个维度的创新和改革,实现思政课育人的引领作用。
“双语”教学法。俞理明、袁笃平[3]提出双语教学是改变应试教育的英语教学途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因此,思政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其组织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同时具有思政专业功底深厚的“双师型”老师担任。有教育学研究资料表明,若要想某门课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该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越要贴近学生的需要。在近两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宜春学院选聘首批“双师型”教师结合抗击疫情的鲜活原创素材,对“英语师范班、翻译班、商务英语班、法语班”等进行特色双语教学的尝试。探索的结果是双语教学充分发挥了思政课强信心、筑同心、暖人心的作用。
“问题链”式教学法。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该教学法用问题引导的方法牵引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意识,用教学内容的理论逻辑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问题链”式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使得内容设计按要求层层递进,通过师生混合互动的方式围绕某个问题多角度或多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让所有涉及的关键问题形成一个多维联动体系。另外,“问题链”式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实时关注当下实时热点和社会现实,而且以启发式教学等多维度方式尽可能地符合教学内容和内在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及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4],这样才能达到“问题链”式教学法的效果。
“分类”教学法。思政课教学改革,如果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一刀切”,不能满足学生的特点或差异的需求,思政课的教学无疑将味同嚼蜡而失去有效性。所谓分类教学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以提高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为目的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结合目前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按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分成大文、大理和大艺进行分类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非常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分类教学“实质上也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运用。由于‘需’的不同,而使‘材’产生了区别,于是分班教学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便有了依据,这就为教学的针对性奠定了可靠且坚实的基础”[5]。接下来将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分类专题化教学。如学哲学的思政课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一部分—思想;专业背景为伦理学、社会学的教师讲授道德部分;以法律专业为背景的教师讲授法律部分,主要以三个老师为一组的大循环分类教学。
实践教学能实现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拓展、延伸实践育人主要渠道的同时,确保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生活需要、情感需要[6]。因此,我们运用现代网络教学工具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宜春学院思政课教师会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与课程相关的短视频、文章、习题等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打造课堂教学与在线业余自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借助学校网络平台,一是定期推送与思政有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短视频、文章等),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二是组织学生课前课后认真观看热点影视剧目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觉醒的年代》为例,要求学生每星期写一份100字的感想提交到网络平台,期末时将感想进行汇总形成学习报告;三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闻热点案例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每节课课后再推送一系列的练习题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如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结合中文专业学生特点开展了“百年党史、百年学子、百年书信”的实践教学内容等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展示,使得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进一步得到加强,有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科学性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思政课教师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宣传等活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依据基层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所学的专业特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学院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前往湘鄂赣苏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万载县仙源乡、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熊雄烈士故居、江西省宜春市水江镇、宜春市洪江镇古庙村南惹等地进行“一线课堂”实践调研,开展以“访红色遗迹、听革命故事,到党史故事发生地看今朝变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结合实践内容学习撰写调研报告,在教师的学习指导下拍摄微视频、撰写案例,实现以实践教学形式促进理论教学的突破。
目前,宜春学院有比较稳定的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是与建设有突出特色的红色资源建立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宜春学院所在地及周边城市、学生的家乡所在地;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实训室等;三是想尽办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拓宽实践教育资源,如宜春学院思政课教师从2018年10月份开始探索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工作,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全面实施“湘鄂赣苏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五个一工程’”,主要内容为“红色剧目、红色书籍、红色班级、红色线路、红色基地”。
“五个一工程”一直在宜春学院持续推进中,如2017年举办“青春与使命”大学生主题朗诵会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成果汇报演出,2018年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演出,2019年以湘鄂赣苏区革命历史情景剧开拓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宜春学院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它主要利用教学楼楼道、走廊等公共空间打造而成,使得学生一抬头、一驻足便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这个红色文化长廊主要由“历史记忆”、“红色艺术”、“真理力量”三部分组成。“历史记忆”部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湘鄂赣苏区革命斗争史。依据这个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宜春学院又以青马班中挑选出的好苗子为基础,成立了一支学生讲解员队伍,较好地完成了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讲解接待任务,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铸魂育人的主体性功能主要有:一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二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功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与认同。另一方面,可知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政课教师讲授好思政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传道受业解惑”真正达到相互统一,使得学生有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7]。
新时代将铸魂育人的目标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影响力,充分发挥思政课与各专业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的育人功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等教育上下功夫,方能安身立命、修德齐家,增创成才之基。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前提和支撑。为此,思改课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课堂实际对思政课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综合性考核,如在疫情期间采用的线上教学,考核成绩则由网络无纸化考试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两部分构成,取消期末的统一纸质试卷考试。将期末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做到极大程度融合,同时依据每学期的实际情况调整三者比例,从而避免形式化而凸显其真实性。实现精准评价,力求做到公平、公正、真实的评价。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具有的多样性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共同参与来保证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等评价方式。还可以采取课堂笔试、实践操作和现场答辩等评价方式。另外,为促使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也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引导和评价方式,使得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评价从多重视角、多维方位、多种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价,实现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改进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显著增强,有效地改善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最终发挥教学评价对理论学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线上线下立体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有效地适应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理论教育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反思其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线上线下立体联动的三维教学路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