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成
探究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王东成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定西748407)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积极转换传统思想,在重新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以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只重视对定理、公式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难以对所学举一反三,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在课内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互助中理解知识内涵,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常年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新知识、处理困难,他们在合作探究活动上也都消极发言,“无话可说”,最终无法成功将所学完全内化,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需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课内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表达空间,让他们可以克服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困难,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数学语言缺乏完整性是当前小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在组织小学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下述问题:学生明明理解教师所提问题中关键词的含义,但是在探索问题答案进行表达时完整度都不高,经常会省略重要的前缀或后缀,使最终发言产生逻辑漏洞,对人产生一定的误导,影响他们的整体学习效率。因此为实现理想化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针对性解决该问题。
学生在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表达不准确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真正明确相关数学知识的内涵、没有熟练掌握对定理及公式的使用方法,所以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时会偏离核心思想,甚至还会出现表述错误的问题。教师在接收到这样的反馈信息后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讲解,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准确掌握课内所学知识内涵的前提下能够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完成总结发言,从而快速巩固复习所学,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记忆,知识与知识之间未能产生有效连接。这部分学生在总结发言时经常会长篇大论,出现大量无用的修饰语,最终表意也未能明确,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想要强化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要在积极地自我反思中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重新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让全体同学都能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自然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技巧,也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勇敢地面对后续高难度知识的挑战。首先教师需明确新课程标准改革形势下的教育核心思想,即素质教育,从而将以生为本视为课堂构建的指导原则,逐渐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从而引导他们自由表达,在不断发表见解中实现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必须要转换自身的教育态度,不要习惯性地严肃治学,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在课堂内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以此降低学生的恐惧或抵触心理,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产生自主学习欲望后会根据所学内容与教师、同伴对话。教师在此期间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并且无论学生表达观点正确与否都先赞扬他们的自主发言行为,再通过引导的方式为他们讲解知识点。最终既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又能够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为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一定要及时转换思想,积极在课内组织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自主表达的机会,保证所有人都能在理解所学知识内涵的前提下完成各项实践任务,最大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可以组织的课堂实践活动包括下述类型:一是小组讨论。教师在讲解某一公式、定理时可以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将学生等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主观观点,他们在自主表达的同时也能自然倾听他人的发言,最终在相互争辩、互相帮助后统一意见,指派一人阐述本组观点。在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环境的渲染下能展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将新旧知识有效串联,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二是同桌间的有效交流。同桌之间关系较近,他们之间的交流具有较强的便捷性,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应有意识地设置短暂的留白时间,方便同桌之间互动讨论,养成边听边思考、边表达的良好习惯。
最后还可以组织课堂小结活动。通常情况下授课结束后应由教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但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将总结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他们回忆本课要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保证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能从他们的发言中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对后续计划进行调整,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多元化课堂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表达的机会,他们能够在不断表达、交际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
课程改革期间教师在课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分析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在积极思考、探究知识内涵的过程中自主表达,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授课期间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让他们揣摩教师语言中蕴藏的深意,并且在不断模仿中初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及时向他们提出更加多元的思考问题,让所有人都能在掌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思维范围,寻找能够更好地解读新知识的语言,从而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表达空间,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一点,将课程新知识与相似旧知识点知识的概念进行区分,从根本上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出现的理解、表达失误问题的出现。同时在探究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设置丰富的判断问题,将同类型概念放在试题之中,既强化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深化认知,为后续拓展探索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对知识的深入讲解,教师应增加问题难度,如提供少量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从问题的关键要素出发寻找能够证明相关命题正确或错误的依据。这样一来同学们能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任何时候都不会在无证据情况下做出判断、得出结论。而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详细写出推理步骤,并根据他们的推理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理清思维逻辑,在条理清晰的前提下将所学全部内化。
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首先将教材内的主题图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问题包括“笑笑从家出发想要去图书馆学习,应该怎样描述她需要走的路线?”“反过来思考笑笑从图书馆回家又应该怎样走?”“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两次明明地点相同路线描述却不同的原因?”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表达欲,在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时期学生通常会展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在本质上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是在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课堂中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束缚,习惯性地依靠教师,将教师所讲内容一一记录,并且高效完成相关训练习题,在经验累积中掌握知识用法。这样一来虽然每节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都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是却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他们无法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同一知识点题型发生较大变化时无法将所学灵活应用,不利于他们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现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是通过组织丰富游戏的方式在课内创设轻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在师生的有效交流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教师为保证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可以将教材内较抽象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做具象化处理,如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公式形成过程等,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在此期间会展示出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向教师提出质疑,也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主观观点,进而在自由表达中逐渐明确知识的内涵。同时在主动学习的兴奋状态下学生也能够积极与教师配合完成后续的各项课程任务,双方有效交流,最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授课期间与其向同学们灌输专业化的数学语言,还不如通过组织多元化语用训练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成功地在不断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知识外化,并通过简洁、精准的语言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教师、同学,最终在互动交际中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授课期间教师必须有意识增加课内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如要求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将每一个步骤记录,并且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与他人分享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能够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在面对哪怕一个小小口算步骤时都能认真对待。
同时也可以在讲解判断题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且详细分析该问题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如果是错误命题又该如何改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形成逻辑清晰的思维,思维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在组织表达训练前一定要做好问题预设,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表达状态从“不会说”“不敢说”转换为“大胆说”“积极说”,在课堂内“说”的氛围中实现个人数学能力的提升,在不断表达中提高数学素养,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还能高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为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一边回顾乘法的意义,一边记录计算步骤,并在得出结论后对计算步骤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数学问题,如,将不同的算法代入题目之中,若能得出正确答案则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们能够自然在聆听他人回答时开拓自己的思维,最终在全体同学的互动交流中自然渗透“小数乘法的计算与小数位数、乘数均有关系”的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小学时期学生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日常语言的掌握能力已经基本达到规定标准。教师在授课期间需要利用好这一优势,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教学难度,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之间建立关联关系,让学生在产生深刻感知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将生活语言自然转化为数学语言,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在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扩大授课范围,合理利用一切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因素,包括实物、生活交际情境、视频记录资料等,以此丰富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他们的知识认知。教师此时需找准时机向学生们提出思考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时,教师在正式教学前与学生们一同探索生活中存在的对称、平移现象。首先由教师举例,黑板就是轴对称物体,书桌、椅子都是对称物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从生活点滴中探索对称现象,他们能够自然说出剪纸、天安门城楼、巴黎铁塔等等,开窗户、升国旗等都属于平移现象。在此过程中全体同学都能展示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探索、勇敢表达,也能认真分析相关知识点,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将生活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最终自然提高学习效率,夯实数学基础。
综上所述,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学科,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对象,教师在优化教学流程、设计多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设置探索问题、创设生动情境、开展语用训练,以此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表达中发展思维,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1] 刘德宏.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20):16-17.
[2] 蒋励青.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8(10):47-48.
[3] 王芳丽.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J].科普童话,2020(06):36.
[4] 裴林艳.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2020(08):52-53.
[5] 刘培培.新课改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浅析[J].科普童话,2020(18):26.
[6] 李海霞.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智力,2020(03):63-64.
[7] 李秀荣.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0(10):4.
G622
A
1002-7661(2022)10-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