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2:30杨晓捷
科教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杨晓捷

(厦门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就是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全员育人,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范围涵盖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全过程育人,是在时间维度上对受教者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地融入各个阶段;全方位育人,是在空间维度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者的导向作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1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须以高校党建为抓手,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结合时代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党委带领全校教职工,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路径,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1.2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全面概括了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相辅相成。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要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将个人成长成才的每一步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3 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全育人”涵盖高校对人、事、物的管理、分配和把控,以及对校园外部合作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各种资源的调配都充分考验高校治理能力水平。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同时也给高校治理能力带来了新挑战。目前我国已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接续奋斗,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育人工作中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对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促进全社会教育力量的有机整合

“三全育人”从教育主体和时空维度方面对育人过程进行了方法论指导,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三全育人”的目的就是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既实现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又体现了家庭对于教育的期望,同时又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全社会都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最终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发展而服务。因此,“三全育人”需要有机整合全社会力量,把思想引领贯穿教育全过程。

2 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

2.1 全员育人方面:育人队伍尚未形成合力

高校教师队伍包括一线专任教师、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随着高校行政事务的增多,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只专注于行政后勤事务,育人主体意识不强,以至于与学生的教育管理脱节。此外,家庭中的父母也需要投入力量树立良好家风。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这两部分人员与一线教师缺乏教育合力,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开展积极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以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2 全方位育人方面:育人平台尚未完全搭建

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庞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思政课的实践和创新不足。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大多流于字面的陈述,大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上缺乏主动性。第二课堂方面趣味性有余、教育性不足,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以表演形式展开,对于Z 世代大学生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才能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2.3 全过程育人方面:育人阶段尚未有效衔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持续开展才能体现出教育成果,在新生入学初期,很多一线教师、辅导员并未完全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就要求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教育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只是常规地进行廉洁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职业素养养成和未来个人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做到有效衔接。

3 新时代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

3.1 以高校党建为抓手,打造师德养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人员保障。要以高校思政队伍为主体,包括各级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三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此外,对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加强价值引领,使其在课堂教学和管理服务中自觉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形成明确各职能部门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发挥管理育人的工作职能,提高思想政治站位,自觉将高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转变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建立高校教职工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上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作为评价的重要一环。加强家校联系,不定期与家长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交流,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主动引导家长成为教育的主动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对于思想出现偏差的学生,通过家校联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的观念,摒弃上大学之后放手不管的误区,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

3.2 建立健全激励反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做“人”的工作是抽象的,要充分调动全员形成教育合力,就要建立激励机制。在高校中,激励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整个育人队伍。激励机制包括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即奖惩结合、赏罚分明,正反两方面的激励都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师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对于思想觉悟高、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强、各项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反之则进行批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对于教职员工,将职务晋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限相结合,鼓励人人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来,建立工作台账,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都与育人成效挂钩。

3.3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掘第二课堂微教育平台

注重搭建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政课贯穿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环节,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要提升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乐趣。新生入学后要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入学教育开设党史学习教育、校情学习、劳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等;在中高年级要以培养党的发展对象为主体,结合“互联网+”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带动全体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向成长。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中充斥的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迫切需要高校主动开拓网络教育平台。尤其在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要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在学生群体中话题度高、受众度广的特点,结合时事热点,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吸引大学生,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以第一课堂为主线,开辟第二课堂,在“云思政”中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4 加强校企合作,畅通产学研教多元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果将体现在用人单位的评价上。高校要主动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产学研教对接,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进校授课,带领学生在企业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相融合。让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践,才能打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由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要重视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在寒暑假、实习阶段提供实践基地,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发展历史和行业发展前景,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技术难题的科研攻关,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

4 结语

“三全育人”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构建要以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相互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融入大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最终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