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策略探讨

2022-03-17 02:30温双艳
科教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温双艳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劳动教育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近些年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能够同当下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的探究。

1 高校劳动教育理念

1.1 劳动是人的类存在方式

人本身便是类存在物,劳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其生产生活本身便是满足人生活的手段之一,而生产生活实质上就是类生活,人的类特性则在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活动。人同动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便在于人会开展具有实践性质的劳动活动,人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实现对于无机界的改造,进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其本身便是一部劳动史,人的劳动构筑了所谓的世界史。尽管在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打破以往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条件限制,但却不能够实现对于“劳动”的取代。人类一旦停止劳动便会导致其社会生命丧失,仅仅是作为一个固定存在体和物自身存在。除此以外,人在进行不断劳动的过程中还会构建起族群社会,所有的社会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劳动关系。

1.2 “五育融合”促进个体自由自觉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与“五育并举”相比,“五育融合”更加侧重于教育的动态融合。五育具体包括德、智、体、美、劳几种能力的教育,但当前普遍面临着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其他教育的特点,这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五育融合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每个教育的实施各有侧重,以劳动教育为例,便是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以及更强的劳动能力。虽然五育在资源和场所的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分别都拥有完整的育人体系。

1.3 劳动促进社会发展

劳动能够有效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自然界在长时间的运动变化中孕育了生命,进而产生了人以及人类社会,而自然界中又包含着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会单纯被动地依靠自然界,而是可以在长期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探寻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再从这些规律出发,通过劳动生产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进而获得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1]。

1.4 智能创新劳动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劳动其实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具体指的是运用人的智慧开展对于思维、知识以及技术等的革新,进而实现其劳动效率的提升,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劳动成果。创新劳动的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思维以及挑战性实践,若想真正展现出创新劳动的实效性,应当具有充足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新时代高校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智慧的培养,而在劳动教育中同样要融入智慧教育的内容,进而切实展现出智能创新劳动的实质性作用,在传统劳动观念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进而使得劳动能够同当下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相适应。

2 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

2.1 认知目标

良好的认知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基础内容,学生若能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产生充分的认识,势必会对其劳动行为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更强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以便为后续的劳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情感目标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都很抗拒劳动,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情感,而劳动情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劳动行为,所以高校的劳动教育应当强化落实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具体来看,教师应当从创新实践活动这一角度着手进行实施。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去,并在其中意识到劳动的价值、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进而对“劳动最光荣”产生更为深入的解读,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渐养成劳动习惯,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2]。

2.3 行为目标

在进行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其行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应当能够在家中积极主动地承担家务。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学校,在家的时间仅有假期短短几个月,所以大学生需要在形成良好劳动意识的基础上主动帮助父母完成整理房间、刷碗、做饭和扫地等工作。其次,大学生在学校内部还应当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来看,主要包括社团、劳技课、大扫除以及值日等等,这些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强化对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最后,高校大学生应当自觉投入到各种志愿劳动服务当中。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志愿劳动服务指的是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适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包含很多种,例如垃圾分类、打扫卫生以及去敬老院慰问等等。

3 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则

3.1 劳动与休闲结合

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增加劳动的比重,若是忽略休闲娱乐的部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劳动失去兴趣,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难以起到劳动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劳逸结合是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同样需要与相关休闲活动相配合,以最大限度展现出劳动教育的实质性作用,最终实现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

3.2 智能与创新结合

高校教育本身便是对学生智力进行进一步开发的教育,所以,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当前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劳动实践中融合智能创新,进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3 传统与现代结合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我国早在20 世纪便已经开始了劳动教育,但其劳动教育大多受到当时时代发展的多方面限制。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劳动的内涵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基于此,若想进一步保障高校劳动教育能够同当前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应当积极促进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进而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3]。

4 新时代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路径

4.1 构建相关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若想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体系,最关键的便是要强化开展相应的顶层设计,构建起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具体来看,高校应当针对现行的劳动教育政策展开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并在政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目标进行确定,以便提升劳动教育设计和规划的有效性。机制的构建应当实现对于人类保障、责任划分以及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全面覆盖,进而促使劳动教育本身有着更强的科学性以及规划性,尽可能减少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以最大限度展现出劳动教育本身的作用和价值。高校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科学开展劳动教育,继而为劳动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高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时,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并从当前国家的实际要求出发对相应的教育计划和目标进行制定,同时还要高质量完成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尽可能保障其立体化以及科学化,加速推动理论知识、劳动专业实习同社会实践之间的高效融合。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当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学科,进而促进劳动教育整体的高质量实施,进而从多门关联学科的教学着手,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化和多维度地对劳动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

4.2 拓宽教育渠道

为了提升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高校应当对现有的教育渠道进行拓宽,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渠道和方式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在正式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其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在高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高校在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分散教育采取强有力的融合措施,既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劳动教育,还要强化推动劳动教育同各个学科以及课程的充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专业教育以及思政教育中实现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课内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劳动教育开展渠道以及实施路径的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开展形势,通过对于各种资源的高效应用打造出更具有立体化和全面化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4]。

4.3 实施家校共育

劳动教育的高效落实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劳动教育,而是应当强化落实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机制。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其劳动素养、意识形成以及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诸多家庭往往不会产生让孩子劳动的意识,这使得大学生自己也没有形成劳动观念,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

4.4 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成效,高校应当加大力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便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出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促使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扩大其在劳动教育中的投入。工匠精神本身指的是一种天崩于前亦不改其专心致志的一种意志品质和专注力,同时其还象征着执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促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态度。精神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师需要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自身需要形成良好的榜样意识,进而让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教师的引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若想促进该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高校应当在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实现对于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充分融入,这样便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师德师风评价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并构建起更加优质的教师团队。此外,高校还要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在各企业中聘请劳动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学校开展讲座,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应用抖音或者是微博等网络媒体开展对学生的榜样教育,积极开展对于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工作,扩大优秀工匠和事例对于学生的影响,让其在校园活动中对劳模和工匠精神产生更为深层次的认识,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投入到劳动实践当中去[5]。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质量,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加强对于该方面的重视,进而为劳动教育的持续平稳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