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挑战:“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辅类刊物未来展望

2022-03-17 00:41刘应伦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辅刊物双减

刘应伦

(山西师范大学 语文报社,太原 030024)

一、研究缘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规格最高、力度最大、规定最细致、可操作性最强的划时代政策文件,“双减”政策在课后作业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培训广告管控等方面均做出全面而详细的规定。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辅类的未来发展之路势必受到重大影响,特别是“双减”政策明确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四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五是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等。[1]“双减”政策对传统学科类教辅刊物发行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学科类教辅刊物未来发展正面临着难以回避的转型与挑战。

二、“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与理论内涵

在两办出台“双减”政策不久,教育部随后于2021年8月30日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文件。结合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作业管理、体质健康管理等五份文件,可以看出这是一套政策“组合拳”。不置可否,相关政策的推出不论是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亦或是对新时代教辅类刊物的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双减”政策是对新时代党所提出相关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代表着义务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首先,“双减”政策是对义务教育公益属性的再回归。[2]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意味着义务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化、资本化运作,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成“逐利的产业”。其次,“双减”政策是对义务教育观念的再矫正。不能任由校外培训机构再造一个教育体系,这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那种仅仅通过应试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分数至上”的畸形人才,无法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最后,“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教育有着特殊规律,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超前教育”“过度教育”,要把学生和家长从“教育焦虑症”的泥淖中解救出来。不能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追求应试教育利益最大化。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三、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

(一)风险社会与风险传播概念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现代风险社会的转变”[3],风险与财富一同被生产出来。这里的风险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和认知”[4]。

风险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风险传播是“指在风险还没有变成现实的灾难之前对风险的呈现、解释及风险沟通,其目的在于达到风险信息与意义的传递与共享,从而最大程度地消减风险”[5]。风险传播研究的是可能性的传播。笔者认为狭义的风险传播概念对本问题的研究具有适宜性。

(二)风险传播理论视域下的“双减”政策与教辅类刊物

风险传播理论认为风险传播中的三大主体分别是:政府、媒体和公众。作为“双减”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党和国家下了前所未有之大决心,坚决治理校外培训乱象,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无论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辅类刊物,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全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辅类刊物有义务和责任,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有关要求,通过自身业务内容改变与重构、搭建传播平台、构建畅通的交流渠道等措施,把党和国家的“双减”政策,正确传播到每一位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辅类媒体要准确理解和积极践行“双减”政策的内涵与要求,向公众客观公正地传播“双减”政策对党的事业、国家建设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力避媒体“隐藏风险或扩大风险的负功能”[6]。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辅类刊物的发展趋势

(一)业态发展趋于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辅类刊物开始尝试借助新兴媒体媒介发展的新业态。特别是自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教辅类刊物拥抱新兴媒体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教辅类刊物结合主业态,积极开创新业态,向着报网合一、线下线下共同发展的方向高歌猛进。

在“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辅类刊物具备齐全的出版资助,编创能力较高,应该主动结合“双减”政策精神,进一步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向着全媒体多元化业态方向发展。譬如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语文报》,从创刊时的一报一刊,发展到现在的十报三刊,创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矩阵、学习强国号、人民号、拼音号、微信小店和天猫旗舰店等、开办了电子版等,创新了业态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融报纸、杂志、网站、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全媒体教育传媒产业新业态。

(二)编辑理念趋于综合化

不同的教辅类刊物有不同的编辑理念,不同的编辑理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编辑特色。这一特点尤以语文专业类教辅刊物表现最为明显。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报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能明显地感受到业内所存在的“小语文”与“大语文”之争。其实质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是追求“分数至上”还是“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争论。不同的编辑理念,反映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会采取泾渭分明的做法。侧重于“小语文”编辑理念的教辅类刊物,对教材亦步亦趋,大搞题海战术,以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考试分数为目标;高擎“大语文”旗帜的教辅类刊物,则从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规律出发,制订了“大语文”编辑策略,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不但要从教材中学习语文,还坚定地认为生活中的语文、文学中的语文和文化中的语文等都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既然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综合性与实践性并举的一门学科,在编辑实践中必然要体现“大语文”编辑理念。在编辑实践中要把握“课内学习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支柱”[7]。“课外学习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框架”[8]。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一方面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另一方面又要求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式服务,其本质是小课堂和大课堂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固本培元和素质拓展相结合,这正是“大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编辑角色趋于多元化

教辅类刊物业态多元化决定了个体编辑角色的多元化。编辑除承担文字编辑工作之外,还扮演着其他工作角色,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版等新媒体编辑工作角色,网络商铺的营销、运营服务工作角色。可以说教辅类刊物编辑已成为集报刊编辑、图书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工作角色于一身的复合型全媒体角色。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课后育人服务功能,这是一个全新的育人体系,对教辅类刊物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今后,教辅类刊物一方面要给读者提供与教材结合更科学、质量更优的出版内容,这需要编辑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新的教育理念等;另一方面,课后服务过程也会催生出新的读者需求,如培训服务、配套资源服务等,这些都将进一步使编辑角色更加多元化,对编辑工作角色再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五、“双减”政策下教辅类刊物的转型思路

(一)出版观念转型:提高教育育人服务能力

“双减”政策要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作为与教育关联度较高的一个领域,教辅类刊物面临着出版观念的转型。教辅类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身心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出版内容转型:提高教育内容服务能力

“双减”政策颁布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乱象丛生,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部分教辅类刊物更是火上浇油,漠视、无视教育教学规律,大搞题海战术,整版甚至整期报刊都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训练测试题,低效训练甚至是惩罚性训练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双减”政策明确,一方面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另一方面要增加“课后服务”,因材施教,提供差异化、多样化指导服务。这“一减一加”正是教辅类刊物大有作为之处,这要求教辅类刊物在内容选择、编辑加工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策划,努力提高教育内容服务能力,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和课后服务育人体系提供五育并举、营养多元、能“吃饱”也能“吃好”的营养套餐。

(三)出版结构转型:提高教育知识服务能力

“双减”政策一方面为教辅类刊物进行出版结构调整、加强未来数字化出版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数字化出版产品的旺盛需求,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化出版内容购买服务的市场需求。教辅类刊物可以立足自身优势,以纸质内容数字化延伸做为切入点,形成与纸质内容的良性互动,进而把线上数字产品研发作为进行出版结构转型的一个有力抓手。如开发教辅类刊物电子版,把那些在版面上无法放、不宜放或放不下的精彩内容,包括文字内容、音视频文件等放到电子版上,在平面纸媒上设置二维码,为平面纸媒与电子版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扫码即可看、可听。这样就实现了教辅类刊物内容增值服务,打通了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变平面传播为立体传播,提高了教育知识服务能力。

(四)出版模式转型:提高教育出版服务能力

教辅类刊物一直在积极尝试发展业态多元化,这是紧跟时代、面向市场积极主动谋划发展模式转型的有为之举。在“双减”政策颁布实施后,教辅类刊物应该在专长的学科领域精耕细作,变“小出版”为“大出版”,结合自身内容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平台优势、活动优势和渠道优势,为学生提供课后优质服务解决方案,“不断推动从传统的教育出版向教育融合出版和教育出版服务转型”,努力提高教育出版服务能力。[9]这是“双减”政策对教辅类刊物提出的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

六、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其持续而强大的政策影响力将逐步显现。作为教育关联领域,教辅类刊物受其影响也将是深刻而久远的。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做“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者,在出版观念、出版内容、出版结构和出版模式等方面积极转型,做深做透、做专做精教辅主业务,着力打造教辅类刊物与数字化产品融合发展综合体,从单纯的出版内容向融合性的出版服务转变,由“小出版”向“大出版”转变,这是新时代给教辅类刊物出的一道“必答题”。只有答好这道“必答题”,教辅类刊物才能在“双减”政策新形势下,闯出一条适应政策要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猜你喜欢
教辅刊物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待教辅如初恋
教辅虐我千百遍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