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如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晋城古称凤台,位于三晋大地东南,背靠太行山,怀抱沁河与丹河,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它们共同吸引了历史上多位诗人到此游历。诗人们用各自的诗歌作品,记录下了晋城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乾隆年间,时任凤台知县的林荔请姚学甲修纂了《凤台县志》,详细记录了古凤台县的山川疆域、物产风俗、重要人物等历史信息。这些诗歌是对晋城这一方热土简洁而凝练的表达,包括唐宋时期诗歌共46首,其中唐诗29首,宋诗17首。
唐宋时期具有长期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唐宋时期,山西作为疆域腹地,长期以来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晋城位于山西东南角,这里易守难攻,被称为中原咽喉,地区经济总体较为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于晋城并流传下来的诗歌基本集中于唐中期及北宋中期这样社会较为稳定的时期。
唐宋时期拥有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文人的游历行为增加了他们对不同地区风俗景物的了解,也在不同的地区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凤台诗歌中有大量诗歌都是诗人游历至此留下的作品。除此之外,晋城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故事都与这里有关,孔子回车、长平之战又在此留下了遗址,更不用说各式各样的人造景观,如青莲寺、天井关、石佛阁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晋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大多数诗歌的吟咏主题。这里东靠太行、南依王屋、西接中条山、北临丹朱岭,山川众多,地形复杂,因此诗歌中多提到诗人登山的艰难以及登高远眺的场景。
自然环境不仅是激发诗人创作的外在条件,也是他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晋城地区依山抱水,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诗人或历经山路羊肠的险恶,或看过松林映雪的风光,不禁为此地留作。诗人笔下的风景,都由晋城的山川形胜幻化而成。这里讨论的自然景观类诗歌,是指《凤台县志》所录唐宋诗歌中含有明显描摹山川景物诗句的诗歌。《凤台县志》所录唐宋时期自然景观类诗歌共21首,其中以吟咏太行山的诗歌为主。
1.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晋城市东部,全长五百多公里,宛如一条长龙。这里山地起伏大,群峰叠嶂。唐宋时期,这里曾被称为“天下脊”。太行山脉雄奇磅礴,对于古人来说,是一座难以翻越的艰险山峰。沉雄如曹操也不禁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在历史上已经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在历史进程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独特的文化意义。在《凤台县志》中,记载了18首有关太行山的诗歌。
文人志士从各种角度来解读太行山的壮阔与险峻。刘文房曾作《太行苦热行》来慨叹登太行的不易。诗人登上险恶的太行山,山路本就难行,再加上烈日烘烤的焦灼,更觉不易。诗人由山路写到所见之景,勾画出了赤暑时期行于太行山路的艰难。
炎炎烈日下的太行山自是难行,然也有多位诗人描写了寒冬时节在太行山行路的不易。如白居易在《初入太行路》中写到:“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诗人在寒冷的冬日一人登上太行山,虽早已听说太行山的险峻,但也没有阻挡诗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独自赶路。此外,司马光也在《太行》中写到“平涂忧屐拆,跬步戒轮摧。覆顶千春雪,缘潭万古苔。”两位诗人都写到了太行山路又窄又滑,如羊肠仅能通过一人,又结冰打滑,难以行走。
除描写恶劣天气下太行山路的难行,单纯描绘太行山险峻的诗歌也有很多。如李白《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苏舜钦《太行道》“左右无底壑,前后至顽石”等等,均通过诗人的经历展现了太行山路的崎岖难行。
2.丹河
丹河古称丹水,始于晋城市高都地区,属于黄河的支流。《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凤台县志》所收诗歌中,共有两首诗与丹河有关。其一是杜牧的《丹水》,直接以“丹水”为名,诗曰:“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作者借丹水的曲折萦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恨。诗人又逐渐在春天的光景中看开,最后借“子陵台”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屈的精神。其二是权澈的《琵琶泓》,开头写道“咨予白发年,始佐丹水曲”,自述作者晚年放下夙愿与欲望来到丹水边的情形。
3.琵琶泓
《凤台县志·山川志》中这样介绍琵琶泓,“(白水经琵琶寺)又南经清风壁,水入石罅,下注一泓,为琵琶泓。”又在后一处提到“晋城山水佳境颇多,琵琶泓盖其最胜者。”琵琶泓的名字可能来源于潭水附近一座名曰琵琶寺的庙宇,潭水边上还有一块石壁,古人题曰“清风壁”。
《凤台县志》中有两首名曰《琵琶泓》的诗歌。一便是上文提到的权澈的《琵琶泓》,诗中写道:“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风画壁势相迎。”二是杨谟的《琵琶泓》,诗曰“晋城出郭十里余,嫩柳山花满岩麓……耳聩不闻琵琶声,但见一泓春水绿。”两首诗都称赞了琵琶潭水的湛绿清澈,同时也都提到了琵琶泓边上的石壁与寺庙。
晋城历史文化悠久,地域内多名胜古迹,从传说的孔子回车遗迹到各样的寺庙,都显示出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他们到此游访,在《凤台县志》中留存下了7首有关晋城人文名胜的诗歌。
1.天井关
天井关称得上是晋城最早的人文名胜之一,它位于晋豫边境,是“太行八陉”之一。天井关始建于西汉阳朔三年,因此地是山西河南往来的重要关口,为南北要冲。刘歆的《遂初赋》写道:“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有4首与天井关相关诗歌存于《凤台县志》唐宋诗歌中,其中顾非熊和韦庄都写到天井关的重要关隘地位。前者的“天井虽收寇未平,所司促战急王程”通过虽然收回天井关但贼寇并未完全平息的转折写出天井关的重要。后者诗云:“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短绠讵能垂玉甃,缭垣何用学金汤。劚开岚翠为高垒,截断云霞作巨防。守吏不教飞鸟过,赤眉何路到吾乡。”此诗直接描写了天井关城墙固若金汤、高耸入云的特点,用鸟儿不经放行都无法飞过的例子更加凸显了天井关隘对于本地防御的巨大作用。
2.孔子回车地
据说春秋时期孔子来到晋国边境的一个小村庄时,见有一群小孩子用石头垒成小城,不肯为孔子的车马让路。其中一个顽童说只有车给城让路,哪有城给车让路的道理呢?孔子看着孩童虽小,言语中却很有道理,于是令弟子绕着孩子的“城”过去。现晋城仍保留着当年的回车辙,并有一村名为“拦车村”,在其村东南修有孔子回车庙。宋代徐范的《过太行山》中写道“回车庙古丹青老,碗子城荒草木稀”,描写了诗人看到的古老的孔子回车庙。
3.青莲寺、石佛阁
《凤台县志》中还留存着唐宋时期有关其他景观的诗歌两首,分别有关青莲寺和石佛阁。青莲寺由慧远高僧所建,是唐宋时期著名的佛寺之一,历经多次修缮,是诗人们寻求佛道的好去处。描写到青莲寺的诗人是严宇,他在《访益上人兰若》中写道“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记载了诗人独自寻找清净寺庙一事。石佛阁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现存唐李华《题泽州石佛阁》一诗。
唐宋时期,诗人在晋城游历,除了记录晋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之外,也记录了他们在此访友问道的经历。他们用诗歌唱和赠答,共于《凤台县志》中留下23首记录文化活动的诗歌。
1.佛教活动
在唐代,佛教的通俗文学形式变文流行,民间佛法已逐渐普及。唐宋时期晋城地区有著名的青莲寺、碧落寺等多所寺庙,诗人们也多来此地访僧求佛。《凤台县志》中存有4首有关佛道活动的诗歌,其中有入寺向僧人求佛道的《琵琶泓》《访益上人兰若》,有诗人于山中悟禅的《奉答勤师山中见寄》,有记述寄宿寺庙的《上太行》。
在诗人前往寺庙求佛的诗歌中,大多都写到了寺庙的清幽,如“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和“老僧正睡门不闭,习习阴风起幽谷”。
《凤台县志》现存的与佛教活动有关的诗歌展示了唐宋时期晋城地区的寺庙图景。处于深山中的寺庙深幽僻静,是诗人们求禅的好去处。
2.酬和留别
唐宋时期的诗人们在晋城游览作诗、求佛问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同其他人士结识交流,因而《凤台县志》中也存在不少反映诗人唱和交际、留别赠答的诗歌作品,展现了晋城地区的风土人情。
《凤台县志》中留下一组唱和诗歌,这一组诗歌共6首,首诗是唐玄宗的《早登太行山言志》,是李隆基路经太行山时所作。随行大臣张九龄、苗晋卿、张嘉贞等人均以《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率尔言志》为题作了奉和诗,均以描写太行风景、赞美盛世明君为主要内容。
送行留别也是诗人作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凤台县志》中现存八首唐宋时期送别诗歌。如李商隐的《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写道:“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绋汉廷中。”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系户部郎中将到昭义(今晋城地区)参与战事,于是李商隐作诗送行,夸赞李郎中的高超武艺及祝愿他早日胜利归来。
《凤台县志》所录诗歌是唐宋时期晋城文化的精华,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思考后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凤台县志》中的唐宋诗歌具有极高文史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分析《凤台县志》中的唐宋诗歌,有助于通过文学作品印证某些史实。如《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可印证唐玄宗曾到晋城游访的史实。以诗补史,以诗证史。这些诗歌对于晋城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考查某些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丰富了我国的文学文化遗产。
《〈凤台县志〉·艺文志》所收录的诗歌是晋城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地方文化发展的瑰宝。《凤台县志》中收录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诗歌中对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晋城发展现代旅游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凤台县志》中所载录的诗歌,是唐宋时期晋城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晋城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这些诗歌,可对唐宋时期晋城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唐宋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还有更多值得研究的角度,也值得有识之士深入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