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旻瑶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出发,分析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引导方式、融入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渗透、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他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着各族人民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对于大学生为人处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 1 ]。当代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各方面作出表率,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2.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多样化、利益格局不断变动,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而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面系统的内容、丰富深刻的内涵、极强的思想理论性,把不同阶层水平、不同认识思维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具有足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質要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其今后发展与提升奠定基础[ 2 ]。
3.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担负着传授理论知识和培育理想信念的双重任务,高校思政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长期以来,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思政教育者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遵循每一门课程的学理属性、知识特征、教育功能和授课目的,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模块、各种形式,完善了学校的思政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有偏差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为多元文化提供了传播条件,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这一时期学生思维跳跃,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
一部分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内容基本了解,但重理论轻实践;还有一部分学生政治信仰淡化,向物质功利倾斜,唯利是图,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重利益轻付出,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更有不少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忽视社会和集体的发展需要,缺乏责任意识。
2.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了教育效果
很多高校以传统教育为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忽略了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上课模式中,学生多为被动地进行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3 ]。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论认同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精神肯定,这就需要情感上形成认同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主动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产生自我奉献等积极思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改变单向灌输、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途径满足学生的需求。
3.思想引领途径局限单一
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存在重专业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局限于思政课,而思政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只靠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理解透彻。
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常见的思想引领路径,但由于范围的局限性,很多活动流于形式也较为单一。而比较受学生欢迎,积极参与的活动往往过于娱乐化,缺乏思想内涵和深远立意,难以让学生深层次去思考,从中获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强化教育引导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基础。通过宣传普及、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一方面,教育工作始终要放在第一位,使学生持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滋养。首先,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其次,通过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及舆论传播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展开网络教学,专门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栏目,让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校园。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的榜样引导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掌握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以自身为榜样,用高尚人格感召学生、带动学生,坚定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一代的民族精神,必须在我们既有传统、固有根本的基础上深耕厚培、延伸发展。具体到实践中,我们要善于用好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的力量,繁荣文艺创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灵魂有质量的精神营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相结合,并非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魅力,更从深层次上,提升高校学生的视野,使其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3.发挥校园文化渗透作用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营地,其亲生体验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托校园文化熏陶,正确引导学生,抵制负面和不良信息,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5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班集体建设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教育意义及深刻内涵。
邀请专家开设道德讲堂,树立大学生修身律己的道德风尚;利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青年节、建党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重大时事为切入点,组织事迹报告会,积极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保证政治立场不动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校的校训是高校之魂,通过有文化底蕴的关键词,一代代传递高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的传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高校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落实到大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最有效的途径。
4.建立長效的保障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依靠教育的引导,还要有规范的制度、有政策的保障。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划定了师生行为红线,为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和价值导向。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和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学生守则、教师管理等规定,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有利于推进校园内良好人际关系和文明道德风尚的形成。
建立健全学生德育档案,将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情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中,可以对大学生作出更全面的评判。强化大学生入团入党仪式的庄严感,承诺宣誓,用仪式感增强使命感,从而加强教育意义通过制度化、仪式化措施将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基本遵循。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合理地运用新媒体等创新方式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行传播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和自身责任,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大学生。
(本文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思路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Djsz202002。)
【参 考 文 献】
[1]王佳琪.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9.
[2]孙华玉.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N].经济日报,2020-04-16(011).
[3]周娇.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闫卉.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48-50.
[5]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
(责任编辑:姜秀靓)
30365019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