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琴
摘要:为厘清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的并轨发展,并形成有效、可靠的循环发展体系,刺激乡村形成更加立体的发展体系,以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为基点,以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构成要素为着力点,探究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望对该领域发展注入鲜明的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振兴 乡村发展 研究
在国家经济复苏、深化发展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拥有直观而现实的意义,如为乡村深化、有序、持久发展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1 ]。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又是乡村绿色发展、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究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拥有较高的价值。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的价值
1.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支撑,即以文化复兴降低乡村振兴难题,铺平乡村振兴道路。究其原因,乡村历史文化由时间和空间积淀而成,其能够帮助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性思想意识、行为等,如思想理念、道德素养、基础文化素养等。这样便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民族、乡村现代发展趋势,搭建更加美好的乡村发展风气,从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歌舞历史文化继承与发扬为例,该文化是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其中凝结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朴实、节约等高尚美德,能够引导其精神积极向上。如其中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提升农民群众斗志,激发其进行创新、灵性建设。
2.经济价值
对于乡村振兴发展而言,产业是核心支撑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当地资源,提升该地经济发展效果,改善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让有事业可做,有产业可做[ 2 ]。其中,文化要素拥有非常直观的经济价值,如结合实体产业和历史文化產业,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体系、农牧游览体系、风景文旅产业等,能够将文化产业转化为实体产业,创造具体的经济价值,加速资金向乡村倾斜。同时,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产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甚至在科学规划与发展背景选材,还能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
二、当前乡村历史文化构成与现状
全面梳理当前乡村文化构成可以看出,其文化构成主要为具有一定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红色革命基因文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其可以细分为戏曲、歌舞、人物、自然风景、精神传承、手工艺传承等,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以传承的历史“积弊”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乡村最真实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乡村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发展需求。而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基础上,乡村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更加完善的基础设备,保障了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延续,但实际上这对于乡村历史文化的现代发展而言,远远不足,即其部分历史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而言:
1.传统优秀习俗有所丢失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受到政策、环境、文化、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汇集了大量人才,很多乡村农民群众,为得到更好的生活,开始走出“土地中心”,导致部分优秀乡村历史文化开始断层。同时,随着“异质文化”、“现代文化”等的侵入,传统乡村历史文化基础被严重破坏。如很多乡村开始盲目的舍弃自身优秀风俗习惯、优秀历史文化等,尤其在“自由思想、拜金主义、个性主义”等不良要素影响下,存在部分道德低下、集体观念缺失问题。
2.乡村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效果不佳
优秀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民族复兴的根本,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整合全体人民意识,实现民族的现代腾飞、超越,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协调、共享、绿色、和谐的发展。究其原因,乡村未形成全面、可靠、有序的宣传体系,导致部分乡村居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了解不深。如,宣传形式单一,或宣传方式未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太过呆板,或形式陈旧,难以有效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给居民带来新的感受、体验,从而加入到其中。
三、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国家乡村发展会议指出,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体意识能源源不断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鲜明的动力,保障我国始终拥有先进的发展思想、路径,保障我国国家、民族、地区发展始终不偏航、走样,因此振兴乡村文化体系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当然,由于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整体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需要政策、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支持,需要动态研究具体措施,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思路,需要从整体角度把控关键脉络,以真实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工作:
1.要立足文化振兴需求,筑牢新环境下的文化引进阵地
众所周知,基层党组织一直是地区文化引领的核心队伍,可保障乡村历史文化发展拥有正确的道路,即能从机制上对其进行引导[ 3 ]。目前,制约大部分乡村历来文化发展的主要是缺少相应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基层党组织这一“引领人”。而要想更好的集中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挖掘、开发、保护、继承、发扬等活动,为乡村发展开辟更多、更新的道路。要想将乡村居民群众的力量汇集起来,需要有一个能带头、能支撑、能引导的基层党组织队伍:
第一,乡政府、村委会应立足这一要素发展需求,以文化振兴发展为着力点,吸收村落中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能带头、能吃苦、能创新的人员,充实领导班子,并赋予其对应职能,如协调村、乡、镇文化活动开展,引导村民积极进行相应的文化活动;
第二,营造具有活性的文化环境,“点亮”相关基础设备,并提升其使用频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打造本地特色历史文化活动主题项目,并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参加。需注意,引导活动项目应在结合本地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以村委会广播为基点,定时播放相关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地村民,让其了解、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组织群众进行集体活动,或建设乡村文艺队伍,这样便能激发其文化荣誉感和保护感;
最后,要创新基层队伍发展机制。若缺乏相应的资源,那么基础组织应立足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应对机制,如借助乡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成立村级历史文化合作交流社,以促进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互通互进,填补资源不足的问题。
2.要在保障乡村历史文化基础上,提升其兼容性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仅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融入其他文化,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多元、多维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文化必然会走多元发展的道路[ 4 ]。
据此,第一,乡村文化要通过各种措施保护自身优秀历史文化,如保护勤劳、朴实、爱国、爱家等历史文化元素。一是要做好传、带等工作,以保障优秀历史文化不断层,如引导学校开设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或开设村历史文化兴趣室等。二是要结合现代发展理念,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如将其上传至网络系统,做好“历史文化公益”备份,以保障其不断绝。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乡村居民体系的喜好,开展多种历史文化宣传活动,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
第二,要做好不同文化的融和工作。乡村历史文化要想有“新”的发展,“新”的活力,必然需要充分融合现代文化体系。据此,为保障乡村历史文化的纯洁性,要汲取都市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到乡村文化体系中,以重构乡村历史文化体系,让其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如在乡风建设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以更好的改进乡村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让其拥有更好的道德素养,打造新乡村文化风向标。
3.强化监管体系,实现乡村文化的净化
现阶段,“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侵蚀乡村优秀文化是对乡村文化发展造成制约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西方文化以及都市文化中的消极思想除了占用了农民诸多文化时间与空间之外,同时还对农民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影响,逐渐减弱了其对乡村文化的自信,难以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文化良好发展[ 5 ]。所以,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此方面入手严格监管文化宣传平台,在加大对先进文化倡导力度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和整顿当前媒体文化形式与内容,确保乡村文化空间洁净,改变现阶段农村文化消费观念,积极给与网络文化平台引导,让其大力宣传优秀文化,以此助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乡村“铸魂”行动还要不断加大优化力度,准确实施相关政策,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提高。例如,要运用当地群众喜欢的方式,对乡村法治建设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传播。要借助法律服务志愿者进村入户、村集会等方式,为广大农民讲述“依法用权、依法维权、依法监督”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在具体的行动中切实落实法治文化建设。同时,要鼓励树立良好家风,以此入手振兴乡村文化,加大对乡土课程的开发力度,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重新构建乡贤文化,以此入手推动现存文化良好发展,特别是要代代传承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前提[ 6 ]。
4.打造新环境下乡村历史文化新场域
事实上,乡村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系统,它的形成、嬗变和发展完全不同于自然界[ 7 ]。乡村传统文化社會场域重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义无反顾地关注乡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到顺应自然、尊重历史。
首先,应将被破坏的和毁损的历史遗存修缮复原,即要将其“修旧如旧”还其本真面目,这样便能唤醒那些承载乡村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如具有人文印迹的传统文化景观,能够让历史遗存尽情地释放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信号;
其次,应要重构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文环境,在尊重历史事实和本地村落民情民意基础上,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必将成为本地乡村文化得以再现和发展完善的文化基础;
其三,对于濒危和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而言,相关人员应在激活和保养的过程中,坚决做到“抢救为主、利用为辅”,即要在适当的利用中予以继承完善。需注意,在利用的同时,还应兼顾“顺应、回应和适应”,同时探寻对濒危和即将消失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8 ];
第四,要在优化乡村社会结构时,有针对性的激活本地文化内生动力。究其原因,“社会场域”与相应的自然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回忆,让其萌生出诸多对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意料不到的真实情感。若“社会场域”已经丧失,一定要通过重构措施,让其中涉及的“文化基因”得以永久存活和不断繁衍。此外,在结合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需将乡村的历史文化元素、符号,有针对性、有序、有计划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之中,让流动的社会感受伴着“乡愁”扎根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最后,地方政府要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主体,着力消除那些不利于和有损于文化基因传承保护的各种人为涉及因素,并制定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依据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确保乡村传统文化拥有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
四、结语
综上,在现行乡村文化发展环境下,应结合新发展理念、技术,精准定位乡村历史文化振兴措施。同时,由于乡村历史文化振兴工作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相关人员要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迫切性,为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准确把握当前环境下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并作出适应性强的优化措施,这样才能真实的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现代发展,才能进入更高、更新的领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好的软环境支撑。
【参 考 文 献】
[1]贾澎.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构成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邢台市新河县侯家庄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2(02):78-80.
[2]张子岩.以文化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究[J].建筑与文化,2022(01):48-49.
[3]郭鹏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高平市神农镇为例[J].南方论刊,2022(01):26-29.
[4]梅学书,桂胜,胡丹,黄金海,胡涛.新形势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刍议——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2(01):66-71.
[5]唐顺利.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J].文化软实力,2021,6(04):58-65.
[6]陶彦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21(23):7-8.
[7]刘丽娜.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审视与路径探索[J].图书馆界,2021(06):85-88.
[8]米莉.乡村振兴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新乡贤的中坚力量[J].农业与技术,2021,41(23):163-165.
(责任编辑:刘占行)
3464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