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平
经过了一整个假期的休整后,学生党们纷纷迎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近些年在与大学老师的交谈中,我常常听到,不少孩子进入大学后,学业表现不佳、学习能力不高、学术追求不强,似乎丢失了目标、丧失了动力、迷失了方向。在探讨中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过重、机械刷题过多、分数导向过大挤占了成长空间、固化了学习模式、消减了求知乐趣。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孩子们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所以,对于近年来的“双减”政策,我高度支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把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当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听到龚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时,我深感认同,也想谈谈我的认识和建议。
据我所知,2017年起,上海就已经试点“快乐30分”等課后看护服务,并大力整顿教育培训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2021年的中央“双减”政策出台后,上海各区学校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协同发力、扎实推进,校内活动提质增效,课后服务丰富多彩,培训机构全面压减,学生回归校园,教育回归本源,孩子们全面成长的生态环境更加健康,家长们课后看护的关切愿望得到回应。这里,我要给上海市政府点赞!
在巩固拓展“双减”工作成效的新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是抓到本质、切中要害的。机制建好了,可以固根本、管长远,对此建议“双减”工作可以从掌舵以下三个方向下功夫。
一是向内要质量,变革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育人模式要转型,评价方式要变革。只有牵住“教育评价”牛鼻子,才能破除“唯分数论”,告别功利化倾向,根治教育乱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部门,建议要按照“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研制涵盖道德素养、学习素养、体育素养、美育素养、劳动素养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撬动教育生态良性回归。
二是向外要能量,建立共享机制。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供给渠道要集中,配送模式要智能。目前,尽管各区各学校通过各自出招、深挖潜能,为课后服务引进了不少教育资源,但是品质难以保证、需求未必契合,有的薄弱学校、偏远学校可能无力寻找优质资源。因此,在如何整合资源并充分利用上,建议要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建立市级统筹的“课后服务资源供给配送库”,经申报、评审后入库,供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提前对接、纳入计划。
三是向上要力量,加强法治机制。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人大制度要发挥优势,人大代表要发挥作用。我呼吁,上海可以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为有关方面赋权、增能、定标、划线;同时,市区两级人大可以开展常态化专题监督,经常督,督经常,推动相关部门履行好教育职责。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双减”政策是一招“先手棋”、一场“主动仗”,旨在以点带面撬动整个基础教育的价值重塑、技术重构、资源重组、策略重建,形成育人本位的教育新生态。要打好“组合拳”、出好“连环招”,立足当前破局治标,谋划长远强基治本,不断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双减”之舟行稳致远,让成长之花灿烂盛开。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复兴高级中学原校长)
389050102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