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萌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99)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无论是高等教育创新成果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肯定高等教育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出现的新问题,就高校教学管理而言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科研与教学管理没有理顺、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解决高校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其中激励理论成为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参考。本文聚焦激励理论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就如何推动高校教学管理高质量发展提出积极的参考。
激励理论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理论从定义角度来分析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理论也被细分为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等类型,推动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开展激励管理工作。
高校教学管理是保证高等教育院校能够实现有序运营的基础管理要素,高校教学管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院校的管理者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从而确保教学管理活动能够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考勤管理等等一系列内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一项内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氛围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方式在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理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激励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能够促成高校教学管理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关系,增加被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学校内部各项教学管理规定的落实。
第二,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改革是摆在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激励理论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推进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职员工在教学改革创新领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工作的时效性的同时顺应教学改革趋势,更好地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第三,有助于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激励理论的引用与发展能够帮助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创造公平、良好的教学竞争秩序,因而吸引大量高质量教学人才的加入,扩充教学团队实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自进入新时代后,激励理论与高效教学管理的融合无论是在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路径还是在管理实效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客观问题业不容忽视。
第一,薪酬分配不科学。薪酬分配时最直接物质激励方式,但纵观教育改革之后高校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多集中于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中,对于教师薪酬方面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现阶段的薪酬分配体制与教师的教学成绩评定挂钩,而教学成绩能够影响到的实际报仇比例浮动相对较小,部分教师认为薪酬与付出不等同,由此对于日常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发展工作不到位。新时代,教职员工在薪酬机制之外还非常关注个人发展问题,对于个人职业能力提升、晋升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教师在职业发展培训方面的参与率相对较低,由此也造成了培训计划与教师实际需求之间出现偏差的情况。
第三,忽视教职工特殊需求。目前,80后、90后教职工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80后、90后的教职工在物质激励之外还需要心理满足感。现有的高校教职工激励举措多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教职工在参与激励管理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源自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因此在长期的被管理状态下容易出现冲突、叛逆的状态。
学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被管理对象,同时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服务对象。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奖学金、重大校园活动的奖项设立。但是,单一的奖学金制度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单纯利用奖学金制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成效相对较低。在学生管理方面主要是关注学习成绩,存在重成绩、轻能力的倾向存在,由此也为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阻碍。
结合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激励应用问题,优化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理念是决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学管理团队应当注重管理理念的时时更新,随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管理经验案例,从激励教育管理模式中吸取经验、找准目标。创新激励应当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营造公平的气氛。公平的气氛是激励工作能够发挥价值的基础,高校在开展激励管理时要确保教职员工处于统一的标准下、学生处于统一的起跑线上,避免人情管理、私护偏袒情况的出现。在公平的竞争氛围中,调动所有管理的积极因素,有效约束教职员工、学校管理人员的不善思维,营造风清气正的管理氛围。
第二,注重正向激励法。在激励工作中,要坚持以奖励为主的原则,以奖励激励代替惩罚惩戒,更好的挖掘被管理者的优势与工作亮点,在肯定工作能力与工作成果的同时适时的提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引导管理者主动转变消极因素,更好地运用好激励与管理的融合艺术。
优化人事激励管理模式、创新教职工激励管理方式方法应当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公平的薪酬制度是现代激励管理体系中的常见方式,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需要加大高校对人才的投入,注重在教职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投入,提高教职员工基本工资水平,以固定收入的方式基于员工最大的生活安全感,根据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表现、年终考核、科研情况等等给予奖励性报仇,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式发放奖励绩效,以奖励绩效促进教职员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开设合理的晋升通道。在薪酬待遇指代,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也是新时代激励管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员工通过正确的竞争途径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学校要积极为教职员工的专业素质提升与发展创造机会,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之外还可以设定外派交流、在职深造的机会,对个人工作表现优异的教职员工进行重点培养。
第三,推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80后、90后的教职员工在精神方面具有明确的需求,单纯的金钱、物质的奖励不再是教职员工的唯一需求,因此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促使教师员工产生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岗位上发挥更好的教学价值与创新效能。
首先,要进行信任与关怀激励。高校内部要形成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氛围,通过信任与关怀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学生知感恩、明事理的面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运用精神和榜样激励。高校教学管理着应当积极树立学生榜样,以优秀典范来激励学生自我约束、不断进步,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最后,要注重目标与职业激励。在运用目标与职业激励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到目标的难度,兼顾理论知识学习与时间经验积累。此外,管理者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让学生从兴趣点出发设置目标,如可以从自身职业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业意向等。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日常教学秩序、实现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激励理论的出现与运用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要认清激励管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采用科学的激励理念、丰富的激励手段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