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芬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配上了不同的主题图,这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课程教师认为主题图只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呈现,为了快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往往不会过多应用。但是实际上数学课本主题图的设计与编排主要是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讲解,同时也包括主要内容的具体操作与实施的引导。如果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数学主题图的话,很容易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借助课本主题图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完成深度学习。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为:在每一节新授课程中落实一个主体知识,同时配备相应的主题图,在教材中这些主题图的排版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对数学课程内容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有效讲解。在仔细挖掘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数学主题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基础的数学知识脉络结构,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知识的延续性。那么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就能够在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拓展、构建新的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实现数学课程知识的深度学习。
比如,在《分一分》这节课程中教材设计的课程主题图,不仅为学生讲解了实际生活中分数的存在与应用,同时也为学生讲解了分数这一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整数无法表示的状况。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分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回顾整数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回顾整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抛出整数无法表示的数量问题,那么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就会需要新的数表示相关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推动学生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分一分西瓜和蛋糕等等。这样,在一边讲解分数知识的过程中,一边组织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主题图,从而实现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一)》时,图形知识对于小学生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尤其是长方体这种立体图形,需要在观察学习时准确理解概念、特征等。但只是传统讲述的方式,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空间体系,只能死记硬背,所以教师要根据本课时的学习主题图,确定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将其同生活实际结合进行知识导入。
比如,长方体随处可见,生活中、班级中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级中寻找长方体物体,如文具盒、黑板、多媒体设备和屏幕等,先从班级中的物体外形、边、面等对长方体有简单认知,促使学生能够搭建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能够借助课程主题图,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以教室中的黑板作为材料,对问题进行设计:“黑板有几个面?黑板有几条棱?黑板在对面上有哪些特点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黑板的观察对问题进行解答,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准黑板这种长方体边面特点,因为班级黑板学生最熟悉,这样联系开展教学更加直观,远比直接讲述长方体有几条边和面效果要好。随后,教师开展长方体知识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观察黑板想一想长方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性质?也可以根据长方体文具盒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会让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一边观察文具盒,一边数边数和面数,然后与黑板边数和面数进行对比,从而展开自主学习长方体特性知识,再进行小组总结。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利用画图法,对黑板的模型进行构建,并且尝试性地解答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从图形结合思想出发,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空间思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长方体特征知识的掌握。
另外,也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成员间的发散思维,将长方体物体向课外延伸,比如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时很多小组成员讨论时,会想到家里的电视、冰箱,或是道路上的汽车。而在交流讨论中,也会出现一些分歧,比如汽车是不是长方体,因为很多学生认为小汽车棱角圆润,与长方体直角特点不符合。此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介入,当学生发生分歧时,要从问题角度进行引导和解决。如教师可以先肯定有歧义的学生,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长方体角是直角,但也不要直接否认提出汽车是长方体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货车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搬家货车、运输蔬菜和冷藏品的货车图片,这样的汽车外形更接近长方体,这样可以很婉转地解决学生分歧,从另一角度肯定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言更加严谨,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成效。
主题图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不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手段,而是经过众多数学教师实践和总结得出的一套教学结论,可以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是现阶段教师进行教学时善于应用的教学方法。主题图与数学知识结合,可以从理论、直观和适当情境中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对已有知识的挖掘,经过实践体验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具有梳理思维、提升能力和加深理解等使用意义。另外,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主题图也能发挥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教学模式中融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理解概念知识,这样更有助于辅助教师展开实践教学和调整教学策略,从班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当前学习心态等做出及时调整优化。比如知识内容或是题目比较难理解,这时运用主题图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以图进行转化,让难理解的知识可以直观展现,这样在展开实践教学,配合教师专业知识讲解,学生会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或是解题思路。因此,如果想要推动学生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需要教师将课程内容构建在不同的数学概念基础上,那么,推动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需要数学课程教师高效组织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通过对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内容和相应的主题图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讲解不同的数学概念时,教材的主题图已经对相关概念和的教学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有效阐释,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学生深化概念认知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隐藏在主题图中,那么教师在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挖掘利用教材主题图,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四边形分类》这节课程的内容时,教材中配备了相应的主题图,经过仔细研究可以看出,这一主题图不仅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同时也指出了四边形是一种封闭的平面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在应用相关主题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身边或教室中的事物,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关于图形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引导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具体的概念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生活形成有效的联系,明确“四边形”“平面、封闭”的核心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的具体概念进行有效的认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主题图的影响下建立起关于四边形的主要概念,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深化个人理解,对四边形的内容形成深度学习。
在大多数情况下,众多数学教师往往在课程教学内容明确之后,却不知道如何设计具体的操作环节,并深化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目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借助个人的既定教育经验,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机械化的实施。通过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设计不同的主题图时往往都隐藏着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建议。通常是“组织学生复习相应的知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点”“数学课程探究活动内容”等等,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相应的主题图内容,就能够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此数学教师要遵循主题图的引导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同时,解决问题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重点教学任务,也是小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项关键能力,而通过教材主题图研究发现,对于已学知识、课堂要点以及探究活动等学习时,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所以主题图的应用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从学生自身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从教材出发展开教学,并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主题图落实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与复习和探究过程中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经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结合主题图设计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借助小学生思维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在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和引导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和进行深度学习,从而降低课堂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这样才能使主题图教学变得高效和具有针对性,并从学生学习中展示教学效果,以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后总结,在不断实践中优化调整主题图的应用策略,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有力支持。
比如,在学生学习“线与角”相关知识时,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图的阅读,学生们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的结论。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忽略“为什么主题图中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数’和‘算’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在教学中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其实通过这样的图形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认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在帮助学生操作和研究身边比较熟悉的内容时,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通过三角板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究得出其他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出,整个课程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一般的原则,符合小学生对理论化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等理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当前众多数学教师为了学生卷面成绩的提升,所以就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数学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受限。因此,学生并不能够充分地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也不能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不利的。通过仔细研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不难看出教材中的主题图中有很多内容,适用于教师开展的数学思维训练活动。比如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在主题图中都会涉及学生应该思考的起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学生在数学思考过程中应该养成的核心思维等等,有了这些内容,学生就能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思维误区,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些主题图进行应用,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形象的知识,促使学生增强自己对于相应内容的把握,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生学习《分数的乘法》相关课程知识时,教材中就设计了相应了主题图。通过仔细研读可以看出,这一主题图不仅是为了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几分之几相互叠加”的情况,同时也为学生展示了“几分之几”相互叠加随着事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单纯的分数加法方式也越来越不方便。所以需要学习一种新的分数计算方法——分数乘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分数乘法知识的课前导入。此外,教材中的主题图为什么要选择生活中常见事物而非静态物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动态观察事物的分组,学生在叠加过程中发现加法越来越不方便,自然而然地就会探究新的分数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主题图内容设计,发挥教材的思维引领作用。这样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直观性,让学生直观感知“几分之几相互叠加”的核心,从而将个人思考的关注到分数乘法上面,开展数学深度学习。
综上,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良好的教材主题图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深化学生课程理解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众多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理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解读和应用有限。数学教材的主题图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载体,其主要内容不但承载着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组织形成了具体的建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进而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引教线索与实施建议,从而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