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试析

2022-03-16 13:20魏红伟
读写算(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直观数学知识创设

魏红伟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东街小学,甘肃 泾川 744300)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分析、实践、讨论、归纳中,建构数学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高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会呈现出具体思维跃至抽象思维、数学语言代替日常语言、经验与数学认知相融合的特点。为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教师应当致力于创设优质教学情境并活化教材,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提升探究式教学成效。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顺势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情境的设计,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充分保障其主体学习地位,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乘法》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购物”活动,让其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出小数乘法的概念,懂得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区别。接着教师创设直观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小数乘法算式,分别展示烦琐的加法计算步骤和竖式乘法计算步骤,让学生进行对比,使之能够直观了解乘法竖式计算的便利性。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竖式计算步骤,提出问题:“在计算中,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对比后,结合教材提示回答:“积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由此,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充实探究式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活化教材

活化教材是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将静态知识动态化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指导其完成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换成数学概念,用数学思维研究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活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增删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教材提示,教师让学生结合算式的结果对不同的算式进行分类,引申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以完成“隔位报数”趣味活动的形式,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使之懂得二者相互依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做一做”中的四组数,再次按照“隔位报数”的形式,鉴别因数和倍数,从而活化教材,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学习印象。最后教师围绕教材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完全数”的意义。由此,学生能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在不同的数中找出“完全数”,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认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快乐学习

在创设情境与活化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探究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解决学习问题,使之能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消除学习疲惫感。如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及时了解学情,从而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融入适量的趣味探究内容,使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除法》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先出示月饼图案,引导学生开展“趣分月饼”活动,让学生思考“每人各吃了半块月饼,五人一共吃了几块月饼?”再引导学生通过绘图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鼓励其各抒己见,教师则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帮助其列制算式“”,引导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使之在懂得“五人吃了两块半月饼”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接着引导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整数除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再列制算式“”,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分数除法步骤,使之能够掌握约分技巧,懂得计算方法。由此,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高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具体思维跃至抽象思维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处在五至六年级之间,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具体思维为主,但在学习、发展中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历经了直观、具体、抽象三个思维发展阶段,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时期,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在动手实践之后根据教师的提示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不断锻炼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语言代替日常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化形式,在生活中应用的日常语言与数学专业语言不尽相同,而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生活中的角可以用数学语言概括为“锐角”“钝角”“直角”。小学数学知识中有部分抽象知识需要通过符号进行表示,而在吸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抽象符号,这使得其会在原有日常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掌握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概念或分析问题的技巧,从而促进自己的数学语言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呈现出利用数学语言代替日常语言的特点。

(三)经验与数学认知相融合

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在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结构”中,可以了解到小学高段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守恒性,能够进行群集运算。该年龄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现有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问题,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学好数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将学习经验与数学知识相融合,能够促进数学认知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学习兴趣较低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会长时间应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至于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消化抽象数学知识。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浅显,在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中会导致自身的学习兴趣下降,难以提高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不仅对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而且会使得教学效率不断下降,不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二)难以把握探究方向

在对落实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理解存在偏差,仍旧过度主导课堂,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实践,导致学生产生了学习依赖思维,很难自主把握探究方向,致使教学难以取得开创性进展。学生在教师过度主导的课堂中只能被动听讲,由于缺少思考的时间,其无法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产生了思考惰性,难以把握探究方向,这对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法结合实际思考

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一些教师选择采取单一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临近考试的时期还会采取“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学习的负担不断增加。长时间的习题训练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以至于其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解题,无法主动地进行探究,很难结合实际情况思考问题,不利于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这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课堂氛围相对消极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时期,教师在加强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些教师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而是一直采用“说教法”讲解知识,以至于课堂范围相对消极,学生难以提升探究学习热情,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

四、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设置直观情境,调动学习探究兴趣

小学高段学生在初次接触数学知识时,仍旧需要通过直观感受才能对所学知识深刻地了解,而创设直观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抽象的数学内容,可以降低学生的探究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由此可知,面对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具直观呈现趣味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指导。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动画软件绘制不同的多边形,直观呈现抽象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利用剪切软件剪、摆不同的图形,展示经过剪切的平行四边形砖块,引导学生直观学习平行四边形,使之在直观情境中懂得平行四边形的部位名称和性质。然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S=a·h”,出示底长为3cm、高度为2cm 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列式求解,学生能够将数据代入公式中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为6 平方厘米。学生能够在直观情境中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直观求解问题,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科学指导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其完成探究学习活动。问题情境中的小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因此,对于学生难以把握探究方向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适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先出示教材中的“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让其思考“条状图是最直观体现数据变化的图吗?”适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结合教材思考教师问题,教师根据不同回答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帮助学生化解认知冲突,让其通过动手操作,将条形统计图中的顶点连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清晰、明了特征。接着教师提问:“条形图与折线图有何区别?”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并思考后,回答:“两种图坐标轴、项目、标题可以相同,但数量、变化情况不同。”由此,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科学展开探究活动,正确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握正确探究方向。

(三)设置生活情境,合理切入探究活动

生活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为探究式教学提供良好的载体,合理地切入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学生无法结合实际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引入生活知识,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帮助其从生活的角度审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活化教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往装有水的盆中抛小石子,观察水波纹特点,再引申出圆的概念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水的圆形波纹迁移出圆的概念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绘制圆形并剪裁下来,进行多次对折后,出示雨伞并让学生对比经过折叠后的圆和雨伞伞面,合理切入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圆心、直径、半径的含义,知道圆有无数条相等的直径。由此,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增强认知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活动,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四)设置表演情境,营造快乐探究氛围

表演情境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根据教材的指引扮演不同的角色,将静态知识动态化,体会学习的乐趣。为解决课堂氛围相对消极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当前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实际的探究内容设计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进行表演,使之通过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进行学习,切实加深学习印象,营造快乐的学习探究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百分数(二)》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先根据教材中的“折扣”故事,创设表演情境,鼓励学生分别表演参与售卖的不同角色。教师再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适当增设表演环节,使学生在表演中复习打折销售中的乘除法计算知识,懂得“打九折”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接着让学生回顾表演过程,教师板书“分数形式”的百分数,让学生围绕教材设计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在课后与他人配合表演,活化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营造快乐的探究学习氛围。由此,学生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学习探究方式,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符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创设情境、活化教材、快乐学习三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教学成果。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低、难以把握探究方向、无法结合实际思考、课堂氛围相对消极的问题,教师采取创设直观、问题、生活、表演情境的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科学指导其进行学习,合理切入探究活动,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直观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简单直观≠正确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