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芬
(江苏省运河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重要导向,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为了保障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物理教师应当改变沉痼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分为物理观念、实验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几个方面,这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立足的基石。本文以“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教学为例,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所谓物理观念,代指人们从物理学视角上对能量、物质、运动、相互作用产生基本的认识,并能从中总结概念,分析其中的规律,以解释现实中的物理问题与自然现象。换言之,当学生看到某个物理名词,能立刻联想到对应的实验情景,而看到物理情景时,又能迅速联系到相关的物理知识。若想通过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的物理观念,教师应当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物理知识与实验情景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创设情境的优势在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需要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代入到生活场景中,从而形象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平抛运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真实的新闻: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山区突然燃起了大火,连续数日都没有熄灭。相邻国家伊朗准备派出消防飞机,联合巴基斯坦政府开展联合灭火任务。在播放完新闻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另一段视频,展示消防飞机的灭火步骤,让学生了解到飞机灭火的具体过程。通过情境的展示,学生可以清晰观察到飞机在空中抛洒阻燃剂时,阻燃剂会有规律地完成一项运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初步的联想,分析这种运动是否符合以前学过的物理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情境与物理概念之间的联想,有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生成。
所谓科学思维,代指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质疑、推理、论证、修正等一系列的分析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若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通常要注重以下几个教学要点:①建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将案例与物理知识对接,让学生能在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假设、推导的分析过程。②重视推理的经过。推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往往要根据一些已知的知识点,在合理的依据下分析出新的结论。如果重视推理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最大化的锻炼。③猜想固然重要,但证据更重要。物理实验并非盲目探索,而是要在合理的依据上步步推进。对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证据和观点的区别,教导学生如何合理使用证据,以及怎样通过证据表述自己的观点。④大胆提出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尝试创新,挖掘自身的思维潜力。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设置问题,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播放完巴基斯坦山火的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在屏幕上建构建消防飞机灭火的物理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①为什么消防飞机在抛洒阻燃剂时,没有在火场的正上方抛洒,而是要提前释放呢?②如果在火场正上方抛洒阻燃剂,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③观察阻燃剂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分析这种轨迹有什么样的特点?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均与消防飞机的灭火情境有关。需要学生结合视频,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各小组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最后,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预设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实验内容如下:准备好橡皮筋、铅笔、靶子等道具,将铅笔水平放置在拉伸状态的橡皮筋上,将靶子举起,保证笔尖与靶心在同一高度。随后,将铅笔射出的同时松开靶子,让其自由落体,观察最后的实验结果。针对之前对灭火视频的分析结果,学生可以对这个实验进行猜想:铅笔是否能射在靶子上?笔尖是否能正好落在靶心?
所谓科学探究,是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通过收集信息、计算数据得出科学的证据,对猜想进行准确解释。对于高中物理实验而言,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出符合逻辑的探究方案,以核心素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实验目标。如果预设的方案并没有得出既定的结果,学生还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多次修正,通过反复对比,找出其中的问题。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针对“铅笔与靶子”的自由落体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试。按照学生之前的猜想,如果实验顺利,铅笔应当能正好射在靶心上。但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铅笔在靶子上留下的痕迹往往会与靶心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问题?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误差的出现?如何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提出许多猜想:①铅笔没有对准靶心。②铅笔没有保持水平状态。③射出铅笔与松开靶子两种行动不同步。针对以上猜想,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加以修正,尝试将误差减到最小。
经过多次修正后,学生可以发现,无论实验操作再怎样精准,误差依然会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与“平抛运动”有关的实验计划,作为学生课后的探究学习任务,让学生思考哪一种实验方式的误差可能最小?如图1 所示,共有五种实验方案。其中,前两种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小球轨迹、水珠轨迹的方式完成“平抛运动”的验证;第三种和第四种为当前教材的统一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第五种属于现代数字化物理实验范畴,需要在专用教室进行。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向教师申请逐一尝试以上实验案例,做好数据记录,分析各种实验方案的优点与缺陷。在反复尝试、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从机械化实验到信息化实验的进步。
图1
完成以上教学环节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复盘。通过归纳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能深入剖析物理实验中隐藏的学科内涵,将实验知识与生活、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所谓科学态度与责任,要求学生对科学技术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形成健康的责任意识。这种核心素养的定义比较广泛,除了优秀的价值观念以外,学生还需要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具备优秀的求知求真精神与出色的团队作风。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实验探究中得到了什么学习收获?在与他人合作实验的过程中,曾犯下什么错误?如何将错误及时修正?由此,可以客观地分析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能正视自己的水平,培养优秀的学习态度。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了解“平抛运动”对社会建设能起到什么样的价值。例如人工降雨、飞机灭火、撒药灭蝗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高考不仅会测试学生是否能扎实地掌握知识,还会从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学习态度、学习责任等多个角度入手,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平抛运动”实验的深入探究,学生可以对比以往的实验设计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验设计,从而更好地建构实验模型,循序渐进地完成质疑、假设、推理、论证、实验、总结的学习过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