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耀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郑荣耀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学,福建三明365100)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上活动,教师可选择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文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提出合理设置问题、联系实际生活、有层次地引导、组织训练活动等方法,将问题导学法合理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自主学习;科学训练
数学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选择问题导学法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在课上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问题难易程度,确保学生可以消化当堂课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时使用问题导学法,必须关注问题设置要点,使提出的问题具备导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需要关注问题导入方式,合理设计问题内容。围绕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行设置,让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平行线的性质》为例,教师在课程导学问题设计时在完成本节课全部知识点分析后设计问题,确保教学活动可以按照教师编排的计划进行。在学生学习知识时,将以往知识与本节课知识关联起来。课程导学问题便是在此相关原则下进行,由此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回顾以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在本节课问题设置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向,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符号,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活动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本节课中围绕平行线画出同一方向两条斜线a、b,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在另一方向画出一条斜线c,让其与a、b相交。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随后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性质》一课存在很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同时由于本节课归属几何领域,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存在较大难度,难以良好地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平行线性质时会引导学生利用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判定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图形与空间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以后会频繁地使用平行线性质,也是学生日后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分析工具。教师使用问题帮助学生内化本节课的知识,应该明确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问题的导向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性质。在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语言、符号探究问题后,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前提出问题“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借助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梳理课上学习的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时,需要让学生尝试分析图形,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的知识,同时将其作为工具解决本节课提出的问题,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解题能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发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学习的自信,便会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愿意参与数学课,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条件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性质,在导学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使用导学问题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问题内容并围绕问题指向方向进行探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在问题导学下探究,需要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在导学问题设计方面与生活内容关联,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探究生活问题解决方法。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时应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此类事物学生较熟悉,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分析问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增加对问题内容的掌握程度。在问题中导入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加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并将其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学生发现数学具备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轴》一课,可以在学生探究知识时引入生活场景或各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轴发现其在生活问题处理方面具备的作用。学生刚接触数轴后不清楚零点、正数、负数设置的意义,学习相关内容稍显枯燥,很多学生接触相关知识便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没有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教师在本节课导入基础知识,选择问题导学的方法,以问题带领学生学习数轴,增加学生对正数、负数、原点的认知程度。教师会设置一定的生活情节,使用多媒体设备提高生活情景设置的真实性,学生可以在情景的引导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冰箱内部温度,在视频中由一个人测试冰箱冷冻层,展示温度计读数。冰箱冷冻层温度为零下10℃,让学生阐述零下代表的温度含义。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回忆气温显示形式,询问学生零下温度的显示方式。教师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习正数和负数,让学生在数轴中标记正负数,在掌握数轴理念和正负数写法等知识后发现其应用在生活中的价值。《数轴》一课的概念性内容较多,学生刚接触相关知识时,虽然对数轴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会因为其表现形式,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对其感到无趣,随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使用日常生活场景,应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课堂知识上,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数轴、正负数,便于学生深化对数轴与正负数的理解程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课程内容的欲望。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使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从生活视角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究,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
数学知识本身便存在一定难度,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维度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利用生活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时,生活元素的引入需要恰当,如果强行植入,则难以发挥生活元素对学生探究知识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表情,适当地给予学生提示信息,确保学生的精力一直在课堂中,为学生思维、分析与探究等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在问题导学法设置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情况。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内容,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问题导学法应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层次地设置问题难度,让学生逐步学习知识,接近知识的核心领域。教师设置具备层次的问题,逐渐提高问题难度,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对学生使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需要立足课本知识,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调整问题难度,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可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得到启发,增加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利用导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探索《中心对称》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心对称的特征,采用由简到难的顺序引出课程知识并设计课上问题。教师按照顺序依次提出如何描述中心对称图形?怎样判断图形是否中心对称?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依次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知识,逐渐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还会让学生分析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各自的特点,通过分析、总结,发现相似知识存在的区别。教师使用有层次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把握程度。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教师会使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选择小组活动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下寻找问题答案,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中心对称图形,识别各类图形。教师在小组探究前会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以往学习的图形中,哪些为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在问题导学应用中,按照本节课轴对称知识特点,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各类图形。以图形和知识内容作为引导,使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图像对称的过程,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对称图像的概念,增加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把控程度,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可以更好地参与课程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学教材知识,需要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课上内容的认知水平,掌握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调整教学方案各类活动的引出顺序。教师会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彼此间的关系,调整不同知识点出现的时间,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教师还会使用问题与学生互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刚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成为教师调控问题难度的依据。教师还应该计算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速度,对于简单的内容一笔带过,对于复杂的内容花费较多时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课上知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接触知识点和问题后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速度,让整堂课节奏显得非常紧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会出现“溜号”等问题。
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应该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情况。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需要组织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问题导学法的教育效果。在活动训练设置方面,注意质与量的关系,问题贵在精不在多。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知识,增加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需要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同时把控课程节奏,使学生可以在课上得到良好的指导,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把控程度。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解题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情况,需要调整习题的设计方式,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训练活动中会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与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在课上得到良好的训练,借助训练活动掌握课程内容。
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节课内容,使用问题导学法引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同时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课程进行初期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并让学生找到二者的差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总结。随后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带有两个未知数,同时所含未知数次数为一次的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调整习题难度,课堂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以引导为主,通过启示性的语言使学生快速发现问题的核心点并进行思考。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应该提高课程问题的趣味性。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课程设置时,教师给定方程X+2Y=10,并为方程设置生活背景:小明买一瓶水和两支笔,总共花10元。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一名学生设定水的价格,另一名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计算笔的价格。进行几组活动后,教师会为学生搭建其他的训练模型。例如,以农场为背景,引出问题题干“某养牛场引进100匹牛,现有场地不够需要扩充,在新场地面积为1公顷的前提下,询问学生农场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举手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初中生均具备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得到良好的训练。在学生完成该训练后,教师逐渐提高该节课问题的难度,确保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得到良好的训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
教师为学生设置训练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可以通过训练活动夯实理论知识点。教师在训练活动中需要加强对问题设计的关注度,需要合理地组织问题内容,随着训练活动的开展逐渐提高问题难度。训练活动中问题难度的设计尤为重要,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也可以回答,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并不能获得良好成果,还可能让学生对训练活动提出的问题失去兴趣;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能力范畴,学生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对数学课程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训练活动中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调整问题难度,让学生可以在各类训练习题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教师训练活动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了解程度、训练学生形成应用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基于学生能力培养情况提高习题的难度,对学生能力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丰富活动的开展方式,让学生对新颖的方式产生兴趣,愿意参与课程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知识,需要分析学生当下的学习能力与知识难度,选择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围绕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设计问题,在问题设置时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更好地参与课程活动。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究问题时进行合理引导,使用生活元素丰富问题内容,吸引学生关注。通过问题带领学生学习,借助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思考,快速发现解答问题的方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 莫夕春.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3):160.
[2] 曾月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034):70-71.
[3] 樊玉成.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探究[J].才智,2020(007):179.
G633.6
A
1002-7661(2022)16-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