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放军,景晓东,卜秀娟
刍议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武放军,景晓东,卜秀娟
(宁夏银川市三沙源上游学校,宁夏银川750001)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对于加快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转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值得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展开深入探索。笔者现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势与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初中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变量、结构等形式科学的学科,由问题构筑而成。数学教学活动是发现、分析、解决与应用各类问题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之下,初中数学过于重视问题的表征结果,而忽视问题本质规律的探究,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式倾向严重、创造能力不足等弊端日益凸显,课堂教学深陷低效泥潭,师生疲态尽显。在此背景之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受到广泛关注,为初中数学教学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如何充分发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势改变教学现状,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实践探索的首要问题。
相较于传统讲练式教学而言,问题导向教学法更符合初中数学学科本质与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对于学科发展与学生成长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第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问题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自上而下的单项灌输,而是将数学知识融入特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提炼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唤醒主体自觉性,促使学生重新燃起对于数学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学习成果,将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实现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有效途径,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运用,能够促使学生思维时刻保持活跃状态。在问题的引导之下,通过联想、推断、分析与论证一系列探究活动剖析数学知识内涵,掌握潜藏在知识表征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数学思维走向深刻化、灵活化。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解题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加持之下,初中数学教学逐渐向素质性、人文性与开放性转变,教师乐于尝试各类新型教学模式,为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现行中考机制之下,新旧理念处于胶着状态,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
虽然教师对于问题的育人价值达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置却差强人意。具体而言,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问题数量而忽视质量。初中数学的问题导学法应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落脚点,问题应做到精准有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一些教师存在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情况,对于学生数学思维推进需求考虑不足,导致课堂设问过于频繁。过于密集的一问一答,看似是在带动学生思维,实则大多为无效问题,并未对学生认知层次与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此外,一些教师并未对提问目的与提问对象进行精准分析,随机性的提问方式导致真正需要锻炼的学生未能获得回答机会。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过难或是过于简单的问题反而起到反作用效果,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第二,问题类别过于单一。目前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单纯地指向解析计算,带有浓厚的严肃、刻板色彩,使本就对数学存在畏难情绪的学生徒增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欲望。此外,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与开放性,大多指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解题方法,其教学功能更加倾向于知识的传输载体,而并非学生思维的延展支点。固化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盲目地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问题中蕴含的知识规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探索。
对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而言,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但是就目前而言,问题分析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差强人意,对于问题的分析过于浅显,教与学并未形成相互作用的良性互动。第一,从教师角度而言,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分析表征行为下的认知阻碍,但是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践并非如此。教师把握不住诱导时机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指导存在“过”与“不及”的问题,不论何种情况都对于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问题自主解析时间设置较短,预留给学生的回答时间较匮乏,导致学生尚未理清解题思路,教师已然宣布正确答案。此种快节奏的问答方式偏离了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初衷,沦为形式主义。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初中阶段学生正值独立意识形成的过渡时期,呈现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的认知特点,面对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问题导学法展现出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一方面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在问题分析环节,一些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展现出思维惰性,单纯地等待教师的讲解,而并未尝试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学生过于依赖自身固有经验,遇到新问题习惯于搜索曾经遇到过的类似题目或是采用常用的思维方式,极易形成思维定式,影响问题的分析深度。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初中数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同样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但是教师采用的引导方式不尽合理,导致问题丧失了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具体而言,第一,课堂的问题指导过于单一。在问题导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师生问答方式,某位学生说出准确答案,问题互动即为结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指导。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虽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但是对于学生的探讨结果关注度不够全面,忽视了学生认知与思维碰撞产生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不仅削弱了学生的探究成就感,打击学生主动思考与勇于质疑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第二,课后的问题反思不够深入。问题导学法并非仅仅停留于课堂时间,课后问题拓展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与认知升华的关键。但是实际上,课后的反思与归纳、应用与实践却极易被忽视。由于缺失了自主建构环节,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不仅影响数学知识的长时记忆,而且导致学生欠缺灵活运用的能力,削弱了问题导向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影响初中课堂的学习深度。
综上所述,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存在诸多局限性,其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围绕关键问题调整课堂活动的组织策略是突破教学瓶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核心问题的设置。因此,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点,以满足不同认知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落脚点,严谨地筛选课堂问题,构建螺旋递进式问题阶梯,引领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深入。以“线段、射线、直线”教学为例,首先,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采用趣味性游戏达到激趣引学的目的。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琴弦、手电筒光束、铁轨、蜿蜒的公路等生活场景,构建问题情境:“你能够从中找到哪些熟知的平面图形?”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思考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建立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由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转变,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其次,在新知识的探索环节,教师设置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抽丝剥茧,理清数学知识本质。如“你能说出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点吗?该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提炼关键知识信息。又如“你知道三者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对比分析深化数学概念。在完成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如,让两名同学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几次?那么三名同学呢?n名同学又该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跳脱表象,分析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通过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链条设计,让学生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在大力倡导互助、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当下,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同伴合作与互动交流,是有效落实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问题交流方式,以学生合作探讨结果作为教学指导的起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而言,解决问题仅仅是浅层认知的表现,深入分析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高效的解决方法是教学的本质。基于此,教师应转变盲目重视结果的问题引导方式,强化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在转化。以《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为例,此章节内容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方程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与关联性,促进数形结合意识与能力的初步形成。首先,教师借助问题实现温故而知新,如举例说明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有几个解、怎样画出函数图像等等。教师通过引申学生的固有知识与经验,实现知识的梳理与整合,促使学生由模糊的概念或符号认知向数学规律转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预测性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相对应一次函数图形存在怎样的关联性?教师以固有知识作为起点,提出新的疑问,引出教学探究主题,带领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完成对于固有知识的深化与重组。其次,教师以教材例题着手,在关键的思维节点提出问题,如方程组的解与函数图像的交点坐标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进行对比分析。
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如何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理清问题本质,学会多维度地辩证性思考数学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加持之下对于数学知识本质内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立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基于此,问题导学并不单纯的是提问与回答,而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视角,教学活动应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以《有理数的乘法》教学为例,有理数作为初中数学的学习基础,此知识模块是学生开展后续数学知识深入学习的必要条件,其教学重难点在于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针对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形成指向性的思考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复习,引出新知。如给出-2+(-2);-2+(-2)+(-2);-2+(-2)+(-2)+(-2),让学生观察,复习熟知的知识点。给出(-5)×3;(-5)×4,几组算式,让学生合理地猜想运算数值。在此基础上,针对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展开探讨,学生对于含有负数数值的乘法心存疑惑,教师故意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师构建问题情境,如处于0点的蜗牛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0点左右爬行,思考不同时间节点蜗牛的方向。通过引入图文结合的解析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正数与负数。在问题情境的支持之下,从具体算式中总结出运算规律。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完整推导过程,加深知识理解与掌握。
借助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运用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注重问题的实践应用,促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个性的问题中分解共性规律,推动数学思维由典型向一般化拓展。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以经典的蚂蚁爬行最短路线问题为切入点,处于A点的蚂蚁,应该怎样以最短的距离爬行至C处吃到美味的食物(如图所示)。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规划不同的路线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最优解,在分析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考层次,提出归纳类思考问题,该题目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组织学生梳理思考步骤,明确如何审题、建立数学模型、怎样求解以及检验其合理性。以此促使学生的关注点不再拘泥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根据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形成代表自我意志的独特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出示几组相同类型的变式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情况的同时加快客观知识与学生主体的融合。让学生以此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思辨性地审视数学问题,根据题目做到举一反三,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初中数学强调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认知水平与灵活运用能力为目标。问题导向教学法是落实“学贵有疑”教学精神的直观体验,对于平衡师生主体关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供了有力加持。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教学形势之下,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新课改的命脉,挖掘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育人价值,不断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1] 王力争,刘历红.基于中学课堂变革的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6):42-50.
G633.6
A
1002-7661(2022)16-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