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艳
(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各地区的民间风俗、生活方式、气候特点、自然现象等,都可以用地理知识解释。初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区域分块多。所以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将抽象的知识放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与创新。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生活化教学理念对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能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更是落实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对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积极意义。
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如日常接触的天气预报、外出旅游、大气污染等内容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更加有利于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学生无法对地理学科萌发学习兴趣,在生活实际中也无法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而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活化教学方式恰巧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内在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融入不同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分析能力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方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知识能力水平。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指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导入环节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保证后面教学的稳定进行。
例如,在《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过程中,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的开始播放超强台风“烟花”的肆虐对郑州造成的巨大影响的视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导入,充分体现生活中有地理的基本理念。
教学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源通常从地理教材中获得,虽然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来说,概括度极高的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此时,教师就要将视角放进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借助生活化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依托下展开分析和学习,建立地理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为思维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南方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节教学主要由“气候湿润红土地”“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两部分组成。学生对南北方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南方地区红土地、香蕉园、水田、桂林山水的图片,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风貌,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在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就可以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题目,如“外地客人到南方地区让她品尝南方特色水果,大致应该提供A.柑橘、香蕉、荔枝等B.苹果、杏、梨、桃等C.西瓜、葡萄、石榴等D.无花果、哈密瓜、榴莲等”,运用这样的题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在形成定式的基础上学会联系实际和应用。
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地理学习,虽然地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地理教学内容却偏向抽象的理论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很难积极主动地加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而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对地理知识的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课的教学中,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海陆变化以及地理条件的变化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需要极长时间的演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真切感受到地理条件的变化,因此学生很难对海陆变迁产生深刻的认识与直观的理解。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世界地图的复印件,随后让学生将世界地图上的各大洲裁剪下来,让学生进行地图拼图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拼图的方式探究地球海陆变化的基本特征和相关条件。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再如在讲到“中国气候分布”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一个在南方读大学的哈尔滨人,通过暑假回家和寒假回家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发现冬季南北温差较大,越往北温度越低;而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则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运用,并且还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地理学科丧失兴趣是导致他们不爱学习地理知识的直接原因,所以,生活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是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教师把理论知识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地理现象。
比如,在“台风”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视频播放“龙吸水”现象,很多学生对这一现象是陌生的,所以很容易产生兴趣与求知欲,并驱使着学生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地理知识的神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龙吸水”的自然现象,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台风的形成原理。
又如,在学习“气候”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土特产的角度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就像学生们爱吃的葡萄干,在问到学生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只需要在阳光下把葡萄晒干即可。当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再播放一段制作葡萄干的视频,学生们立刻就会明白,自己说的答案显然太简单了,葡萄干的制作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新疆地区炎热干燥,就非常适合生产葡萄干。通过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零食,引出有关气候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高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巧妙地建立连接,以汽车单双号限行为例,询问学生“为什么要限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行性的方案?”其次,巧妙地平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理知识的难度。第三,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的学生说:“近年来我国的雾霾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不加节制地排放。目前来看,最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控制私家车的出行,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鼓励人们乘坐地铁、公交车出行。”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不仅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热点地理知识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个人主观思维,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展开充分的讨论。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地理学科的学习难点主要在于不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理解知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进入学习状态,积极踊跃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师生共同的探究、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快乐。
以“交通运输”的教学为例,交通运输的方式有很多,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选择最理想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主体,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设计的情境同样不能脱离生活,要让学生有代入感。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旅游出行方式的生活情境——有位同学假期与家人一起出国旅游,出发点是北京郊区,目的地是英国,请问怎样的出行方式最划算?最方便呢?“旅游”是每位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生活化的问题会在学生中产生激烈的反响,讨论异常激烈,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电子地图让学生规划出行路线,选择交通方式。
学以致用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应仅仅只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初中生个性特点较为突出,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地发挥其有效作用。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地理知识,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分辨出东、南、西、北4 个方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感受地理知识的作用,通过实践加强理解,帮助学生总结生活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地理知识结构开阔学习视野。
以“方位”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学校所处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学校的不同方位。并且让学生根据东、南、西、北位置方向,尝试建设学校地图,让学生将脑海中的地理结构位置与东、南、西、北方向概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打造全息的思维地图,让学生能够加强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并且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尝试利用东、南、西、北的方向描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位置判断,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的实践场景。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仪和地图》的相关知识后,对地图的三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照地图学生能够运用三要素进行解读与分析。但是学生缺乏实际锻炼,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以“绘制学校平面图形”为主题布置学生任务,使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绘图范围、绘图工具的绘制包含的内容”等问题。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的形式,让小组内成员讨论正式绘图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怎样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的公式计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实地测量照片,然后小组成员派一名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测量信息,最后在确定了准确的测量信息后学生就可以自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是十分积极与专注,因此画出来的图画也各有特色,更加富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初中地理的教学案例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希望能给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