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困难生”的体质策略

2022-03-16 08:40王光明
读写算(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质初中生体育教师

王光明

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困难生”的体质策略

王光明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六中学,甘肃东乡731403)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各个学段、各个课程都开始愈发重视起对学生科目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强化。初中体育作为一项体现素质教育特色的窗口课程,其授课模式、方向和对学生的素养提升内容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同时对学生在体质方面的要求也明显要更高一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从“体育困难生”这一课程薄弱群体入手,围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困难生”的体质提出若干见解,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初中体育;提高体质;体育困难生

所谓“体育困难生”,是指在常规强度和内容的体育教学训练当中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基本体育教学标准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态度比较松懈,没有在真正程度上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体质增强以及良好体质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的重要意义,面对“体育困难生”时也往往是以“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全班的整体教学达标率,而非从改善体质状况入手通过有效手段优化“体育困难生”的整体体育素养。这种模式的存在不但不利于“体育困难生”群体的体育成长,对体育课程的总体教学作用也会起到严重的制约影响,有碍于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发挥。由此可见,针对“体育困难生”体质的核心优化工作已成为摆在广大初中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

一、初中“体育困难生”的类型和产生原因

(一)因运动基础薄弱而产生的“体育困难生”

每个初中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状态。有些初中生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而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体育运动,继而也就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经验,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基础。这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许很浓厚,在初中阶段乍一接触比较正规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时也会有“发现新大陆”的体验,但由于各项体质基础不够完备,因而在学习和训练当中难免表现出较低的行为效率,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做到快速领会、充分吸收,因而逐渐成为“体育困难生”。

这部分“体育困难生”的课程综合表现与基本教学和训练要求之间的差距不会很大,同时大多只是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体育项目模块中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或训练困难,而且在符合自己主观趣味的教学和训练环节中会表现出比较良好的参与态度。对这类“体育困难生”的体质强化难点在于快速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压缩性呈现,引导这些学生在较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大量的基本运动素养积累并达成相应的体质强化目标,从而让这些学生补齐之前的“欠账”。

(二)因运动条件较差而产生的“体育困难生”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提到的,每个初中生的各方面成长因素都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既有心理或智力层面的差异,也必然包括生理条件方面的显著参差性。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初中生先天性的身体素质就不是特别突出,对运动强度的承受上限以及系统性体育活动的还原能力比其他同龄人都要居于劣势,有些甚至无法完成比较基础的体育教学或训练项目,最后成为“体育困难生”。这部分“体育困难生”也可能对体育运动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很难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有效的行为成果。

这一类型的“体育困难生”在系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表现出的短板常常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体质提升难度相对大的一个群体。此类“体育困难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存有先天生理缺陷的学生,无法开展基本的体育运动,这部分学生不在笔者的探讨范围之内;另一种则是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只是对体育运动的执行强度上较低,初中体育教师要重点对这类学生的基础体质进行补齐性强化,且工作的范围和方向务必要全面。

(三)因运动兴趣缺失而产生的“体育困难生”

不同于之前笔者提到的两类“体育困难生”,这一部分学生在生理体质方面原本不存在明显的弱势,有的甚至还有着很不错的体能条件。然而由于先天兴趣的缺失,这些初中生对体育运动并没有浓厚的兴趣,日常生活中也大多保持着“喜静不喜动”的作风和性格,对体育训练和教学保持着相对冷淡乃至有一些抵触的态度,久而久之也就会在其他学生的进一步提升之下而成为被动型的“体育困难生”。这种“体育困难生”的体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兴趣激发,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剩下的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这一部分“体育困难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短板分布同样具有较强的多维性特点,且配合教师进行自我强化的动力比较薄弱。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重点体现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趣味化改良,让体育课程表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和参与感,从迎合学生的普遍心理和趣味取向方面入手,按照“捕捉兴趣点——突出趣味点——获得作用点”的思路执行具体的学生体质提升工作,以便激发这些学生潜藏的自我体质强化潜能和热情。

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当中不利于“体育困难生”体质优化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统一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各项生理、心理和智力条件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再加上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综合影响,每个初中生在体育基础、运动能力、学习条件、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很难通过人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强度、速度和对应的考查方式和评价标准上都过度追求“统一性”,以同样的流程和体系对待具备多方面不同条件的学生,在课程教学当中保留着众多的“一刀切”思想成分。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体现出了对各方面体育素养培养模块的均衡表现性,但也同时意味着对所有模块实际优化力度的“全面疲软”,众多“体育困难生”无法从中获得适合自身条件和状况的基础强化和短板补齐引导。因此很多“体育困难生”在体育课堂上常常会感受到过大的训练强度或学习压力,时间一长便会对自身的体育发展前景以及体育课程的参与意义产生疑问乃至否定,最终必然导致个人体质和体育综合素养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也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和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缺少过程性

体质的提升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教授,而是一个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慢性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有关引导和辅助工作的细致性、完整性和渐进性。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建立在初中生群体的普遍发育基础之上而进行的,针对的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常规体育发展情况和需求,必然具有一定的前端继承性。然而“体育困难生”之所以被称为“困难生”,正是因为他们在前端体育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没有形成足以支撑初中阶段常规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体质基础。因此对于“体育困难生”的体质提升,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从头做起”,在详细而真实地把握“体育困难生”的现有体质状况的前提下构建比较完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链条。

然而在现实当中,绝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针对“体育困难生”做的针对性工作大多只停留在告诉这些学生如何增强体质的方法,却没有对他们在利用这些方法开展自我强化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长效指导和监督,也没有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做出相应的细节性调整,整个教学的内容安排比较缺乏过程性。

(三)未能表现出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就学生的体质提升工作来说,体育课程教学和训练能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指示牌”,帮助学生明确了提升个人体质应遵循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增强体质”目标的圆满达成,“体育困难生”的良好体育习惯才是保证这些方法得以被正确、长效使用的根本所在。

很多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都集中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和训练组织上,以完成基本任务、赶上教学进度为主要乃至唯一追求,却没有认识到对学生体育习惯有效培养的重要意义。这就很有可能让“体育困难生”在课堂上碍于教师的监管和要求而不得不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可一旦到了课下,就依旧我行我素,使自身的体质成长长期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中,没有形成连贯性的体质提升链条,最后很有可能使自己和教师的各项努力付诸东流。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提高“体育困难生”体质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对分层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提升“体育困难生”体质工作之前,应当首先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本班的“体育困难生”进行群体判定,了解哪些学生是需要进行重点体质提升的对象。而后要对这些学生做详细而深入的体育综合情况调查,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体育困难生”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运动条件、体育学习态度和个人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信息。在这一基础之上,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体育困难生”的不同现状和发展需求,为其制定具有更强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模式,从课程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区别性,最后再按照这一思路具体执行相应的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体育困难生”将得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质强化引导,既不会因压力过大而丧失提升自我的动力和信心,也不会因教学强度过小或方法不当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果。

对于运动基础落后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肌群力量锻炼或肢体协调性强化等专项运动科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让这些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强化模块实现基本运动素质的渐进性提升;而对于体育兴趣比较低迷的学生,教师则可重点开发一些有别于传统运动项目的趣味体育游戏,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调动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重视对趣味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

虽然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成长发育,但初中生依旧保留着爱玩、好动的天性,对传统的机械教学并不感兴趣,反倒更希望借助一些参与感和趣味性都很强的游戏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初中体育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在保证相应锻炼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别是“体育困难生”的能力层级和趣味取向设计众多丰富、有趣的趣味体育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让“体育困难生”得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体质的渐进提升。需要强调的是,在开展这一项工作时,初中体育教师务必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可以“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态度对待趣味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必须要将对学生体质的强化作为活动的主要追求,否则会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体现。

比如为了增强“体育困难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玩一场“两人三腿”的游戏:将学生们按照“两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发一条尼龙软绳;各小组成员用软绳将自己和队友的各一条腿系在一起;随着教师口令的发出,各组要按照规定路线快速跑到或走到终点并迅速折返,所用时间最短且中途停顿次数最少的小组即为获胜方,可获得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

(三)重视对“碎片时间”的高效利用

所谓“碎片时间”,是指除了专门的课程之外可供教师用来组织学生开展短时活动的小段时间。初中体育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和训练工作外,还应将对“体育困难生”的体质强化拓展到学生们的碎片时间中,积极利用课间操、活动课等机会,带领学生开展一些难度较低、趣味性较强且具有一定体质锻炼效果的体育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对学生在校时间和校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活动后形成心理和生理层面的体育活动依赖性,进而引导“体育困难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其体质的持续强化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如果学校的条件和“体育困难生”的意愿基础比较好的话,初中体育教师甚至可以通过成立体育社团并定期组织活动的方式,让“体育困难生”得到更具参与感、方向性和指导效力的体质提升指导,进一步扩大这一方面的工作成果。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先完成必要的项目教学,而后在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大课间组织本班学生在操场上做一次集体操,具体的操种可以结合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和活动进度确定、调整。如果学生们的体育素养整体有限,可以从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做起,而后可逐渐引入武术操、篮球操等更具复杂性和锻炼效果的操种,最后还可引导学生尝试校园交谊舞、广场拉丁等体育舞蹈。如果“体育困难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那么教师还可将体育活动的类型进一步简化,以最基本的跑操、快步走为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体育运动能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长效收益。

(四)重视对学生体育情怀的有机塑造

体育不单单只是肌肉的锻炼和汗水的挥洒,它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情怀。初中体育教师除了要做好提升“体育困难生”体质教学外,还应有意识地引导“体育困难生”认识并形成良好的体育情怀,带领他们了解到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的魅力,让体育从一种外在的活动内化为“体育困难生”内在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情感诉求,从主观层面搭建起有利于“体育困难生”体质提升的情感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等契机组织学生们观看一些NBA、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中表现运动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尊重的温馨镜头,或者观看对桑兰、金晶等残疾运动员的专题采访,也可欣赏《夺冠》等体育题材的“正能量”电影,让学生们心中燃起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火种。

四、结束语

“体育困难生”的体质提升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难点所在,但也是考验一名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最好“试金石”。初中体育教师要重视起对“体育困难生”的体质提升工作,利用分层教学法、趣味体育活动等手段,从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与对学生体育情怀的培养入手,积极引导“体育困难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魅力与作用,帮助他们以更良好的体验实现个人体质的长效提升,进而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 张一帅.浅谈初中体育困难生的有效转化路径[J].中国当代教育,2015(08).

G632

A

1002-7661(2022)22-0061-03

猜你喜欢
体质初中生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