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16 02:48鞠永松
今天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

鞠永松

(青岛市即墨区新兴中学 青岛 即墨 266200)

前言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主参与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改善教学环境与质量,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故本文就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推动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1.情境教学法的概述

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将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旨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面对的新知与旧知、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形象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实质上是研究、探讨环境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众所周知,环境作用于人,而人在环境中获得情感、积累经验,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立足于课堂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人造产物,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境”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直观条件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提升其理性认知水平。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地图甚至教室的窗帘、门窗等道具模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思维逻辑与视觉刺激,在这样的情境中沿线抛出有关问题,并且在问答中与学生共同构建情境。有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情境生成更加自然、完美,也能全面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注意力,这样既会让地理课更具有活力,又能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实现新型地理课堂的塑造,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而“情”是情境教学的后续环节,对地理知识进行形象化、生动化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是驱动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了情感的支撑,学生在地理课上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构建想象思维,从而完成思想碰撞、主体发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的效果。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所学而且有所感,在教学情境的支撑下完成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知识获取路径。

2.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知识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畏惧、抵触心理。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比如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让地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这可以充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地理课上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境,比如常见的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事物,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还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1];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过去初中地理课上,学生照着课本去学习,然后将学到的知识主要用于应试,旨在获取更高的分数。而应用情境教学法赋予地理知识生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他们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尤其是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他们利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3.1 地理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3.1.1 以生为本原则

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让他们成为课堂主人,一切以适合学生为主要原则,通过不断的引导让他们构建知识,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是填鸭式教学,结果只会本末倒置,阻碍其地理素质的提升。当然,以生为本并非是说要交给学生所有的权利,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去发挥教材的参考作用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地理潜能。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去创设地理情境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

3.1.2 生活化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设计教学情境。严格意义上来说,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让他们考取高分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地理教学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否则就失去了价值。教师应遵循生活化原则去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与事件入手,以此为切入点策划情境构建的思路,这样会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充分集中,在熟悉而愉快的氛围中建构知识。

3.1.3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则

创设的地理情境必须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而且容易接受的,不能太深奥,要符合他们认知发展规律,如果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效率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众所周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生理等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而且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也不尽相同。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细腻丰富,情绪也富有朝气,他们的思维逐步趋向成熟,从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等。因此,教师应依据初中生认知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大量运用宏观的教法,要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如视频的选择、教具的选择以及图片的选择等都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

3.2 地理情境创设方法与案例

3.2.1 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水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实现需要依靠多种工具,课堂教学语言为其中之一。教学语言有很强的多变性与很高的灵活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围绕主题与目标,使用合理的语言去创设教学情境,化难为易,深化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保证所使用的语言规范、科学、正确等,尤其是口齿要清晰,不可以含糊其辞,为了保证情境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尽可能做到姿态优美、表情丰富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一系列的教学结果表明,使用生动的语言去创设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情境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迁移知识,如使用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古诗词、谚语和口诀等创设地理情境,这样会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部分知识时,由于我国省份众多,此外还包括了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省级行政区统共三十多个。若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容易出错而且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面对这三十多个毫无规律的行政区名字,教师可以运用口诀创设教学情境: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重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运用这样的口诀去指导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地理教学趣味性还能让学生轻松记住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2 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一号召下教师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介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真实、直观形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及其设备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创设动静相伴、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2]。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地球与地图”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上对于地球、地图等知识的描述比较枯燥,若是教师照着课本上的内容去念,会让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构建富有生命力和趣味性的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比如选取电影《地球》《流浪地球》中有关于地球结构、地球运动的片段,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也让学生对地球有了更加深入和全新的了解,此外,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除了利用电影片段创设情境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闻、纪录片等各种素材创设直观情境,让枯燥无趣、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趣,既可以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理解地理知识的难度。

3.2.3 结合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拓宽学生理解深度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最终也是服务于生活。此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着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这些特征以及要求创设生活化情境,这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3]。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吃透教材,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生活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缩短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亲切感,拓宽其理解深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地理素养。

例如,在讲解 “我国自然环境”有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气候多样性、地势与地形、河流与湖泊以及常见的自然灾害等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在家乡入手,引导他们探究家乡的河流与湖泊、气候特征以及地势与地形特点等。相较于书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有助于唤醒他们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储备的这些经验,用来理解课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从而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4]。更关键的部分在于,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彰显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3.2.4 围绕文本创设问题式情境,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问题为载体强化师生互动,这是地理课堂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局面。高效教学视角下,教师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创设问题式情境,以此提升学生情感认知,激发其学习兴趣[5]。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可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尽量遵循开放性、趣味性、探究性原则,要足够吸引学生,而且保证他们通过探究问题学有所获,从而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世界地图,让他们初步了解我们邻近地区与国家,在这个基础上抛出相关问题如:“我们的邻国有俄罗斯、印度、日本等,我国与这些国家在人口特点、传统文化、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上有什么区别?”或者单独以某个国家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如:“我们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为什么它经常发生地震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再结合他们的答案去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是岛国,火山较多,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地震发生频繁。这样的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3.2.5 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活动情境是一种深受初中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形式多样,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演讲或竞赛的方式创设活动情境,可以以游戏形式创设活动情境,还可以以表演方式创设活动情境。有效的活动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予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民族”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展现中国的民族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先准备好相应的道具, 包括民族服装、头饰等,让学生扮演少数民族的人民,展现该民族的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如“傣族人民有哪些民族特点?”“苗族人民有哪些风俗文化?”等,让学生以表演或口述的方式呈现答案。这样的活动情境可以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除了这类活动情境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活动,围绕文本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然后让学生展开辩论。诸如此类的辩论活动契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需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辩论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涉及面较广,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如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与活动情境,赋予地理知识以生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课堂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