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红
(厦门市美林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普遍教育理念中,五育应分别由不同学科教师进行独立教育,比如班主任负责德育,体育教师负责体育,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负责美育。不得不承认,若想切实提高五育融合效果,分门别类的教育虽然能在不同学科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教学效率偏低。因此,五育融合便成为了新的方向。在初中英语教师执教英语课程知识时,德智体美劳等均与英语教师有一定关系,将五育融合在初中英语诵读实践课堂上,极其契合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理念,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在五育融合视角下的英语诵读效率和质量,全面活跃学生兴趣和热情,提高英语诵读教学成效。
在初中英语诵读实践时,若想做到五育融合的教学效果,首要关注“德育”。学生是否有“德”,直接关乎其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若学生缺少“德行”,即使学习再多学识,也难以在社会上长久地发展下去。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开篇的第一单元即向学生传授和别人打招呼的技巧,目的在于令学生学会如何问候他人。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即可向学生传授礼貌主动打招呼的方式。比如,在学校看到教师和同学,say Hello,Hi,Good morning...而在家中要主动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父母沟通,在公共场合更要礼貌地与他人打招呼,如果他人与自己礼貌打招呼,自己要主动回应Nice to see you,这属于拉近人与人间距离的关键方法,我们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他人也会善待我们。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材开篇,即渗透了德育内容。
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 “This is my sister”中讲的是介绍家人,“When is your birthday?”主要是以询问生日为主要话题,教师在讲解英语诵读内容时,即可将两单元的内容加以衔接,邀请学生回答Do you know when your family birthday is?在两个单元的诵读教学过程中,即可向学生渗透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孝悌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但孝悌为先。孝敬父母及关爱亲人向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做惯了小公主以及小皇帝,在家中不听父母的教诲,甚至与父母顶撞。由于家中孩子偏少,初中生一直都被长辈捧在手心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放开“二孩”政策后,一些父母打算要“二胎”,而一些初中生的表示自己要多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因此产生了很大负面情绪,这实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在英语诵读实践教育中,教师即可讲学生渗透尊父尊母、爱兄弟爱姐妹等思想,以便逐步纠正学生自我意识。
除了孝道文化等德育内容,教师也可以在初中英语诵读实践中融入其他德育知识。比如在讲解“Is this your pencil?”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美德思想,告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捡到他人的物品,要及时归还,切记不要贪占他人之便宜[1]。在“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这一单元讲解的是询问物品价格,而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这一单元描绘人物外貌,在结合这两单元进行英语诵读实践时,教师即可向学生表明现实生活中,切记不可仅重视外表美,更要透过外表看心灵的美,不要过度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穿衣打扮等方面,而要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在穿衣这一方面要大方得体,切忌不可过于追求奢华。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中等,但却想方设法购买昂贵衣物。在购买衣物时,仅挑“名牌”购买,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攀比的现象。教师在英语诵读实践时,即可为学生出示相关的文章,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攀比并非正确行为。再如,学习“An old man tried move the mountains”时,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诵读实践效果,便可以使用多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与愚公移山有关的视频。愚公移山的故事已流传千百年,神奇的故事加上背后孕育的人文精神,即可在英语诵读实践中流露德育内容,通过故事和有关视频片段,吸引学生关注,教师借机教学生提问“Does anyone know how to describe this story in English?”教师为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邀请学生发言,由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方面存在的错误,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下细致诵读相关篇章,了解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感受愚公身上坚强不息的美好品德。
初中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实则就是智育过程,这便意味着智育深入于初中英语诵读教学实践的每一环节。但是,智育绝非纯粹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并非满堂灌及填鸭式教学。智育的过程,要重视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活其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令学生在诵读实践过程中独立思考。教师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创设灵活的教学情景。比如,在诵读实践中遇到一个能组成很多词组的单词,学习其中一个词组时,教师即可带领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尝试列举其他词组[2]。在学习一种水果、食品、植物或动物时,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快速讨论列举其他同类单词,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设置脑筋急转弯习题,鼓励学生快速抢答。由此一来,即可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而且还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在具体的英语诵读实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的方法,展示诵读内容。教师于诵读实践过程中,设计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在组内探讨合作,这样即可令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智慧。需要注意的是,智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教师需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有效规避各种短视行为,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及主观诉求,结合学生的薄弱点和闪光点来调整教学思路,有目的、有意识的落实和智育培育工作。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潜能,积极实现智育与初中英语诵读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英语诵读,深入感知不同的诵读文本,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进化心灵。
如今,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引起了教育界及学术界的关注,培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及优良的学习习惯固然重要,但同样不可忽略学生身体素养,身体属于学生持续学习以及长足发展的“本钱”。只有学生养成健康体魄,才能有动力、有信心做好其他任务。优良的身体素养,是保障学生高质量学习英语且提高学生英语诵读能力的关键[3]。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很多初中生都表示自己非常喜爱手机游戏,而且喜爱看电视、玩电脑,假期坐在电脑前一坐就可以坐上小半天的时间,甚至一些孩子经常熬夜玩游戏。这样一来,即会对其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为此,英语教师要适当地在英语教学时向学生渗透养成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不得不承认,英语课堂上无法带领学生展开体育锻炼,但是教师可以将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融入英语诵读实践过程。比如,在讲解“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这一课程时,教师向学生询问锻炼的次数,关心学生课余时间的生活状态,结合文中最后一段的大意,即“We believe that exercise is the best way to rest, and adequate res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向学生表明只有坚持锻炼,才能养成好的身体,从而令学生感受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意义。在后期有效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多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又,如在讲解“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这一文章之际,通过诵读实践活动,令学生感受到了篮球发明过程,而在这一课程中,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不同球类运动内容和方式,教师结合诵读实践活动,即可提前令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并且通过大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不同球类运动的过程图片和视频以及讲解球类运动规则,并为学生准备邓亚萍、郎平、姚明等不同体育明星的奋斗和体育训练故事[4]。由此一来,既能令英语课堂更有生机,而且还可以在英语课堂上令学生接触体育运动相关知识,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强化体育精神及体育运动理念,达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5]。
通过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令学生创造美、表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所增强。初中英语新课标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意义,可以令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这已成为新时期英语教育时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这一课教学时,描绘的是谈论“人外表”。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诵读本课相关文章后,令学生以“Which is more important, outer beauty or inner beauty?”为话题进行辩论,促使学生意识到“An interesting sou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beautiful skin”。外在美属于天生资本,是与生俱来的,但内在美却可以通过后天手段加以培养。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内在美的韵味会更加浓厚。外在美能够让人眼前一亮,但相比之下内,在美才能令人深刻记忆[6]。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内在美,通过学识武装思想,丰富内涵,锻炼本身的气质与修养。在讲解“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课时,描绘了假日旅行的相关情景和事迹。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多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北京胡同、故宫等优美景点的视频、图片,即可令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建筑的美,而在教师为学生出示沙漠、山川、河流等著名景点风光图片后,又令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好。在“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这一节课学习时,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beauty in common things”,在文中详细地描绘了剪纸、孔明灯以及陶土艺术,教师即可以此为契机,为学生讲解其他传统手工艺艺术,如中国结、灯笼以及风筝等。又如,在讲解“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这一课程时,提到了不同博物馆,还有我国的长城以及兵马俑,这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属于古代人民智慧结晶。学习后,能够令学生感受到我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厚重美感,实现英语美育目标[7]。美育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感知和大胆探索,教师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主动下放课堂教学的权利,放下个人的身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学生内心世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形式融入趣味十足的美育元素。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深入感知不同的美学元素,全面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整体的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的顿悟,真正实现与教师之间的紧张共鸣和沟通,在激烈讨论和交流想法的基础上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劳动过程,属于学生改变物质对象的活动过程。如今,初中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初中生的劳动能力水平较低,而且一些初中生不愿意劳动,甚至对劳动产生了逆反情绪。如今,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引起教育人员的重视。在常规化的英语诵读实践中,教师即可结合教材内容于循序渐进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以便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在讲解“Don’t eat in class.”和“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这两节课时,包含了很多家务活动知识,比如“make dinner”“make breakfast for parents”“Clean the room”“ organize school bags” 等, 而在“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节课中又详细地讲解了制作食物的方式,这些恰恰都属于教师结合诵读篇章为学生渗透劳动内容的契机[8]。比如,在诵读一篇英语素材时,其中有一句话讲到“Doing housework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hildren's hands-on 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and can make them aware of labor fairness and develop lifelong labor habits.”当教师带领学生深度剖析所诵读地篇章后,即可令学生意识到做家务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而若想提高自身劳动水平,则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从做家务开始,即能锻炼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又如,在讲解“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这一课程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能够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通过课余时间做志愿者。因此,教师在诵读教学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一些与志愿者相关的篇章,通过诵读学习激活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活动的意识,达到在英语诵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意识及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效果。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劳动意愿有所区别,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始终站在学生的视角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整合利用现代化的劳动元素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全面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意识,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知识,参与诵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造品质课堂、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诵读实践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所以,在五域融合视域下,教师一边向学生渗透英语知识以及培养及英语诵读技能,一边又要令学生了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将德育、美育、智育、劳育、体育等渗透于英语教学的每一环节,实现美育并举和初中英语诵读实践相融合的效果,借助英语教学契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后期快乐成长与发展做好前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