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展课后服务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路径。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着力将课后服务时间打造成学生五育并举的黄金时段,统筹兼顾需求、师资、课程与资源,从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课堂效率、促成五育并举、实现机制创新等维度打造课后服务新样态,走出了一条集团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课后服务;集团化学校;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2-0018-03
【作者简介】刘宗海,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011)总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双减”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去除了学生负担“久减不下”的痼疾,有望解决全社会的教育焦虑问题,实现育人本质的回归。课后服务开展至今,也出现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学校课程资源短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影响到“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新实初集团”)一校四区,各校区分处苏州高新区的不同位置,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兼顾需求、师资、课程、资源等四方面,着力打造优质课后服务黄金时段,从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课堂效率、促成五育并举、实现机制创新等维度打造课后服务新样态,走出了一条集团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特色之路。
一、需求统筹,做好顶层设计
新实初集团充分意识到,课后服务的本质是增值,前提是需求。为此,新实初集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核心作用,向师生与家长发放近万份问卷,通过数据处理,筛选出学生最为关切的问题,厘清学生喜爱的课后服务内容,归纳出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点。通过对各校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新实初集团精准安排服务内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针对性地缓解了家长的焦虑,赢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新实初集团先后出台关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按照“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思路,发挥党员示范先锋作用,把支部建到年级,形成了“集团党委领导、年级支部落实”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支部建到年级改变了原先由年级组长单向抓教学业务的模式,由学校中层干部兼任党支部书记,领导各年级组长开展各项工作,真正打通了党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让党旗飘扬在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一线。如今,新实初集团的四个校区已建立12个年级行动支部,在集团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课后服务的通识教育和其他具体工作。每个支部下辖3个党小组,按照党章要求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与课后服务内容有机融合。顶层设计点燃了党员教师的工作热情,为他们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师资统筹,提升课堂效率
集团校能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一方面要均衡各校区的优质师资,使师资力量适合校区生源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改革课堂教学,通过高效的课堂建设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为此,新实初集团统筹师资调配,做出以下规定:教师编制不属于特定校区,统一收归集团所有;凡五年内未退休教师在特定校区服务满六年必须进行轮岗。统筹师资调配解决了各校区教学资源的均衡问题,扩大了名师与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
同时,新实初集团调整师资培训内容。一是开展“苏式灵动课堂”的校本培训,提高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效率。“苏式灵动课堂”是新实初集团18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其课堂特征得到省内外教研专家的认可。二是开展教师菜单式培训。面对学生、家长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着力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之外的附加技能。如语文教师参加书法、朗诵培训,劳技教师参加插画、手工培训,英语教师参加礼仪、“二外”培训等。菜单式培训既培养了教师的“一专多能”,又满足了各校区学生的切实需求。
三、课程统筹,促成五育并举
开展课后服务不仅要解决家长接送孩子与辅导孩子作业的难题,还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新实初集团统筹课程内容,以体育课程、劳动课程为必修课程;以研究性、拓展性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体验性、鉴赏性课程为辅助课程。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采用“1+2”的形式,即“必修课程+(主干课程+辅助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新实初集团主要将兴趣课程、个性化课程、精品课程等作为抓手进行推进。
1.借助现有的课程基地开设兴趣课程。
目前,新实初集团拥有4个市、区级课程基地。这些课程基地的梯度化、序列化课程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形成。比如,在学校市级课程基地“数学创新活动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史、数学文化,了解数学人物,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还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创新实践拓宽数学学习的边界。
2.利用校区差异开设个性化课程。
新实初集团各校区面向不同的家庭群体,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锦峰路校区依山傍水,校区正筹建苏州山水课程基地,准备通过开设苏州山水文化课程,引领学生博古通今,了解地域文化。青城山路校区是苏州市体教融合基地,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足球课程成为校区的领衔课程。金山路校区人文气息浓郁,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书画水平,聘请专家开设书画课程。马运路校区围绕校训“朴实”开设课程,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朴实”理念,利用文脉流传,涵养“朴实”品格。这些差异化的课程,形成了各校区的课后服务特色。
3.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打造精品课程。
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精心开辟了“新实绿意”劳动实践场地,积极开展开心农场的投喂、一畦芳华的种植、青城果园的栽培、中华锦鲤的守护、食堂管理的参与、图书馆馆长的服务体验等专项社团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和趣味性。比如,青城山路校区每班认领一方菜田,师生躬耕,春种秋收。学生不仅参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和采摘,还参加“植物观察手册”等社团课程,在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对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录、绘制;对成品的果蔬进行无公害指标检测,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劳动课程已经成为新实初集团的一项必修精品课程。
四、资源统筹,实现机制创新
面对家长的多样性需求与学校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新实初集团一方面鼓励教职工发挥特长,跨学科指导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机制创新,内引外联,实现优质资源的全覆盖。目前,新实初集团各校区开设社团课程共计286项,融合共享课程共计40项。
一是校内外联动机制。目前,新实初集团与苏州市博物馆西馆、苏州市高新区作家协会、苏州市高新区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市高新区农家书屋、苏州市沃尔新电子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实践课程。比如,学校与苏州市高新区农家书屋联合开设“走进新农村”综合实践课程,引进新农人讲述农村故事,引领学生走进新农村采风,引导学生开展新农村主题读写等活动,强化学生爱区爱农的思想。再比如,学校与苏州博物馆西馆合作开设“苏州简史”课程,让学生通过参观展馆、自主阅读文本等方式,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同时,学校定期聘请文化、体育、科技、卫健等部门及科协、文联、美协、书协等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學校开展课后服务。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
二是家委会合作机制。新实初集团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组织有专长、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家长讲堂”的授课。“家长讲堂”按照学期计划,提前设计主题,定期开设。家长或给学生介绍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讨论人文热点话题,或介绍个人成长经验,不一而足。“家长讲堂”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是校区资源共享机制。新实初集团借助科技力量,开设云课堂授课;根据校区交流制度,实现师资的跨校区调配;依靠区域学校互惠协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总而言之,课后服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育人方式的变革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实初集团将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