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洪 杨 荣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生活面貌的一种小说形式。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但适当的虚构是允许的。所以,它虽然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给读者审美愉悦才是它的主要目的。《瓦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真乃空谷足音。下面就来谈谈《瓦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一、历史小说的定语是历史,所以历史小说首先应尊重历史,要以历史为底本,其主要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面貌要和历史真实大致相符,这是“实”。一般而言,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其价值观主要在于求真,要求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所以,对历史的记叙文,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让历史事实本身说话。《瓦猫》作为历史小说,叙述了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和史语所”“清华文科研究所”等重要研究院所的情节,记录了“冯友兰故居”“陈寅恪故居”等文化古迹,是对历史的鲜活再现,使小说增加了真实感,能让读者体味闻一多、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陈寅恪等人的饮食起居和感受这些大师的风度。
上面是就主要事实而言,就细节上而言,要做到历史的真实,还必须如熊召政所言,在四个方面做到真实。
一是典章制度的真实:文章提到的瓦猫制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文章提到的龙泉镇,是以荣爹爹为代表的制陶匠人制作的民间神兽--瓦猫传世之地;瓦猫手艺传男不传女;龙泉的“号丧”制度。
二是风俗民情的真实:文章提到的“饵块”,即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是云南当地的一种名小吃;文章还提到的“米线”和“卷粉”,文中使用的藏语“扎西德勒”“明永”“拉茸卓玛”“德吉大婶”“朗嘎大叔”就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地域的特色。
三是文化的真实:文章提到的“一口印”,即住房建筑的一种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文中提到的巫人杀鸡焚香祭奠瓦猫并安装的过程。这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主要人物与主要时间的真实。文中写闻一多的外貌:“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的脸,胡子拉碴的脸。该男子操官话,操两湖口音,“语气温和”。这段外貌描写符合闻一多的真实情况。此其一。文中写梁思成的外貌:“这梁先生是洋派的白面书生的样子,架着金丝眼镜。”文章描写梁徽因的外貌:“生着圆润宽阔的额头和略尖的下巴”“有着明澈烂漫的眼神”。这些描写符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真实情况。再如文章是这样介绍金岳霖的:“说是姓金,自报家门自己是教逻辑学的”,虽未明说,但只要稍微有点文学史知识的人就知道这个人指的就是金岳霖教授。这是主要人物的真实。
总之,《瓦猫》完全符合这四点。正是因为在这四点上做到了真实,整部小说做到了历史真实。
二、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也应具有文学的价值观,其价值主要在于求美。而要具有文学的价值观,历史小说也可以而且应该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允许想象和虚构存在,这是“虚”。如果完全去掉虚构,则历史小说将失去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而与历史著作没有区别,最终失去其艺术魅力。本文虚构了人类学家雷行教授、宁怀远、匠人荣昌德、荣瑞红、荣宁生、萧曼芝、荣之文、荣之武等人的故事,讲述了有关瓦猫的一系列感人故事。这些虚构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之一端,它的叙事,应根据文本本身的需要去展开、去建设、去疏通,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去建构、去完成。《瓦猫》的叙述开始的时候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虚构”的荣瑞红与宁怀远爱情悲剧故事的“艺术真实性”。从第三章开始,文章的叙述开始使用第三人称。这种叙述,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视野开阔,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客观地、自由灵活地表达。作者用这种人称讲述了宁怀远与荣瑞红、荣宁生与萧曼芝的浪漫爱情和悲剧婚姻故事,讲述了荣之文考上大学、荣之武因为高烧变成哑巴不肯上学司职制作瓦猫并照顾奶奶的故事。在本文中,叙述者不但可以进入到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真实历史人物的内心,还可以进入到荣昌德、荣瑞红、宁怀远、荣宁生、萧曼芝、荣之文、荣之武等虚构的历史人物的内心。鉴于对荣家祖孙的崇敬之情,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叙述腔调,那就是以对传统的敬仰为主基调,从而深刻地影响读者,让读者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让读者对沉淀在荣家祖孙身上的工匠精神肃然起敬。
三、历史小说要处理好文学虚构和历史事实的关系。如前面所说,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演义,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事实。但同时,历史小说必须妥善处理好“虚实关系”。应该说,本文所叙述的真实历史故事,只是为整个小说提供历史背景,铺上底色,只占整个小说十分之三的分量。而荣家祖孙三代的爱情故事则是主要内容,是主角儿,占整个小说十分之七的分量。也就是说,实占三成,虚占七成。当然,历史小说的虚实关系不应只是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在“量”上的简单分配,而应该是在对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的“质”的差异上的清醒认识和恰当处理,也就是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对历史进行艺术的创造。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精神固然沉淀在闻一多等有历史记载的名人身上,但更多沉淀在大量“无名者”身上。正是这大量的“无名”者,为了创造物质文化遗产,倾尽心力,形成了“工匠精神”和“匠人传统”,将时代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沉淀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名者”,就是以“荣瑞红”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能工巧匠。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叙述历史的方式,借助这种新的叙述方式传达出新的历史感,也就是在小说美学的原则下使“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于“实”。为了表现虚构的以“荣瑞红”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工匠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作者让实际存在的文化名人闻一多等人出场,让这些文化名人烘托、映衬以荣家祖孙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无名者”。不写闻一多是民主斗士,而是写他写《伏羲考》;写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不写他们的情感纠葛,而是写梁思成盖屋、去四川看古建,写金岳霖被戏称为金戒指的典故。通过前者对后者的烘托,小说不仅让闻一多、华罗庚、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闪光,也让以荣家祖孙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工匠也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闪光。
由于做到了虚实结合,并由“虚”定“实”,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通过对围绕瓦猫的制作和传承所发生的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讴歌。众所周知,工匠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