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2-03-14 13:07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渡河卓越工科

肖 杰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14)

进入新时代,以新经济、新产业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质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建设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同时为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传统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升级势在必行[1]。新工科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满足社会、行业、产业和企业对传统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着重培养其适应产业升级趋势所需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国际竞争力等。

1 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国家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伴随全球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国家将产业创新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发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只有培养出能投身技术创新并适应科技研发要求的卓越人才[2],才能产生助推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动力。

1.2 新一轮产业变革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提供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产业变革席卷而来,各国都在围绕各自发展目标展开竞争。新科技助推新产业、新业态,进而创造新的岗位或对传统岗位从业人员提出新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向何处重点用力,要提升学生哪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根据本专业特性而决定。因此,各高校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利用产业升级发展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在适应改革要求中突显人才塑造力。

1.3 传统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发展要求

一是从课程设置来看,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与实践教学知识衔接不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偏传统,与行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二是从教学模式来看,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三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四是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教师配备与发展跟不上科教、产教融合步伐;五是从效果检测来看,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定位应把握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服务于交通行业升级,对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注重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以上势必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革新要求。

2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缺乏需求导向

以往传统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传统交通行业发展,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明显。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不注意考虑与社会、企业、行业的需求相关联;在服务地方方面,对接企业需求方面考虑不够。伴随着交通行业的升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培养符合智慧交通、智慧道路、智慧桥梁发展要求的应用与研究型人员,如工程师、研究人员等等,这对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2.2 课程体系缺乏实践导向

受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知识更新慢,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从课程设置上看,专业课知识体系比较陈旧,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3];普遍不重视实践课,如理论课课时与实践课课时的比重失衡,且衔接不紧密;有的实践课的开设过于随意,不注重实践课的内涵研究;有的实践课的硬件保障力度不够,如校内实训室和设备的配备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跟进,也不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渠道保障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更有的即便是校企合作开发实践课程,也大多停留于形式。

2.3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授课内容、方式和手段缺乏创新,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和动力。学校教学缺乏创新导向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内容限于原有基础,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研发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二是传统授课方式比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课堂上新技术、新业态融入教学不够;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单元开展授课,仅满足于灌输模块知识,完成授课任务,专业课程普遍缺乏人才整体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比如,近年来课程思政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对学生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

2.4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基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内容的改革滞后,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以期末总结性考核和理论考试考核为主,评价方式单一,过程性评价不够。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考前突击,仅重视理论学习的情况;由于不重视过程中学习行为的记录和评价,学生往往忽视课堂,表现为听课专注度不够,学习效率不佳;由于教师未设置课堂互动奖励性考核指示、无法通过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都不利于达成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3 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策略

3.1 明确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国家、社会和相关领域要求,必须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明确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在知识层面上,要提出具体的专业英语、信息技术素养、检索和社会调研能力等知识培养要求;此外,要求学生系统、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力学和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道路桥梁和渡河工程智能化发展的复杂工程问题。在能力层面上,要特别突出强调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在素质层面上,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体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合作意识等。

3.2 构建校企协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相较于传统课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规格细化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适应现代化新工作场景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以宽口径的通识课程、专业大类课为基础,形成“专业主干课程+工程应用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比如,“理论+实践模块”“核心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模块”等,使课程体系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更具备拓展性和前沿性。二是强调校企协同创新课程体系。如企业、行业协同参与课程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撰写,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研发具备产教融合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道桥路理论基础类、新技术工程应用类、新场景综合试验类等课程模块。三是结合各学校实际,依据“新工科建设”目标和卓越人才培养标准修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做详细的优化调整。

3.3 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创新。到底如何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哪些需要一体化,怎样实施一体化是改革的关键。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一体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实践课程一体化,课程群目标一体化,课程内容有效衔接融合一体化、专业群协同一体化等。建立在一体化课程基础上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不可千校一面,而需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进行创新。比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任务驱动构建“讲、演、练、创”一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直达教学目标;又如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与综合试验课程一体化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从教材研发到课堂教学,将理论内容与实训有效衔接,课堂内容延伸至公路桥梁实训场景或企业生成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巩固和强化[4-5]。在考核方面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实行多元考核、双向评价以达成一体化教学目标。

3.4 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需注重提升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技术研发、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师资的供给和配备显得尤为重要,要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产学研项目,定期让教师下到企业一线参与项目研发和工程技术实践,跟进前沿技术,吸收新工艺新技能,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考评机制,激发教师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科研精深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从企业聘请或引进具有行业技术背景的高端双师型人才,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6]。

3.5 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打破传统的校院二级质量监控,大胆创新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体系,让系一级在专业课程建设、人才评聘、资金使用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在人才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落实方面更有针对性;二是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人才培养考核和激励措施,包括人、财、物的配备及质量监控评估指标体系等;三是要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专业部门,保证组成人员背景涉及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等环节。

猜你喜欢
渡河卓越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鸟人”
众猴渡河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