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支教团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

2022-03-14 13:07马向东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者育人

马向东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1 概述

1999年7月,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正式成立,自此开启了研支团支教扶贫的青春志愿接力[1-2]。23年来,200多所高校的20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到西部和贫困地区支教,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300多个县的600余所中小学校。研支团成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支教扶贫的重要平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推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23年来,按照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研支团形成了以教育扶贫为主线,物质扶贫、人才扶贫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精准扶贫模式。新时代,准确把握研支团工作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践育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弘扬志愿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围绕青年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支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研支团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题义。

2 研支团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研支团从第一届101人增加到第24届的2768人,参与高校从第一届的22所增加到第24届的206所,在支教扶贫、实践育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研支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招募选拔、培训派遣、管理服务、考核表彰、宣传推介、跟踪培养等方面,各级管理层一直处于经验型管理,缺乏主动研究问题的动力,在资源整合协调、品牌塑造和监督调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3]。研支团作为高校实践育人、协力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招募、培训、支教、激励、后续培养等具体运行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忽略对研支团成员后续培养的问题,呈现出“重使用轻培养”现状。

2.2 聚焦服务不够精准

研支团开办23年来,开辟了一条高校大学生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新渠道,见证了中国从漫灌扶贫到精准扶贫,再到全面小康的全过程。同样的,研支团也经历了从起步到稳步拓展,再到跨越发展的三个阶段。步入新时代,研支团如果本着“保证安全”“提供更好条件”原则,按照原来的思路服务地区、确定支教点,一方面削弱了研支团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丧失了实践育人的意义,与研支团初衷相悖。扶贫先扶智,研支团项目应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不断地梳理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工作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工作借鉴,增强教育振兴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2.3 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高校与服务县项目办沟通机制不健全。2011年8月,研支团被纳入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统筹实施,形成了“全国项目办统筹协调、高校项目办全流程管理、服务县项目办日常管理、招募省项目办和服务省项目办督导支持”的管理思路[3],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易造成高校与服务县项目办沟通的缺失,导致不能对志愿者形成管理合力。最常见的是志愿者被分散地分配到当地多所乡镇学校,既不利于志愿活动的组织开展,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周末突发意外情况缺少同伴照顾。二是研支团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虽然研支团坚持“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但是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到岗后出现难以适应角色、授课压力大等问题,导致研支团工作长效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研支团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项目办评价考核方案不明确,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不利于激发研支团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志愿者态度消极,影响口碑。

2.4 志愿者培训不够系统

一是教学技能培训薄弱。目前研支团志愿者大多为非师范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薄弱,绝大多数志愿者未获得教师资格证,虽然参加高校项目办组织的基础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但这种工作形式以课堂观摩和经验交流会为主,短时间难以形成体系化。二是集中培训效果不明显。每年7月,服务省项目办集中组织志愿者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培训形式多为理论学习,形式简单,无法在上岗服务前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三是基础培训时间跨度长,内容庞杂。研支团成员确定后,高校项目办进行为期10个月的基础培训,主要内容为了解党团组织建设、熟悉管理规定及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等。在兼顾志愿者学业情况下,培训安排相对灵活,内容涉猎广泛,培训效果视高校重视情况而定,得不到保证。

3 新时代研支团发展的现实路径

3.1 提高认识,重视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研支团作为一项示范性志愿服务事业,是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展开的重要工作,是共青团用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和重要的育人功能[4]。坚持“全团一盘棋”,在已有项目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以提升各级项目办管理能力为核心,完善项目管理和运作办法,强化项目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改进顶层设计。全国项目办提升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能力,将研支团工作与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项目在培养党和国家的优秀后备人才方面的独有优势。省级项目办按照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机制,着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着力提升管理水平、综合效益、大局贡献度和实践育人实效,搭建研支团志愿者引领教育扶贫、改良教育生态的平台,提升研支团志愿者在社会面的存在感、显现度、影响力。对于实施高校而言,研支团是高校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抓手、践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更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研支团作为高校共青团践行“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重要体现,对于高校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具有积极意义。服务地项目办作为最直接的受益方,应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加强对研支团的指导和扶持,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保障机制,严格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引导其在实现乡村振兴征途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2 汇聚资源,优化和拓展能力培训

研支团成员确定后,要经过系列化的培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包括高校系统培训和省内岗前集中培训,高校系统培训是关键。一是扎实岗前培训。全国项目办拟定通用技能培训大纲作为岗前培训教材,围绕提升理论素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熟悉管理规定、了解服务地风土人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等目标,规范高校培训内容。高校项目办结合学校情况,设计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培训内容形成互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将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相结合,开展固定周期、可考核的岗前培训。如将研支团成员全部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省级项目办发挥省内高教资源优势,搭建研支团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研支团区域性多校联合培训。二是强化技能培训。高校项目办通过邀请学校课程教学论的专家、一线教学名师,针对教案设计、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指导;同时,组织研支团成员前往学校实习,完成教学方法总结、课程试讲体验、班级活动开展、管理方法探讨等实践目标。此外,用多种手段促进新老研支团开展支教经验交流座谈会,鼓励研支团成员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提升支教服务专业性。三是深入服务地,开展调查研究。除服务地项目办在上岗前举办的适应性培训外,高校项目办可以组建研支团实践队,利用寒暑假前往服务地,针对当地基础教育现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展开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促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提升。

3.3 以人为本,构建全程跟踪培养机制

研支团选拔有严格的标准,其中人员多数为党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要坚持对研支团成员进行后续培养。将研支团作为实施因材施教、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是重视支教期间的实践育人功能。关注支教期间志愿者思想状况,通过支教简报、领导慰问等形式关心了解支教情况[5];同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志愿者充分利用支教时间,走访调研,积累实践经验。二是重视返校读研重要时期。通过召开研支团工作总结汇报会、历届研支团座谈会,建立研支团成长档案,做到“一人一册”跟踪培养,优先推荐担任兼职辅导员、团干部及在相关部门挂职等,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发挥自身才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实现工作延续,深化育人理念。三是重视培养输出。择优向各级党政机关推荐有意从事教育职业的研支团成员,同时引导志愿者立足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将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把自身专业才干和地方发展需要结合起来[6],通过担任村干部、选调、报考公务员等方式投身公共部门和重点行业,助力研支团在地方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4 精准定位,推进品牌建设和持续发展

“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这是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的殷殷嘱托[7],也是研支团成员们的行动指南。一是创新宣传载体。结合研支团事迹报告会,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宣传矩阵,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宣传研支团的志愿精神。如研支团微信公众号发布支教状态、Vlog记录支教生活、抖音分享支教日常等,通过微直播、微图说、微分享增强研支团服务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二是选树典型。积极选树、宣传典型人物在基层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以进一步扩大研支团的社会影响,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鼓励更多优秀的同学选择加入,在学校产生辐射和影响,形成以研支团为代表的基层服务成为学校共青团育人的大讲堂,成为学校人才的蓄水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队。三是形成宣传合力。建立高校、服务地、社会三方面的宣传体系,回归支教初心,深入挖掘支教中的平凡故事、感人事迹,用故事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实践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彰显人生和社会价值。

4 结语

总之,新时代研支团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合力效应,不忘支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引领更多的优秀青年接力奋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和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者育人
志愿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是志愿者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