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昕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不仅国际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而且经济和社会形态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产业结构面临重构,世界进入了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而我国教育部自2016年开始陆续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19年,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并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带动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推动交叉科学、变革创新方式、将现代科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助推产业升级迭代,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新文科建设旨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运用新理念对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在固本强基的同时进行开拓创新[1]。2020年教育部进一步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五个方面提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后,学者们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本文拟对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基础学科——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国际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梳理和探索,以在具体执行层面促进新文科建设。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诸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如何实现内外均衡的学科。该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了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等宏观金融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关注金融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等微观问题,是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市场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集合。因此,《国际金融学》具有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务教学要求高等特点[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不仅能够理解、把握和分析政府在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也能够掌握外汇期货等外汇交易,为学生从事国际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要求以及《国际金融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学》作为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坚持以中国国情为“体”,国际金融理论为“用”的教学导向,夯实学生的国际金融理论基础;通过文理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与《国际金融学》相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研究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的国际金融人才。
通过梳理《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相关文献,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更侧重于宏观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失衡调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协调等。在国际金融实务方面,大多数仅介绍外汇交易及外汇风险防范。由于国际金融理论大部分是国外学者基于英美等国家的国家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加强与我国国情的联系。虽然,目前教师们也会基于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等现实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但是与我国国情的联系没有随着课程内容形成体系。在微观实务层面上,实务内容较少涉及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跨国银行业务操作,而即使是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专业性也很强,需要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行融会贯通。另外,很多学校也不具备模拟交易平台使得外汇交易实务操作更多地停留于书面上[2-3]。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目前呈现出理论性较强,实务操作度不高,与我国国情联系不成体系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加之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助推,高校课程教学已经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国际金融学》课程也不例外,刘红梅和褚业娴(2021)探讨了如何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金融学》课程中实行项目式(PBL)教学法[4]。马晶和陈强强(2022)、韩莉等(2020)则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理念给出了《国际金融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5-6]。除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PBL教学法之外,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也常常被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已不再是只有理论教学,由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7-8]。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配合学生学情,将众多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打造知识创造型课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为了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目前,《国际金融学》课程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国情,打开国际视野,并在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9-10]。例如,可以通过小组研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通过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程,形成制度自信;通过外汇储备变动以增加学生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理解“双循环”国家战略的作用,增加制度自信和民族自信;通过模拟外汇交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风险意识等等。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而且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以及更多的线下课堂讨论时间进行充分的师生讨论,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
在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后,课程评价采取的是全过程考核[5-6]。相较于以往,主要改变了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增加了过程化考核的比重,通过对考勤、平时作业、线上学习、小组研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以及平时知识掌握情况。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者结合,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考评来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关注国际金融时事热点,进而独立思考、能够使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金融实际问题,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目前的评价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但是对于课程思政效果、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力方面的考核还存在不足,所以暂不能促进素质目标的达成。
《新文科宣言》指出,高质量新文科建设需要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要立足于国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了进行《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促进新文科建设,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完善课程评价,具体如下。
为了培养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道路的践行者,《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需要始终围绕中国国情展开教学,使用经典的西方国际金融理论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际金融问题,同时与其他国家的国际金融问题进行比较辨析,帮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形式的新发展,拓宽国际视野,并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理论中国化。在微观实务方面,不仅需要搭建模拟外汇交易平台为让学生能够进行外汇交易实务操作,而且可以增加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跨国银行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动,将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融入国际金融实务教学中,带领学生接触行业发展前沿,通过发现并解决存在于金融企业国际金融业务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前文介绍可知,目前的《国际金融学》课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课堂了,虽然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但仍处于教学实践的初级阶段。这需要我们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彻OBE理念,根据学生水平和课程知识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注重研究导向型教学、启发互动型教学和实践发展型教学[11],通过理论教学、实务操作、课外扩展阅读、小组项目、课堂讨论思辨等方式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例如,在课堂教学互动讨论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在案例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对比分析;对于课外扩展阅读或者小组项目成果布置课程论文;在规定课时较少时可以借助产教融合对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跨国银行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实务内容采取项目式教学法,等等。使得在传授学生《国际金融学》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洞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实现知识创造型课堂教学。
围绕新文科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思政方面,基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调节、国际储备管理等实际国际金融问题的对比分析,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展开课程思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扩大国际视野,能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分析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改变;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和自强不息精神,能够在对外交往中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深化中国特色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程评价作为《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指挥棒,需要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过程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不仅通过平时作业、线上学习、期末考试在课程知识学习效果上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另外,在考核时,还需要注重联系国际金融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金融时事新闻,能够从专业角度解读国际金融时事,比较分析国内外国际金融政策,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考核,加大对学生批判性思考、创新性思维的考核。通过将需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小组项目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思政、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项目形成考核评价量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合理设置分数,以客观全面地进行课程评价,推动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在国际领域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国际金融活动,与国际时事密切相关的课程,更加有必要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遵循《新文科建设宣言》,从调整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完善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为国际金融领域培养出真正了解中国国情,具有研究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新文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