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炜贤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080)
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各地学校纷纷推迟春季开学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育部下发通知后,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停课不停学”工作,在线教育工作由此开展。线上教学成为特殊时期全国教师的上课方式,家庭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到2022年为止,全国已基本恢复线下教学,根据疫情风险地进行区域线上教学调整。因此了解如何临时线上教学也能从容不迫、“停课不停学不减效”仍是疫情完全常态化前教师思考的问题。[1]
线上教学主要使用“智慧职教云”“企业微信”进行工作。“智慧职教云”进行签到、预习、聆听与观看相关音视频、讨论、抽签问答、回看课件、完成作业等。“企业微信”开各班级的“公共艺术(音乐)”的课群,上课使用“直播”功能进入直播课。直播期间,教师打开摄像头形成小框于直播画面的右上角,直播主画面为教师电脑的屏幕,学生可同时观看课件和聆听音乐、教师讲解,学生随时进行文字评论,创造类似“弹幕”的效果,同学们互相看到即时的文字评论,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语音发言。
线上教学的教学场景的转换需要师生一定的适应过程,教学秩序需要新的维持手段,教师需要在原本进行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的进行调整、重组或创新。而线上教学的优势之处在于,由于是直播课和录播课,学生可以反复回看课程,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在线上教学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的信息应用水平、整合网络资源能力;线上提问自由方便,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及时;师生互动充分,甚至比线下教学交流更加深入。
中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一、个性迥异、习惯差异较大,而且因专业不同,班级气质、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每个班级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音乐知识面广、包容性强、感悟深、互动积极,有些同学基础较薄弱,羞于表达,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引导。即使各班各生差别较大,也存在共同的线上学习问题。
线上教学由于在家或学校宿舍中进行,学生受到的约束较少,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虽然按照课程表上课,按时签到,直播课也显示近乎全勤,但实际存在挂网现象。教师由于不像面授课时可以看到学生的状态,及时进行提醒和调整,所以线上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与否只能靠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言论得知。线上课程之初,网课互动发言都是几个学习积极、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对于其他未曾发言的学生,即使教师在直播过程中提醒,也大多数换来这部分学生坚持“潜水”的尴尬情况。
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可以通过直播画面看到自己与同学的实时评论,增强了课堂互动的趣味性,但同时也使线上教学增加了相对面授课堂的非正式性,因此出现无效的课堂互动。无效互动的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话起了与课堂无关或者相关性较低的话题,二是部分积极互动的学生常会打“哈哈哈”、刷“666”或讲网络段子来回应老师和活跃气氛,部分教师甚至也以此为乐,频频带入“网络主播”身份与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实质削弱了课堂知识学习的庄严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线上教学“娱乐至上”,导致学习心态儿戏;三是少数学生有意无意地岔开话题,例如临时在直播时向教师请假退出直播间等,影响其他同学的专注度。
现在中职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有手机,他们接受资讯快速便捷,网络世界信息量大、充满新鲜事物,在某些方面上来说,学生可能懂得比教师还多。但多不一定好。关于音乐鉴赏与分析的课堂讨论或作业,学生经常审题不清,下意识地进行网络搜索,复制粘贴长篇文字提交了事,实际答非所问。这会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退化,容易迷失在信息的茫茫大海之中。因此,如何杜绝复制粘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回归问题中心,是网络教学的一个难题和重任。
多数中职学生15至18岁,部分学生面临压力生活事件、家庭收入低、家长角色缺失等成长困境,正处于情绪敏感,生理、心理、认知水平、社会情感发展迅速的时期。而线上教学中,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交活动被打乱,面对疫情和各类关于疫情的消息,出现坐立难安、无心学习,在情绪上紧张、易躁易怒、焦虑、恐惧,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而音乐是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学生喜爱在线聆听和分享音乐,线上音乐教学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聆听、体验、鉴赏、歌唱、活动身体,缓解负面的情绪和压力,启迪心灵智慧。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线上教学更强调教学手法的创新,让学生上得有兴趣,不仅形式有趣,并且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或专业和职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突出音乐学科属性,强调听觉体验,能体现音乐的感性。帮助学生感悟艺术美和生活美,让学生在共鸣的或好奇的话题中自然发声,由此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改善“潜水”情况。
如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中的“通俗歌曲”是学生最喜爱、最能发表看法和感言的一节内容,是改善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关键一课,而教材只有“橄榄树”“月亮代表我的心”“常回家看看”三首歌曲。因此笔者先将课程设计为音乐电台模式,在讲解同时有背景音乐,讲解完把音乐音量适当调大,设置较多互动问题,语气温柔略带活泼,塑造温馨的气氛;同时拓展音乐量和知识量,边利用PPT梳理港台、大陆的音乐发展史,边播放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和代表歌手、词曲作者——粤语歌曲20世纪70年代许冠杰的“浪子心声”;20世纪80、90年代谭咏麟的“朋友”、Beyond的“海阔天空”;台湾的现代民歌运动“外婆的澎湖湾”等。经典歌曲的歌词讲述逆境静思、友谊可贵、亲情无价等正能量主题,熟悉的歌调使平时“潜水”的同学也“冒泡”了,自动发起了“听前奏猜歌名”的游戏,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地分享了以前与家人听歌的时光、抄写歌词本等回忆,还有同学和家人一起听课。学生返校后还表示这是最喜欢、最温暖的一节课。
第三单元“璀璨的器乐”中设计了一个“我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故事”的大型情景故事架构,串联教材中五节西方器乐内容,与同学们分享了笔者在2018年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当志愿者的所见所闻,从一个懵懂却好奇的人物视角(实质为学生视角)讲述与音乐伴行的经历,实质学生在故事漫游中学习了西方乐器分类、独奏曲与重奏曲、管弦乐队的排位、交响音乐会的礼仪等知识,同时聆听多首西方经典名曲,主题课程后进行讨论,学生纷纷对聆听一场专业水平的音乐会、参加志愿活动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活动表达憧憬,列出实践计划。
如何降低线上教学的无效互动?一是教师建立线上教学规则,禁止学生在直播课堂发布无关内容,进退直播间于课群报告等,二是调整教师姿态、端正态度,尽量不带入“网络主播”角色,力求保持线上教学的正式与庄严,三是灵活教学手段,活用平台,创造环环相扣的学习流程,适当减少师生单向互动,提高学生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围绕课堂知识进行远程学习。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下,教师不能再做单纯的“信息源”,而是需要做“信息平台”,对教材和网络信息做体系化的资源整合,提供学生学习的渠道,指引学生思考。
在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中的“艺术歌曲”作为高雅艺术的舶来品,容易让学生有距离感。因此,本课利用“智慧职教云”设计翻转课堂:
以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为主,保持课堂多次数、长时间的有效互动,营造深度学习氛围。从“智慧职教云”中“讨论区”进行生生讨论、互评、点赞,教师同时引导、点赞;接着教师点击“随机抽签”,与一位学生视频连线,进行对评论区关于艺术歌曲现场视频共同点的总结,这时所有同学无论有无参与讨论,都可以回看讨论区所有评论留言。这一步不仅保持课堂有效互动,同时也成为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增加学习氛围刺激性,学生发言同时打开摄像头,同学见面热情高涨,进行总结的同学锻炼了自身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生无论是分点明确、语言流畅,还是基本能够分点阐述、语言卡顿,教师和同学们都会在直播和留言对这位同学表达肯定。
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讨论和总结,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课的主体部分——艺术歌曲“诗词为歌词、美声唱法、独唱形式、钢琴伴奏”几个重要特征。教师则在此基础上,设计“踏入星海音乐厅”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讨如何在音乐会上鉴赏艺术歌曲,了解音乐会礼仪,与真实生活紧密相关,学习氛围延续。
问题设计得简单,就容易让学生直接启动“搜索能力”,粘贴上表面“令人满意”实质“自欺欺人”的答案。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令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够得着”答案,需要时再搜索,搜索目的清晰,有逻辑地组织答案。教师可多设计开放问题,让学生从单纯回答“是什么”转移到去寻找“为什么”,转变思考根源。
“中国民歌”课后我们讨论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民歌适合发展成流行歌曲”的问题。民歌流行化已是一个不时髦的话题,那民歌什么特质才能流行,这个问题既有难度又有趣,而且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听大量作品。不少学生的回答让人眼前一亮,答案如下:
(1)现代年轻人敢想敢做(新生力量)。
(2)例如蒙古族和哈萨克族音乐比较豪放,歌手多,流传度高(民族歌手带动)。
(3)节奏感强烈,让人想动起来(律动感)。
(4)曲风特别、少人听、旋律少见(新鲜感)。
(5)现代音乐编曲技术比以前好、时尚多元的元素组合的影响(时代更迭)。
以上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得出的,大家沿着问题进行探索,回顾音乐经验,主动锻炼听辨思维,更加深刻体会民歌特色,并对文化传承有自己的理解。
在特殊时期,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线上教学若只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纯粹听大量的音乐,则起不到安抚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反而造成师生双方被动教与学、心理更加焦躁的局面。因此,线上教学中应突出音乐的“美育”功能,通过音乐实现人文关怀。不仅是课上,课下作业的布置也应含巧思——承接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将音乐联系他们的生活、文化、职业进行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交互相交流与关爱。这同时是对中职线上音乐课价值的深度挖掘。
线上课堂的充分互动已营造一种开放思考、共同分享的氛围,作业设计应顺接课堂气氛,保持让学生继续展示真思考、流露真感情。中职学生专业不同,性格、兴趣不同,作业的形式可设计为选项型作业供学生选做,选项的作业方式包含音视频录制、软件编曲、文字讲解、PPT汇报。如果学生对多项作业都有兴趣,实则在做的过程中音乐知识面在不断拓展,音乐及工作实践水平提升。作业的内容有创造性,可以与姊妹艺术交融,话题与中职学生有密切关系。如艺术歌曲的作业,艺术歌曲的歌词文本是诗歌,笔者在课上分享了自己制作的诗配乐作品泰戈尔的《触摸自己》,作业以“我”主题,写一首小诗,进行朗诵配乐。有的学生写了自己成长的烦恼,有的写了自己的优缺点,有的从外形上描写自己、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个别学生创作的诗真诚、动人,配的音乐也恰到好处。在审阅同学们的作业中,笔者有的回应了内心感受,有的回应了一首诗,有的回应了一首歌。一来一回,师生都处于一种心灵被轻抚的感动状态中。
相对“无所不知”的智能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更加突出自身的“育人”价值。音乐和文学包含丰富的情绪、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领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当学生越来越能够感受音乐、感受自我,再到勇敢表达自我,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的,作深一步心灵交流与引导,让学生正向成长,建立信心,对人、对事站在乐观角度,树立良好的人格与品质。
对于线上教学,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教学措施进行改良,运用贴近真实生活的主题式教学、活用智慧平台深度讨论、音乐与相关学科融合、创编作业选做套餐等方式探究线上音乐教学的益处,彰显音乐学科特性,实现以美育人,实现师生互动交流频繁,拥有深刻的共同回忆。回归线下教学更多设计了小组合作与互动的律动、打击乐创编等课程形式进行内容补充与回温现实关系。人工智能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已成为趋势,探究一种线上线下有机混合的中职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们需要不断实践与努力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