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晶,林 森,徐英杰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普遍公认的比较公平合理的测试手段,也是把握合格人才质量的重要关口。自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考核一直被办学者所重视。早期在英国剑桥大学,即使是在名副其实地实施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普遍认为“质量完全有保障”的时期,学校依然要口试,以适应“学位学习”的要求。在国内,目前许多高校在考核规章中均将其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制度上确保了其从形式到内容均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实践中人们也认为,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认可了课程考核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高校课程考核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自行实施的考核活动,考核课程包括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其基本任务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掌握高校的教学状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2]。一般来说,高等学校课程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其基本功能可归结为四项:第一,检测功能。检测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评定学生运用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以及解决的能力。第二,引导功能。课程考核中学生需要把所学对课程知识的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步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第三,诊断功能。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对考核内容、形式和结果的全面分析,可以诊断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等信息,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第四,评定功能。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对课程考核结果的分析、认可后,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鉴别,区别优劣,进行奖赏。
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在人才培养中,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考核模式,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测,那将更有利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几年,高教界对高校课程考试的内容、形式及目的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众对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认识一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知识纲目化、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和标准化的题型及其答案规范化以及精量化的百分制成绩记分方式等。考试目标失衡直接导致学生盲目地掌握学习要点来应付考试,使得考试原本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不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考试命题形式程序化和固定化,让部分学生仅靠考试前突击学习、背诵就能及格甚至是获得较高的考评分数,导致有些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制约了其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考试形式仍以闭卷笔试为主,开卷考试、答辩、小组课题、口试等考试形式应用较少,过程考核与多次综合评价应用较少,无法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多数教师的试卷分析只是简单陈列,没有系统的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科学、认真、细致的分析试卷。因此,考试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反馈前期教学活动优缺点,进而无法发挥对今后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经过多年的考试实践探索,我校逐渐形成了一条考试方式符合学科特点、不拘统一形式,题型多元化、分析题呈综合型设计性、概念掌握以基本度为准,在考试管理制度上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考试新模式[1]。
全过程考核与教考分离细化了教学过程与考核的要求及标准,需要教师要在改革前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必然更注重学习过程,获得过程考核成绩,减少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的情况。
考核命题形式程序化和固定化使得部分学生忽略对于所学的知识的真正理解,仅靠考核前突击学习、背诵就能及格甚至是获得较高的考评分,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4]。
课程考核信息化平台建成之前,成绩统计需要教师眼看手算,工作量大,教师会觉得麻烦而选择简单陈列了最高分和最低分以及各分数段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对教学的持续改进意义不大。信息平台建设将烦琐的统计工作变得一键而得,为教师科学、认真、细致的分析试卷创造了条件,对今后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而当存在主瓣干扰,即基本满足条件时,若目标和干扰位置以及频率增量满足式就会使得目标与干扰导向矢量相关性大大增强,输出SINR会急剧下降,并形成凹陷。
高校各管理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教”与“学”之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起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程考核改革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摒除教材或讲义知识点重现的考核模式,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对象,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同时,将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没有捷径,打消其投机取巧念头,有助于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将育人放在教育教学环节的首位,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始终明确课程考核并非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才是教育教学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形成良好的课程考核氛围[5]。
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人才培养特色,从观念和认识上重视考核改革与实践,从顶层架构管理机制上,保障考核改革不断深化,明确规定考核改革的目标、原则,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制定具体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包括考核形式、评定标准等。此外,高校应制定相关激励制度,对参与课程考核改革并有相关成果的教师予以一定政策倾斜,与教师评优晋升相挂钩,促进教师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效果,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应实行全过程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要求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机考、调研报告、文件综述、项目设计、专题报告、小论文、大作业、小组讨论、阶段答辩、操作技能、实践能力考核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明确过程考核标准,要求结课考核实行教考分离,既要保障全过程考核的落地实施,也要确保结课考核的质量。
构建“课堂教学考核+课外活动考核+实践能力考核”[6]的三位一体的、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的功能,拓展考核的空间与途径,使考核内容、形式立体化,逐步形成考核内容由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综合知识的考核,形成重视能力考核的考核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淡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界定,构建“开放性”的考核方式。高校应允许艺术类设计课程、导论课程、前沿专业课程等特点鲜明课程在考核时间上放开,允许开卷考核或者无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考核等,为教师课改开设绿色通道,助力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学校联合命题实现考核模式的开放性,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校校联合命题。由校方牵头组织课程团队联合命题。二是课课联合命题。利用课程团队校际合作的前期基础,由双方课程团队自行组织联合命题和考试。三是跨校修读联合命题。针对已开展跨校修读的课程,由建课方和使用方共同出题、统一组织考试。
结合课程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教考分离考核模式。多元化教考分离模式指课程组命题、校际命题、题库命题等。高校倡导通识类课题库命题,公共基础课程开展校际命题,专业课程题库命题或者由课程组进行开放题目考核,以多元化的模式要求促进师生加大教学精力投入,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和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考试模式改革最终实现“应试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第一,构建教考分离考核模式。建立自命题题库和外来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定制研发机考系统,建立电子试题库;引入在线作业系统,纳入日常考核;开发在线学习和网络考试系统;引入阅卷云平台管理系统,实现网上阅卷,促进教考分离。第二,强化过程考核模式。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机考、调研报告、文件综述、项目设计、专题报告、小论文、大作业、小组讨论、阶段答辩、操作技能、实践能力考试等形式考核。以上各种形式教师可灵活组合并确定各部分的权重;提前设计符合课程需要的考核比例,根据考核比例要求,安排多样化的考核;考核减少识记内容,简单知识再现类试题≤30%,能力考核内容要≥20%;理工类考试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经管文类考试要注重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案例式考试等方面的考核。
因材施教,创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避免因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伤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掘,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的同时,对特殊人才可采用知识运用能力或实践创新能力作为考核对象,尊重学生间个体的差异性
高校可以利用阅卷云平台管理系统的引入,加速考试的信息化。
(1)使考试科学规范、高质高效。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支持各类课程的题库管理、试卷生成、流水判卷和试卷分析等一系列相关业务,大幅度降低事务处理的工作量;通过建立完善的命题标准指导构建各门课程的试题库,确保每门课依教学大纲命题,实现对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判定;利用计算机对评卷信息的自动采集、统计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2)使考试公平公正。结课考试随机组卷,全面展开封闭流水判卷,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
(3)使考试安全可靠。建立规范的考务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从出题、考试、评阅到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4)使考试、评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将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考试、测试对教与学的诊断功能。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判卷、分析等能力,使考试、评测及分析结果等信息最大限度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考核形式多样化。高校中的公共基础课可实行教考分离,夯实理论基础;知识点密集的课程实行闭卷考试,注重能力素质测验的课程选择开卷考试;理工类考试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经管文法类注重课程论文以及调查报告;实践类课程选择答辩和阶段考核等。
(2)考核方法多样化。高校可利用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同改进考核方法,根据课程特点推行机考系统、网考系统、在线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
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构建一套完善的试题库,利用随机组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不仅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促进了知识面的扩大,使各类试题更加多样化与科学化,也能激励学生加深学习研究,更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和教师都达到满意的效果。
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发展闭环。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提出以及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革高校考核模式,是回应教学改革诉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和教师应因势利导,尽快施行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从顶层架构保障考试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完善多维度多元化的新型考核模式,建立注重考评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加速考试信息化建设,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