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铃,肖新辉
(1.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本科生、研究生“双主体”协同发展阶段,要求根据研究生特点,基于研究生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制定了明确的学业标准,对于本科生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应该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本科生一般只要求具有从事其相关专业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而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要求其具有从事专业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能力,然而某些高校任课教师在研究生教育中仅将适用于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与工作模式沿袭至研究生教育中,模糊其与本科生教育的界限,导致研究生课堂教学缺乏前沿性。本科生阶段由于理论知识全面、内容繁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课本的理论知识全面讲解,在课堂上很少有设计老师学生以及同学相互之间的探讨式、交互式学习,往往是由教师独自一人进行单方面的“授予”知识。然而,对于本科的大部分基础和专业课程通常只有上述授课方式才能将课本知识系统全面的讲解,从而达到院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所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研究生而言,经历了本科生教育以及研究生入学要求的选拔考核,已全面拥有较为扎实的系统理论知识,经过培育也已获得了一定的科研学习工作能力。因此,高校任课教师对于刚刚跨入新学习阶段的研究生们进行课程教学时,应当摒弃对于本科生“主体”教育中的固有思维,避免将其带入研究生“主体”的教育当中,充分考量研究生“主体”,从研究生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渴望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而这两种人才培养绝大部分是由国内高校所承担的,因此具有招收研究生资质的高校,其研究生院、导师、教师三者应该注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如今的研究生教育中,一些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忽视研究生这一“主体”,导致其培养的研究生缺乏质疑意识,批判能力,难以胜任今后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岗位。在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育当中,是以研究生院为高校研究生的管理者、发展总体方向的掌舵人;是以老师授予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是以导师为中心的科研指导、日常培育。然而,研究生院在课程设计中,对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认知不够深刻,容易将通识课和专业课比例设置不合理;同时任课教师则容易出现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之间联系把握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很少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以至于出现课程内容包含的知识面狭隘、缺少跨学科思维教学内容等问题;而研究生导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根据其纵横向项目直接制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很少有发扬学术民主,不能让研究生们自由选择今后的科研学习方向。以上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研究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难以进行专业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对于研究生培养上极为不利。
研究生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他们主体性的引导。研究生教育活动能否视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强、具有高道德品质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是否能满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然而,这些都取决于研究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有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扩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一般而言,研究生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价值观念,主观意识较强,对于研究科研学习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对周围事物同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态度,很难被他人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按照自己意愿去教导研究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于研究生特点把握不充分,日常学习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导师指导过多,容易造成依赖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未得到较好培养,很少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具有较强主观意识的研究生,其思考能力、思维路径大不相同,其做事方式、使用手段也大相径庭,在教育过程,较少的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极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一样的见解,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引领,不能抓住不同研究的个人特征,导致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普遍偏低。
继续使用存在问题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及工作方法,可能导致研究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从而难以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高校培育出的研究生可能无法满足当今充满竞争与合作、挑战与机遇、多极化发展的新世界格局,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因而,目前高校存在大量弊端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工作方法亟须进行改革。“双主体”理念能够很好地适应研究生所需理论性、实践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研究生“双主体”教学理念研究生教育这一重要版图中,十分强调充分考虑不同研究生个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且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师在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进行良好沟通与交流,促使研究生得到充分发展,积极有效的促使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进行高效的自我主动学习和自我主动教育,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基于“双主体”的研究生教学培育模式,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能力以及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强调学生对老师、导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指导,进行交互式交流,进而获得十分有效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专业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注重创新实际动手才能的培育,同时也注重个性化,鼓励学生朝着自己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进行研究。研究生院、研究生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不同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本科生、研究生“双主体”理念为依靠,分别应用于三者对于研究生的培育中,探索“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更适用于研究生成长的教育模式。
2.2.1 “双主体”应用在研究生总体培养方向之中
研究生院担任研究生培育方案的制定,把握总体培养方向,组织研究生教育,以及对研究生进行日常管理,肩负着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大使命。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日常的管理者,是管理服务研究生的,应当具有较合理的专业组织机构、高效的管理能力,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出发点、以自身院校条件为依托,牢牢把握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这一“主体”,结合教师、导师特点进行各种方案的制定。其中重点在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及通识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整体合理性。研究生任课教师相较于本科生任课教师来说,需要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在制定相应课程任课教师时,研究生院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对课堂教师进行全方面综合考核,考核通过才能走上研究生教育的讲台。对于拥有招收研究生资质的导师,除了考察其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学术素养和指导学生能力而言,更因注重其思想道德修养的考察,对于一些德不配位、思想不端的导师,应该剥夺其招收研究生的资格。研究生院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尤其是工科类为主的高等院校,更应当与教育部门、外界各类相关企业进行十分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充分认知行业对于高等人才需求方面,输送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毕业生。
2.2.2 “双主体”应用在研究生课堂之中
任课教师负责教授研究生相关专业基础的知识理论,扩宽研究生知识面,激发其思维发散能力,增强其整体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摒弃以自己为绝对领导地位的传统固有思想,进行教学改革,设置互动式、探讨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这一“主体”能够积极发挥其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具有差异的意见,提高其思维发散能力;尊重学生具有不一样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课堂内容应该将通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分门别类,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应相同。根据教育部门相关定义,专业型研究生是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满足某一职业范围的需求,培育出具备较强的专业才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相较而言应该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方式,学术型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主旨在于培育高校老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因此,对于两种不同的研究生课堂内容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专业知识侧重点应该不同,专业型研究生侧重教授与工程实际相关性较大的知识,学术型研究生则应当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学问。
2.2.3 “双主体”应用在导师指导教学之中
研究生导师负责专业性的指导,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思想品德。导师与学生之间不该是简单的支配、服从关系,应当是指导关系、科研“同事”关系。在学术指导过程中,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导师理应有着自己培养过程的侧重点,同时对不同的个体,导师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选题、实验、论文写作阶段,导师要尊重学生研究兴趣,重视其自身需求,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鼓励使用新方法,走学科交叉道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切忌将自己各种基金项目研究方向强加于学生之上,应当让其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日常交流中,应为仁爱之师,首先对自己依据现实中实际情况,展开对研究生的教育,愿意倾听,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对研究生进行心灵引导和指引,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在此过程中,审察自我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裹自身的教育制度,更好地培养出德育全面的研究生。
2.2.4 “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培养模式
将本科生、研究生“双主体”理念应用于研究生院、导师、任课教师三者的教育方式和工作模式上,既能贯穿研究生总体教育中,又能紧密联系研究生院、研究生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从而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环节,达到充分考虑研究生这一“主体”产生的行为,动态的调整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指导方式的目的,这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当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趋势的。“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为,研究生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探讨式教学内容,观察学生探讨过程、问题的解答方式、解答问题中学科知识运用情况,记录整理,将不同类别课程老师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进行分析,分析研究生们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散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大会进行探讨,观察课程教育是否达到理想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分享给学生导师以及上报至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优缺点以及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兴趣强弱,推荐今后要开展的试验研究方向,并负责讲解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进步;同时,在日常的学术指导过程中明确自身教育职责,穿插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研究生的具体表现定期汇总,并且上报至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对收集上来的有关研究生的各项资料进行分析,掌握研究生每个培养时期的成果及其不足,进一步的,研究生院通过教师、导师的反馈对研究生下一个培养时期的培养方案和日常管理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达到激发研究生进行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基于本科生、研究生“双主体”背景和理念对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去除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沿袭本科生教育、缺少主体性引领和忽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弊端,同时,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双主体”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在研究生教育中,可以使得研究生这一“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进步,进一步的,研究生们可以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高等院校可为当今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复合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