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雷海峰,兰飞雁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2011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1]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要求:“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2]如何在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为响应国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省自2012年开始组织高职和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试点,随后江西、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新疆等省区市陆续开展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工作。江西省教育厅于2021年出台了《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省具备专升本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可与办学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和实习实训条件先进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工作。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通知》,明确同意实施贯通培养项目957个,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4+0”联合培养项目共67个。同年,广东省教育厅也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在本科高校设立“四年制本科协同育人项目实验班”的形式与相应的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工作。
各试点高校按照“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立了工作流程。第一,在招生录取方面,各高校探索建立了联合招生机制,双方在招生资格、招生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共识。具体来说,结合合作双方的学制要求,由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项目的招生简章并对外公布,确定招生方式、考核方式和录取流程,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共同组织初试、复试并确定录取结果。第二,在学生管理方面,各司其职、协调合作逐步成为联合双方构建管理机制的基本共识。联合培养双方在实施共同办理学籍注册、档案留存、组织关系转接、奖(助)学金发放、住宿安排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其他工作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合作育人机制不断完善。第三,在教学过程方面,联合培养双方通过统筹资源,结合双方同类学科培养特色,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考虑双方的教学优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能性实践课程一般在高职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技术性综合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在本科阶段完成。基于学分互认、体系打通的原则,联合培养本科生在完成规定的学分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双方教学资源选修相关课程,拓宽视野,寻找毕业设计研究的创新点。第四,在人才培养的评价方面,毕业与学位授权的标准等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和共识。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分工负责学生综合素质鉴定、学业考核评价、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等,为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工作开展以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断加强沟通协调,深化过程管理,克服了很多制度性的障碍,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成果随着联合培养规模、层次、领域、类型的扩大而增多,为今后联合培养深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工作基本得到了社会人士、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同时大家也普遍认为联合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选取了国内141所高职院校、107家用人单位,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就双方合作形式、教学管理运行、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面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回收有效问卷215份,面向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回收有效问卷106份。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均以人才培养为主,但是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其培养过程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博性与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知识以够用为主。两者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不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但各有优势。所以,在双方合作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类教育的优势、特色,形成培养合力。调查显示,65.58%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未能真正融合,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事实上,在联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2+2”合作模式,还是“4+0”合作模式,大部分联合培养工作还没有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多只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简单拼凑、嫁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法令性文件,它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等。同时,它也是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符合度和质量,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问卷调查显示,66.98%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联合培养中培养规格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培养实际,或者只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简单拼凑,或者直接套用本科院校培养方案;79.53%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未能有效衔接,只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课程的罗列。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培养目标定位和院校实际制定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以国家法定颁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织,以推动教学工作正常高效运转[3]。高校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应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共同开展教学管理等。调查显示,82.61%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针对联合培养人才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38.76%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在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自身的教学管理职责不清晰。
由此可见,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管理理念不适应联合培养人才需求。部分高校未能及时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特殊性,往往只是按照普通本科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等,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适用。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运行、质量和基本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缺少微观管理层面的制度。部分高校按照普通本科教学规律和经验制定了联合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适用于双方高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三是教学管理队伍职责不清晰、工作不专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对双方高校而言都只是试点,其工作只占本校教学工作的一小部分,所以,大部分高校不会针对联合培养设置专门的教学管理岗、安排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现有教学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各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对联合培养方面的教学管理投入少、研究少。
内部质量监控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动力,只有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4]。联合培养高校应共同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调查显示:75.35%的联合培养高校未能及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24.65%的联合培养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但是还存在运行不畅、监控不力等问题。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工作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未建立或不完善。承担主要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目前还没有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实际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未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联合培养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院(系)、教研室的作用;学生在本科院校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由现有机构代行,也并未根据联合培养的特殊性设立独立的机构。三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监督评价作用被忽视。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很少有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即通过本科院校参与联合培养,将原来高职院校常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5]。所以,学校应立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优势,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基于“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提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坚持OBE教育教学理念。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所能达到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对接就业岗位(群)需求,分解细化毕业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培养要求,按照培养要求中知识、能力、素质指标点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参照国家质量标准。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应充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专业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等要求,结合联合培养人才目标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制定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行业企业专家全程深度参与。各专业建设委员会首先应在广泛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基础上,充分听取委员会中行业企业委员的意见;然后,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最后,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意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是强化课程体系的应用性。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起点。首先,围绕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设置一定比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实践教学比重应不少于总学分的40%;其次,遵循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将生产实践中的案例、项目、成果以及现代科技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纳入教学;最后,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品质培养,创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优化能够考核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大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力度。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结合实际,建立适合联合培养的“狠抓一个重点、加强两项保障、细化三级管理”的“123”教学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狠抓一个重点——教学质量。首先,双方高校都要建立专门负责联合培养工作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加强联合培养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其次,按照“规定动作保基本,常规工作规范化,自选动作创特色”的原则来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规定动作”要扎实,要常抓不懈并形成管理文化;“常规工作”要以规章制度的建设为起点,以规章制度的执行为保障;“自选动作”要以项目为抓手,以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为标志,着力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加强两项保障。首先是加强制度保障。双方高校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运行与保障、教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制以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实施与检查,确保制度和标准有效执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其次是加强人员保障。双方高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双师型教师“三类”人员的培养培训,帮助他们逐步转变管理理念。对于思想政治人员,高校要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教职工学习、座谈交流等学习宣贯活动,让他们认真学习和理解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关文件,并促使他们将学习内容内化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对于教学管理人员,高校要通过专题立项鼓励支持教职工围绕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论、理念、途径等开展系列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双师型教师,高校要鼓励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兼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实习实训指导和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是细化三级管理。合作双方高校都要厘清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职责。学校层面的专门机构(如教务处)是代表学校实施教学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职能部门,重点实施教学质量的宏观评价、监督和检查工作;各学院全面负责本专业联合培养工作的具体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排课、考试及部分教学质量监督工作;教研室主要是根据联合培养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制订和实施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积极进行教学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高质高效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预设的目标下进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要解决监控什么样(What) 的教学质量、如何(How) 保障教学质量这两个问题[6]。为此,联合培养高校应致力于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机构为两翼,以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联合评价为四主体的“一核两翼四主体”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一是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合作双方高校要成立由院校职能部门人员、有关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负责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建立定期密切沟通机制,专门负责联合培养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评价方法上,首先要借鉴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专业评估标准、课程评估标准等,先行先试,制定学校层面的标准体系;然后整合三方资源,形成合力,以标准为依据,共同评价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应围绕“质量保证体系建得怎么样、运行得怎么样和效果怎么样”这样的思路来建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具体来说,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教学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为引领,以教学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为前提,以教学组织与运行为重点,以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和教学资源保障系统为支撑,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系统为抓手。最终,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三是推进教学教育质量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之,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人才培养正在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无论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应彻底摒弃重招生、轻培养的沉疴积弊,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不断建立健全联合培养体制机制,保障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