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诺
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班集体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层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所依托的重要组织力量。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班集体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发展特征,加强高校集体建设,对于高校培育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进入大学前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与开展校园活动的,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深入学生内心。中小学的班主任特别注重在学生中培育班集体的归属感,经常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班歌、班级宣言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完全不同,班级更像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对大学生的影响远没专业和年级重要。大学里,一个专业的学生虽然会被分配到若干个班级里进行管理,但是每个学生不仅归属某个班级,还会归属某个宿舍甚至某个团队。相比较而言,大学生们生活与活动的场所远远突破了班级的限制。丰富的社团活动、宿舍的日常相处、生源地的结伴、学习小组等都足以让大学生有集体归属感,但同时其却有些弱化对班集体的认知。此外,大学重视对学生个人的考评,相对忽视班集体建设的整体评价,很多高校已经撤销了对先进班集体的评选表彰。
高校班集体管理的主体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有大学生,主体多元是其显著特征。但由于学生对班集体意识的弱化,学生干部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肩负起班集体管理的职责,造成了班集体建设目标的不清晰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班集体管理的重要力量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班集体也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他们同样对建设目标缺乏明确的认知,往往只把工作精力集中在学生个体身上,忽视了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作用。很大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不重视班集体管理工作,平时也缺乏对班集体凝聚力建设方面的研究,统筹管理的能力也显得不足。总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辅导员与班主任,他们对于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都缺乏价值与目标上的清晰认知。
当前,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发挥得不足,特别是在引领、带动学风、班风等方面,在凝聚思想共识、建设集体文化、强化制度育人作用等方面,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不强,党团支部在班集体的建设显得薄弱。个体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作用,新时代高校的各类学生团体、团队建设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引发关注。班集体是比较传统的学生群体组织,也是学生进入高校后加入的第一个集体,班集体、党团支部、学生社团以及各种学生群体如何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就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1)高校班集体是学生培养最基本的组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是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2]。其核心问题就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的问题。班集体的灵魂通过思想体现出来,而班集体的思想建设是培育个人理想信念的根基。思想可以凝聚精神,班集体的思想建设直接决定班集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当前班集体的思想建设主要是牢固树立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高校班集体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论教育因此也是班集体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新时代高校班集体思想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高校班集体是开展党团建设最好的载体。在班集体内开展党团建设,能够有效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学生的优势,搭建多元实践活动平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活力,为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夯实组织基础。
(3)加强新时代高校班集体思想建设,能够更好地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班集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单元,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织阵地。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高校班集体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班集体的思想建设是班集体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好思想建设,可以引领班集体成员朝着一个具有共同认同的目标去努力,既给班集体成员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也有利于同学们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高校班集体文化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特质和风格的文化形态。班集体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所在。一方面,高校班集体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集体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集体带来良好声誉,能够起到宣传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班集体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缩影,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集体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班集体文化建设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班集体建设实效,让班集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化学生。
班集体制度建设是一个集体参与、共同遵守约定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学生干部的责任心与执行力会得到提升。班集体制度健全,班集体成员就有强烈的规范意识和约束意识。班集体内部的学生骨干是服务师生的重要力量,也是规章制度的模范践行者。学生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以身作则,可以建立榜样模式,让班集体所有成员都能自觉遵循制度。制度建设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具有约束力,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可以教育人、引导人。制度建设不是以惩罚人为目的的,而是要让班集体成员心中有制度观念。辅导员作为班集体制度建设的主要执行者,要注重把制度建设放在日常管理之中,通过晚点名、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遵规守纪、按章办事的意识。
(1)目标方向决定班集体思想建设的质量。班集体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筑牢班集体成员的理想信念根基。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一个组织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由成员共同认同的理想信念、远景目标,也离不开成员努力营造的班级思想和文化。因此,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形成班级同学认可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助于班集体良性健康发展。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高校班集体思想建设必须抓牢这个根本方向,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业任务,明确班集体思想建设的目标,并在学生当中取得广泛共识。高校辅导员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主导力量,要努力排除不良社会思潮等因素对班集体思想建设的影响,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投身班集体建设。
(2)思想是需要引领的。班集体思想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作用。因此班集体建设要以教师引航为依托,加强价值引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思想引领的主体,也是主导,在班集体思想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集体是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良好的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3]辅导员既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也在共同体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辅导员要在充分了解班集体成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健全班集体组织结构,在班集体内部建立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集体成员的“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引领作用,带领班级成员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质和完善健康人格。
(3)重视朋辈教育的影响。班集体思想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在班集体里需要建立思想交流、情感互动的交往关系。平等、健康、和谐的交往关系可以营造朋辈教育的良好场境。班集体中青年大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求学经历,也有着共同的奋斗追求,很容易建立融洽的朋辈关系,产生相互影响。如果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能以朋辈教育为核心,则可以有效提升班集体的思想凝聚力。朋辈教育体现的是主体间教育引导功能、凝聚激励功能、约束干预功能和规范同化功能,对高校班集体思想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以凝聚激励功能为例,班集体的凝聚激励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班级成员个体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改变自身的不足,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
(4)健全完善班集体的组织结构。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班集体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班集体各项建设活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要通过多种方式塑造核心组织的凝聚力。例如,通过民主的方式产生班委,鼓励班委从班集体的现实情况出发定制主题活动等。班集体的学生干部们要有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做同学们思想引领的表率。
班集体文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产生的,班集体文化建设要受到不同的个体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班集体成员们在学习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活动方式等都是班集体文化。因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文化建设的方式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由于班集体文化具有的内在共性,我们也可以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来指导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
(1)班集体文化建设目标应与班级建设目标相一致,要致力于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班集体文化。具体地讲,就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目标要与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相一致,既要坚持从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出发,又要考虑班集体成员的个性特征,把集体和个体的和谐发展作为班集体文化建设的目标。学生是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主体。班集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文化环境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个性发展、综合素质、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等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班集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组织设计、参与引导。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明晰班集体文化建设的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融洽平等的育人环境,创新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另外,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必须关注时代发展的诉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需求。班集体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好具有时代感、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同学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建设有活力的班集体文化。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集体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激发活力和约束行为等功能。班集体文化建设重要的价值在于引领青年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理念。在高校班集体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难免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定偏差认识,思想固化,不认同学校或教育者的思想及教育,或者很难接受班集体文化。此时,通过树立榜样、开展朋辈教育,能够促进学生间良性的互动,形成共赢的合作关系,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建设班集体文化的过程中,随着班集体组织机构的健全和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文化,为班集体成员提供行为准则。班集体规章制度应建立在广大成员对班级目标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既要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又要与学校和院系的规章制度相配套,具有可操作性。
(3)精心打造班集体文化品牌。首先,班集体建设要主打思政教育品牌,要以班级主要学生干部为引领,带动全体成员班级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来。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定期与班干部召开工作会,研讨班集体活动开展形式,探寻更有力度和成效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活动新路径。班集体的思想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单纯枯燥、灌输式的理论学习,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把理论教育做实、做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地域性的红色文化都是班集体思想建设的宝贵资源。其次,班集体的思想建设不可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注重对班集体成员的心理疏导与关怀,通过开展团体或个体的心理辅导、团建活动,调整班级成员的心理状态,做好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最后,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对班级成员加强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情感安全以及毒品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1)高校班集体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高校班集体的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要符合青年思想认知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换言之,既要考虑到制度制定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功能,又要考虑到其可行性和易操作性。无论是班集体制度的制定、运行,还是班级成员的考核、奖惩,以及班集体制度文化的充实和宣传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辅导员、班级干部以及学生榜样的共同发力。因此,班集体建设要树立协同育人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辅导员+班干部”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引领和事务性管理工作,而班干部则是学班集体成员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的直接观察者和安全监督员,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对整个班集体规章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2)用制度建设引领班风建设。制度建设不是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学生也是班集体的主体,也处于主人翁地位,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制度建设可以引领优良风气,这是因为制度本身也是一种体现班集体鲜明特质的文化。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文化浸润、风气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学风班风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良的班风学风能使班集体文化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准则,能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各项事务落在实处。
(3)构建特色的育人文化。高校班集体制度建设还要注重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将专业特色、班集体管理特色、学生群体发展特点综合考量,充分发挥专业的导向作用,在班集体中营造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通过搭建讲座、学术沙龙、实践指导等平台和载体,增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4)适应“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当前,微信、QQ、微博、易班网等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之所以对青年学生有所吸引,就是因为它具有互动性强、真实及时的特点,可以在互动中形成传播网。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顺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方式,拓展建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