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03-13 11:31魏宇川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魏宇川

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支撑。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质量职业教育并非只是制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机器”,培育学生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将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作为职业教育坚守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定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而工匠精神无疑是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一环。从当今经济社会的需求来看,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当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团结协作的共进精神精等工匠精神,这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上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符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职业教育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职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秉承的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职业品格,体现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共进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这种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高职院校通过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对培养兢兢业业地从业者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它包含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始终如一的坚强意志。对于社会需求来说,良好的职业荣誉感是良性社会的标志[2]77。对于学生来说,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由此可见,将爱岗敬业作为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和支撑点[3],引领学生体悟岗位职责之所在、价值之所在、信念之所在,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培塑“大国工匠”。

2.团结协作的共进精神

团结协作是劳动群体在实践中达到共同目标的基本运作方式。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团结协作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称为协作。”[2]56协作比分散劳动有优势:一是协作可以抵消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二是可以节约生产资料;三是协作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集体力;四是协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57-58。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劳动分工更加高度专业化、精细化,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与其相关的行业或相关技术协作共进,才能发挥聚合效应。团结协作的共进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通过集体劳动中的团结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第二,在集体劳动中通过互相帮助、信任他人、共同进步实现个人价值。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共进精神会让学生真正体会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还是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都十分重要。

3.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精益求精的品质是高质量人才培养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正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传统技艺方面,无论是“百工之祖”的鲁班还是口口相诵的《核舟记》,都彰显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它们构成了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历史底蕴。同时,新时代的“中国智造”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时代诉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准确把握普通从业者和匠人的差别。即,普通从业者的职责是兢兢业业,而精益求精则是更高层次的“匠人追求”。因此,职业教育应强调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而非普通从业者的兢兢业业,要督促学生不能仅仅止步于当下,而是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卓越、寻找突破并有所建树[4]。

4.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引领职业教育的工匠之风。创新是一个工匠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是一个大国工匠的灵魂所在[5]。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蕴含着“尚巧”的创新精神[6]。当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普通行业,都要通过重视创新来有效驱动行业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他的需要在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创造。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要通过思政课系统化的熏陶与引导,加强育德与创新之间的联动教育,从专业精神到良好的职业品格再到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系统性培育。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如前所述,将工匠精神纳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做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目标,实现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上,体现在实践教学上,更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培育上。

1.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目前,虽然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利用效能都有了较大成就,并且拥有了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但也应看到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仍面临着很多不足和挑战。例如,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企业越来越关切人才的核心技术掌握情况,因而拥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然而,当前涉及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却普遍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依然没有脱离普通教育“重课程教学、轻实践能力”的窠臼[8]。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缺乏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能力,在学生思政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存在缺位现象。第二,由于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未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就业观,也未能打好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甚至滋生出浮躁、功利的不良心态。

另外,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认识到培育“敬业”“诚信”等是工匠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个人层面的内容。因此,为了及时回应国家与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的需求,高职院校广大师生学习、研究工匠精神具有紧迫性。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既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的目标,又符合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制造业强国对“大国工匠”人才的需求。

2.落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高质量产品成为经济未来发展的标志。加快推进产品质量提升的需求,使得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提升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现阶段需求结构的变化,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条件好了,消费必然要提高,使得人们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同时也必然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质量。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必然需要与之适应的市场生产和市场服务,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双重战略需要之下,就必须依靠高校教育来奠定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9]。基于以上情况,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育的新高地,更应该注重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更要始终坚持把质量意识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3.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压力前所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形愈发严峻。在此情境下,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教育工作,致力于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内外结合的新育人模式的重要作用。该模式不仅需要提供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资源和制度规范,更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10]。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就业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做好准备。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时代精神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具体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另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悟不能只囿于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认识,还应看到工匠精神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将知识内化成素养,素养升华为精神,精神涵养成习惯[11]。高职院校要想做好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培育,需要积极地创新工匠精神教育理论新模式,完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1)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导向、精神追求与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高职院校要扭转传统的育人方式,建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理念的思政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创新思政课程体系需要打破课程局限,将工匠精神全方面地融入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的教学过程之中[12]。总之,将工匠精神的具体理论、实践与时代接轨,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模式的与时俱进,更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的新方向。

(2)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和高质量课程。第一,专业的思政师资队伍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教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托。教师是学生“三观”的引领者,也是课堂教学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因此,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团队非常有必要。思政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专业性认知和理解。这支教师队伍可以由担任行政管理的行政人员组成,也可以由有过思政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第二,优化教学方案,打造高质量课程。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步从以往的专业理论灌溉式教育转变为当下特色课堂的教育新模式[13]。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教学活动,不要仅仅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课程讲授,也可以开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选修课。另外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比如,可以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进校园,让他们亲身讲授乐于奉献、肯于坚守、拼搏创新的工匠精神的事迹,以他们的切身经历感染学生,引发大学生对自身从业观念以及职业追求的思考;还可以在讲授具体专业课的过程中,合理地将相关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深切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既可以避免传统思政课程的说教,又可以使工匠精神内化与心。

(3)搭建网络平台,深化课程改革。过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通常以教材为载体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资源接触得非常有限。随着现代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而且新媒体教学也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之一。对于教学来讲,互联网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教师授课方式和授课途径的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工匠故事熏陶学生,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设计相关问题,调动学生们线上线下积极讨论互动。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对于具体专业课而言,通过合适的影片展现相关专业的专家事迹,适时地结合工匠精神开展讨论,可以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与专注力,自觉地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2.拓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渠道建设,力促工匠精神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传统授课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单向输入的模式中,掌握再多的思想理论知识也只是流于形式。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认知、理解和创新,才会让学生的三观更具科学性。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才能使工匠精神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地拓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形成良性输入输出的循环。若要想摒弃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引领学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高职院校理应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为学生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及实习基地。在具体实行中,应当不断地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底蕴,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政理论课教学、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为引领[14]。第一,校企联合加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近几年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趋势。通过与相关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既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增强对本专业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推进工匠精神助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第二,聘请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或者技术标兵深入教学基地,开展认识实习和实践教学,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专业素养的双提升[15]。第三,建立实习基地实习效果评估制度和激励制度。高职院校要对实习基地实行评估制度,通过不定期评估确定优质实习基地并进行表彰;同时对学生进行不定期抽查,评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实习生,进行奖励。第四,建立校企联合的长效机制,通过优秀实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只有踏踏实实将实习基地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做到将学生的思想理论知识转化成社会实践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座谈时强调了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的重要性[16]。唯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使工匠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凸显大学生专业实习的重要性,而这对推进大学生今后形成扎实的职业人格极为关键。

3.加强工匠精神核心文化创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对学生进入社会在思想上打好坚实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学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衡量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要将工匠精神的核心和本质贯穿于校园文明的创造与治理全过程中把握[17]。从顶层设计上看,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形成统一的校园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要求,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凝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感[18]。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以根据校园文化具有自觉性、互动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第一,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平台,通过校园网站宣传工作责任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以及不畏艰难的思想等,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第二,通过横幅、海报、宣传栏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种途径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将工匠精神的熏陶常态化。第三,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和锻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总之,高校要多途径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自觉地践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四、结语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新《职业教育法》对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扛起时代使命与自身职责,通过打造具有高质量工匠精神的师资团队,采用理论专业课、实践基地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的教学方式,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的方式,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育人体系。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院校既要突破长期以来重视理论教育的办学体制,也要面对新时代学生价值观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致力于让学生牢牢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和实质,并创建环境让他们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以最终让他们在不断的奋斗中逐渐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