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赫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质量开展线上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教师教学行为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沉浸感、互动感、获得感,保障在线教学质量。
我国在线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在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开放共享、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教育”三个主要阶段[1]。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的全覆盖,网络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动能。高校在线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师生与家长的共同配合,更考验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引导能力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与学是两类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行为,各自有不同的活动过程。广义的教学行为包含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狭义上则重点强调教师的教导行为。教师教的行为最主要的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学习[2]。本研究中的教学行为特指教师的教导行为。同时,在线教学又强调了其独特情境,不是物理环境下的学校课堂,而是基于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教学平台。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所说的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可以界定为高校教师以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维持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本研究运用课堂观察法重点关注在线课堂教学行为,以开放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观察样本。开放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采用一站式全网教学模式,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知识链接、形成性考核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在线教学行为占主导。根据其专业特点,制定了教学观察量表,将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与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分为呈示行为、对话行为与指导行为三类。呈示行为包括语言、文字、动作呈示等;对话行为如问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讨论等;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活动指导等。辅助教学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境。课堂管理行为是指课堂中的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性事件[3]。
主要教学行为设置教学目标、情境与任务创设、教师话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四个重点指标。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课程标准与在线教学课堂内容的关联度;二是在线教学过程中通过哪些方法与手段明确呈现其标准;三是当前在线教学预期目标与达成情况;四是教师的在线教学行为是否清晰传递本次学习目标[4]。教学实际情况以汉语语言要素课程为例,直播内容以课程重难点作为专题,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复习并夯实现代汉语中各语言要素教学基本知识,提高其汉语素养,使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更加娴熟自如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实践活动。
2.情境与任务创设。情境与任务创设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考察,包括教学的呈现顺序,是否完整包含教学导入、知识点展示、案例分析、小结等各教学结构,是否突出教学重难点,讲解方法是否多样化。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看,大部分课程教学导入运用了图片、情境、设疑、复习等多种导入方式。知识点展示运用了结合实际的情境对话、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从总体上看,在线教学行为中不宜设置过多过密知识点,在线教学时长不宜过长,以微视频教学形式学习效果更佳。
3.教师话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教师话语行为是教师为实现教学而在教学环境中使用的话语行为,体现教学意图。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包含神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及衣着装扮等要素。根据语用学理论,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会采用一定的话语策略组织话语,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教师语言输出的概念与线上教学环境是否相适配;二是教师语言能力(语篇意义与句式)是否有助于有效教学;三是教师非言语行为是否妥当。从调查结果上看,教师的话语行为不自觉会偏向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复句较长,陈述句居多,疑问句与反问句较少,语调多为平调类型,缺少升降调变化,缺少话语修辞变化。从非言语行为上看,与传统线下课堂相比,肢体语言与面部神态语言都大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在线教学的辅助教学行为同样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间接性特点突出,或显或隐,有些可预先设计,大多是自然生成的。本研究主要从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对于线上教学来说,由于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极易出现教师与学生零交流的教学行为,教师在一直不断地输出新知识,中间缺少停顿,缺少小结,缺少情感交流。学生只当是一个视频在播放,缺少思考、缺乏参与感。根据预期理论,一旦学生认为活动无价值,成功预期就会降低,就会出现逃避行为。课堂的积极强化的方式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赞扬激励的语言、称赞期望的目光与眼神、会心的微笑,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管理行为非常考验教师的课堂经验与专业技能,主要从课堂气氛、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观察结果看,可以分为积极的课堂气氛与消极的课堂气氛两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表现为课堂教学情境贴合学生的学习预期与心理发展特征,要求教师情绪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表现为教学情境不符合学生的预期与学习需求,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教师不善于调控课堂气氛,使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直观呈现为原有的在线学习人数呈直线下降的状态。线上教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难度,学生出现退出线上学习或挂机学习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出现学生在教学讨论区发表不当言论的问题,教师无法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措施。
教学行为根据其发生结果可以分为有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以及负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意义学习呈正向关联。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联系,不断内化演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与结构。帕特里克与斯马尔认为,有效教学的三个核心特征为:尊重学生,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挑战,具备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上,有效教学行为具有发展性与特定情境性的特征,因此在线教学行为与线下教学行为并不能完全复制粘贴,一些适用线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线上教学中并不能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教师间的差异性也可能影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有效”教学行为,这对在线教学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学生在线情况、在线教学平台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与行为,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线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特征无法准确定性,本研究从教师、学生、学校与社会几个层面综合考量,认为高校教师在线教学应具备教学行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等特征。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案。对于线上教学来说,同时增加信息技术相关准备工作。因此在有限时间内,教学行为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才能正向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线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关于“线上教学状况及优秀案例”调研活动的数据显示,九成高校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投入精力更多,八成教师表示备课时间超过平时一倍以上。不少高校教师表示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会选择重复录制教学视频,以达到最佳状态。对于教师而言,过重的教学行为准备工作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投入与产生发生失衡。教学中,教师不自觉会带入负面情绪,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
教学行为有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在线教学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有效教学行为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高等教育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线下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受到教师的直接监控;而线上教学中,教师无法实时监控在网络另外一端的学生行为活动,学生如果对在线学习内容失去兴趣,那么教师投入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将可能成为无效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有效益是从学校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而言的。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根据《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分为5个一级指标与16个二级指标。以中文要素教学课程为例,要求掌握中文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语篇的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其特点,了解语言普遍性与中文特殊性,能够进行语言对比。能够综合运用中文和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教学问题等。因此有效的在线教学行为应综合各方因素,通过有效益的教学行为,使教学结果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达到本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信息与通信技术正重新定义新时代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互联网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需要良好的教学法和良好的教学设计。认知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在外界刺激下主动进行认知、意义理解及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的过程,学习者的主动性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因而强调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学习者自觉积极学习课程并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线教学目标设计难点是学习支持的设计,即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细化为呈现内容与课程结构两个部分。在内容选择上,要综合考虑高校学习者,设计符合在线教学特点的适应学生需求的内容。在结构上要进行组织梳理,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基础到进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5]。
教学内容以单一化讲授方式呈现,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内部学习动力,产生孤独感和疲惫感。因此要避免教师线下教学课堂讲授的“搬家”,充分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融合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不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知识建构搭建支架。采用动态化的声像呈现方式,减少大段篇幅的文字表达,标题醒目,课件精良,语速适宜,言语生动,同时要善用语言激励和情感鼓舞。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障知识的正常传授,更要在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衡地动态交互。线上教学由于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因此线上教学有必要加大教师情感部分的投入,为相对枯燥的语言文字信息与知识增添一定的情感色彩,用教师饱满的情绪感染力为在线教学营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气氛。
线上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其放大了学习者的自主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互动行为。只有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校师生交流才在更为丰富的层面上展开,为教与学的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搭建了平台,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高校教师应主动探索师生线上共研模式,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信息化教学模式[6]。利用网络信息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调动自主学习潜能,避免将线上教学仅停留在好看的画面上,培养学生“自学自悟、主动参与、互学互动”的学习观。
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行为中还要强调对话行为的重要性,即有效的课堂交流。要运动积极的发问策略,即使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传统一问一答的形式,也要较高频率使用选择是非问句,选择问句与反问句等形式。一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中;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路径,激发学生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运用多元强化技术。一是言语强化,如赞扬和激励的语言;二是非语言强化,如称赞、期望的目光与眼神,会心的微笑、肯定的手势,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等方式,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即使教师能第一时间做出有效行为应对,也是善后性质的,因此对于在线教学行为来说,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应对性的惩戒措施转向前瞻性的或者预防性的课堂管理。因此应建立师生共同认可的课堂规则与常规,减少学生不合规矩的行为发生。同时,线上教学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易产生疏远感。而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主动创建。有效教学行为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预期与情感需求等。因此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首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情感投入,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