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俊
传统与外来文化交汇的非洲,随着全球产能的转移,富余的人口、低廉的土地、优惠的关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已然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当地人力资源的短缺,也暴露了非洲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并未在数十年的各方援助下得到根本改善的现实。以东非为样本,探究非洲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对促进地区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非洲大陆包括岛屿,约3230万平方千米,在这块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20.2%的土地上分布着54个国家和5个地区。东非地处非洲东部,北起厄立特里亚,南迄鲁伍马河,东临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塞舌尔十个国家和地区,占非洲总面积的12%,拥有非洲23.81%的人口。从发展水平、地域分布、人口结构等多维度来看,东非都能代表整个非洲的现状与发展。
据统计,东非人口2021年约3.06亿,相较1984年的1.04亿,增速惊人。多年的地区人口统计数据均表明,非洲是全球多年来持续保持较高生育率的唯一地区(见表1)。
匮乏的教育资源无法消解庞大的人口基数。因为当地疾病的多发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地区人口结构以70%的青少年人群为主体,这一群体正是急需教育资源的群体。但实际上,因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家庭的贫穷,很多孩子在接受非常有限的基础教育后便开始谋生。一方面,各类型学校数量不足,且集中分布在相对富裕的地区;另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无力支付学费,导致入学率低,跨年龄组班现象普遍。在东非以未成年人为例,6—11岁、12—14岁、15—17岁三类人群在该地区的辍学率分别为20.8%、36.6%和57.8%。由于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缺失,大多数青年人只能从事技术技能要求较低的基础性工作,低层次职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人最终成为结构性失业人口。
面对人口基数的快速增长,建立与之配套、低成本且灵活有效的教育模式或者特定的职业培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东非文化与外界差异较大。教育上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落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差异,二是西方殖民历史所产生的文化断层。
东非传统的部落教育重视社群与既定的社会角色,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和对教育内容理解的差异。性别歧视同时影响着当地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当地企业对用工者的选择。在当地,受教育阶段女童的失学率远高于男童,同样,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女性所占比例和所在职位均比男性低很多。对于教育的内容,当地的部落教育普遍认为教育发生在日常的生活里,而非学校。这一观点让当地的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一直带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即偏重生活技能的传授。这一观点影响着当地各个阶段的教育。
历史上长期的西方殖民,在东非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断层:几乎没有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直接步入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商业文明。这产生了两个具体的文化表征:农业与工业基础薄弱乃至空白和地方精英阶层的长期固化。当地有着丰富的矿产和多样的自然资源,仅水果种类就达数百种,但在宗主国长期贸易逆差的控制下,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大部分地区成为需要粮食进口的国家。同样,地方精英阶层也未能迅速完成从初期的为宗主国服务到现今的自主建设的角色转换。为数不多的富裕家庭在教育的投入和选择上仍遵循发达国家的方式,不能很好地配合和适应所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以东非在其他国家求学的留学生为例,大多升学意愿强烈,并不愿意回国就业。
文化的困境更需要教育的努力,也正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东非地理条件优势突出,气候类型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拥有好望角航线、20余个大型海港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适宜种植的气候和便利的运输为东非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遗憾的是,东非的职业教育并未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优势:一是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无法有力地提振区域经济。二是重文轻理的高阶教育,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东非的职业教育一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内容,多以当地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学校普遍设置汽修、木艺、电焊等专业课程,结合当地近2/3的街头店铺也从事相关经营活动来看,教育内容契合且实操性强、好就业,但实际并非如此。以东非地区相对落后的乌干达为例,因气候条件适宜,在物产方面,它拥有出油率高达55%、被称为“植物黄金”的优等芝麻和全年10个月收获期的优质芒果,但这两类物产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工作的开展大多由外资企业完成,本土企业因为不具备相应的工具制造和营销能力,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当地的学校不讲授相关的技术技能,导致当地劳动力只能从事一线的简单工作。同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大量来自欧美地区的二手汽车涌入当地,汽修行业在当地看似繁荣,但由于该行业从学校到市场都长期接受特定外资企业的援助,导致从技术到配件一直处于被垄断的局面,技术的排他性阻碍了该地区汽修行业的多样化发展。
由于文化、经济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东非职业教育在各教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偏重文科,特别是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整体上表现为“重文轻理”。当前,东非地区的本土企业,绝大多数是小规模私企且大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有限的企业规模、不稳定的企业结构,导致企业普遍缺乏长远、成体系的规划和相对稳定的业务范围,对用人的诉求长期集中在低端,中高层管理岗位的人才吸纳能力非常有限。
长期以来,低端劳动力竞争的白热化和高端人才岗位的缺失,一直未能将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形成良性循环。
现行东非职业教育的核心体系是源自欧洲博洛尼亚宣言下的TVET(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该体系在欧洲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欧洲各国因各自教育体系结构不同所产生的人才交流问题。虽然教育体系的异构问题也是东非职业教育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目前并非首要问题。东非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低普及率和高等教育的低匹配度。
将贫困教育作为本土化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破解基础教育的低普及率。以多样且低成本的形式快速扩建各式学校,最大限度地将庞大的学龄人群有序地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推广例如桥梁国际学院(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es)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低成本小学和专为水上贫民设计的马可可漂浮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将低成本的创新载体纳入体系,吸纳更多的人回归校园,成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同时,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在深入研究和挖掘地区产业优势与空白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和课程,以职业教育方式快速突破本地区各行各业的劳动力技术技能瓶颈,培育教育与产业互补共生机制。
建立灵活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并将其融入现有TVET教育体系,缓解高等教育的低匹配度问题。逐步规范受教育者在学校、企业等各个场所接受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过程,经考核后,国家认可其学习成果,以国家权威部门的信用背书颁发资格(资历)凭证,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构建多样的学徒资格、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同时,政策上重点扶助区域重点产业和明星企业,将它们的用人需求及时、集约化地吸纳入相对应的资格认证体系,更加有效地释放劳动力筛选信号与人才培养导向信息,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资格认证,将地区的人口问题转变为人口红利。
将服务制造业作为东非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人口,而且可以有效地拉动整个国家的产业链发展,可以帮助一个地区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快速起步。
东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盛产水果,土地的肥沃却没有“孕育”出现代化的耕种系统,确切地说,连简单的农具器械都无法自行制造。以现代种植为例,现代化耕种系统包括育种、农资产品、农机制造、农业化工等四个主要行业与数十个二级行业。没有优质的钢铁厂,就无法生产基本的农具;没有农业化工厂,就无法制造需要的农药与化肥;没有重工业的支撑,就无法制造所需的运输工具与灌溉管具。诸如此类,所有的行业都需要制造业的有力支撑。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东非乃至整个非洲都迫切需要以制造业起步,重点发展与地区物产资源相适配的制造业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以此快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避免出现长时间的产业空白和专业人才短缺。
因为当地的优惠政策,世界各国很多企业在东非置地设厂,这些企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聚,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相互合作,在非洲相当普遍。如中乌辽沈工业园区,自2015年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入驻13家中国企业。
依托园区模式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园区模式意味着企业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也相对集中。依托园区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学校学员与企业员工相结合、场地设施设备共用,可以让职业教育更加具备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不同程度地节约培训成本,实现校企集约化的共生发展。
系统化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形成并输出职业教育范式。一是园区模式自身具备明显的“生态系统”特征,即每个园区在技术和资源上均有相对完整的生产与贸易循环体系,体系化的职业特征正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立足点;二是职业教育较传统教育而言,更容易产教融合,进而更直观地吸引外资和带动本土企业的系统化发展;三是由外资企业为主的园区模式,给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都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增进多方互信,消解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让园区里的外资企业在发展中获得地方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可以设想,随着园区人才吸纳能力的提升,园区后续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也会快速发展,在园区更具发展潜力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也将获得快速发展。
以东非为代表的非洲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具备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和农业领域,非洲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来提升产能,也将提供更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在运输和流通领域,非洲作为亚洲与美洲贸易的中转节点,已形成便利的运输网络,在货币体系方面也已与大多数国家建成支付与结算网络;非洲代代传承的特色教育,如草药学,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更好地修复与传承。我们相信,随着非洲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在这里展开援助,将为非洲的职业教育带来广阔的舞台和持久的动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专家会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将教育誉为实现国家高效发展策略的关键,那么职业教育将是减少贫困,促进和平,保护环境,改善全民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器。”一直在世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洲正在高速发展,可以说,非洲好,世界才会更好。在未来,非洲在职业教育的助力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我们期待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