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轨迹、影响因素与系统构建

2022-03-13 23:23李新生杨正香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李新生 杨正香

摘 要 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表现,实现产教关系和谐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演进轨迹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影响和制约因素复杂多元。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征,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和谐发展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方位系统构建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表现形式多样、产教协同共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轨迹;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1-0038-0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需要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产业的良性互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产教关系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领域,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还难以实现和谐、协同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认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试从产教关系发展演变轨迹入手,分析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如何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演进轨迹

产教关系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各种类型教育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产教关系是社会大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思想、政策、制度等要素体现其发展轨迹。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工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并参与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产教关系是教育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也是教育与产业相互发展的客观表现,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了传统分工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加快,社会出现新式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教育、产业分工将重塑。“科技业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第四次大分工,人类社会将由传统的生产分工发展成知识理念多层次分工”[2]。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随着新式分工的出现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伴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与社会各产业的合作呈现出不同形态,成为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

(一)职业教育确立与初期发展阶段的产教关系:校企合作

新中国建立之初,“理论与实际一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教育方法,蕴含了“教劳结合、劳教结合”的思想[3],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思想基础。1958年5月30日发布的《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明确阐述了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学校制度相互结合的办学思路[4],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校企合作的雛形。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有新的发展,引发了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方面明确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这种形式主要从办学实施等微观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特点。

(二)职业教育规模扩张阶段的产教关系: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社会产业的生产劳动在人才培养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是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从办学模式看,它利用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不同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人才[5]。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合作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的重要思想。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6],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这种合作教育主要从办学主体的微观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同样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特点。

(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阶段的产教关系: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

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是联结教育与社会经济的重要纽带,其源头可追溯到“师傅带徒弟”的“古代学徒制”。1958发布的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为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明确的基本办学思路,为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为产教结合提供了法律依据。“工学结合”旨在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两种教育环境共同培养人才,其教育模式涉及学校、政府、企业、学生等各个方面,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核心[7],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上的具体表现。工学结合主要从微观主体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产教结合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反映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教关系: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起点和标志,“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教育发展方略[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进一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了产教融合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从发展政策推进的频率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590号)、《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等国家政策密集出台,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产教融合区域推进政策,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实际进行深入探索,产教融合从国家宏观、区域中观及学校和企业微观层面全方位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特点,把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上述分析显示,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办学模式,其实质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现代科技革命改变着社会劳动形式,智能化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科技的运用者和创造者,由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社会分工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科技革命推動产教融合的孕育和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新式分工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从校企层面、区域层面向国家层面不断推进的演进过程[9],也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从学校和企业微观层面向区域中观、国家宏观层面发展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的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其演进轨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把握其发展规律,对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实践意义。

(一)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至1978年止,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规模发展缓慢,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等师范学校)招生数为26.80万人、在校生数为52.93万人,全国高中招生数为692.9万人、高中在校生数为1553.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仅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3.72%[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转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当时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中等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环境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影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扭转教育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198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通知》提出“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可见,经济发展直接推动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教育政策

国家教育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直接动力,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1980年以来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看,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的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倡各行各业广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历次颁布的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指出,要面向社会实际需要,部门办在地方的学校,在首先满足本行业所需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为当地培养所需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家政策文本分析表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进由隐性的模糊变得显性的清晰。

(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国家最根本的政体制度,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政治体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确保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制度体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属性,发扬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激发全国政治主体的活力,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规模上与普通学校大体相当的目标[11];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政治制度推动的优势体现。《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4.6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普通专科招生人数、在校生数分别为524.34万人、1459.55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的54.2%、44.43%[12]。据统计,1997-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含结业)总人数8839.39万人,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含结业)学生总人数5087.8万人[13],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形成最广泛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体制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职业教育发展由国家统一管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安排,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缺乏活力,难以实现最大效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凸显。市场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的办学活力,逐步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民办职业院校的兴起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也推进了职业教育所有制结构变化,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能力增强,产教关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未含技工学校)数为7473所,其中中央部门举办21所,地方教育部门举办4460所,地方其他部门举办972所,地方企业举办66所,民办1953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1所;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数为1468所,其中中央部门举办4所,地方教育部门举办565所,地方其他部门举办512所,地方企业举办47所,民办337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举办3所。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同效应明显[14]。

(五)教育体制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产业,教育体制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的重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管理体现出高度集中、统一运行特征,职业教育中的决策由国家集中确定,对教育发展的效率、速度和质量产生相应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国家行业部委举办,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行业特点鲜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被交给地方,由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办学。《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要“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由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逐渐转为由地方政府举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更加直接和明显,区域性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得到强化,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区域性特色逐步展现。

(六)传统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是影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文化特质,尤其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观念是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表观,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观念发展中,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重视劳动和生产技术培养的农家和墨家思想受到人们的轻视,从而影响人们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仍然具有强大形塑力[15]。古代“士农工商”中,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的地位要低于与知识相连的“士”阶层,传统文化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的职业教育,也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转变,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实施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职业教育参与社会分工的功能越来越得到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就业定位得到职业院校广大学生及家庭的高度认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拓展。

三、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系统构建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突破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体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征。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下,要构建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表现形式多样、产教协同共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互动、和谐发展的综合体现,体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适应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我国职业教育是由在“实业救国”思想指引下興办的实业教育发展而来,北洋政府《学校系统改革案》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但职业教育没有在当时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社会生产中无法得到应然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并更多地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社会生产中不断凸显,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且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结构逐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生产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中观层面的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的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三个领域,建设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需要在三个领域全面协同发展,全面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特别要适应未来智能化生产需要,构建从中职、高职到专业硕士学位的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6],形成职业教育类型完整的、独立的形态体系。当前,职业教育要全面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适用和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建设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需要职业教育不断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技革命而进行变革,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供给的层次结构,形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职业院校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及时跟进现代产业发展和世界科技创新趋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把科技最新前沿知识和产业最新技术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力推动学生对数字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服务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

(二)建设表现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外在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与社会产业互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要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因此,职业教育既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也需要以生涯为导向,构建两种导向的职业教育动态协调机制,形成“共生共存”的调和关系[17]。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会使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地域上具有不平衡性,它总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制约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表现形式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受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及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组织发展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和产业组织发展变化时,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从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各个发展阶段形成的表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和谐并存,但哪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由其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而定。从产教关系发展的视角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实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互动、和谐发展。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审视,产教融合更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应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共存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格局。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职业院校层面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办学模式,建设表现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集聚发展状况等要素选择不同的办学模式。处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发展集聚明显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状况优先选择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处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集聚不明显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选择产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处于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科学研究资源比较丰富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优先考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不同行业属性的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行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办学模式,发挥各种办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具有传统制造业属性的职业院校可以优先选择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属性的职业院校可以优先考虑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农业产业、商贸流通行业属性的职业院校可以选择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办学模式。各种办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得到应用,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性。

(三)建设产教协同共赢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和谐发展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理想目标。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构成事物的各种矛盾不是处于斗争状态之中,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引导系统中的各种矛盾达到和谐的状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一种社会矛盾体,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总是要服务和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耦合匹配[18],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职业教育和社会产业这两者互相协调、相互适应、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内在的对接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只有职业院校和产业企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特征的体现,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自身协调发展的结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互动和谐的基本途径。

建设产教协同共赢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需要政府发挥统筹协调功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多主体办学,建设有利于产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产业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产业企业真实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同时实现产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分享与利益平衡,为产教协同奠定利益基础。

(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70多年的发展,支撑着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体现在:发展职业教育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统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坚持人民属性,是面向社会和面向人人发展的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职业教育具有自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参与社会分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这些特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产教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要聚焦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问题,建设世界水平的高质量职业教育[19],向世界贡献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不仅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中国大地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同时也需要拓展职业教育国际视野,建设符合世界产业发展及调整趋势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我国产业企业具有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发展的体系优势,根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中国职业教育的磅礴力量。新发展阶段的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应融入到世界产业发展格局中,树立参与国际职业教育竞争的办学思维,建立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林晓雯,刘志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演变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23):5-11.

[2]王磊,杨谦.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碰撞与融合[J].学习论坛,2016(6):58-62.

[3]周晶.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47-48.

[4]愈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9-151.

[5]張承斌.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4-6.

[6]胡建华.“产学结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0-37.

[7]苏俭,王益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4-76.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邢晖,郭静.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基础、框架和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90-95.

[10]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38,1690.

[11]孙帅帅,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变革的审视——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15-2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1-10-1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7~2020年各年度全国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5-01-08~2021-08-30)[2021-10-16].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moe_56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1-08-30)[2021-10-16].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2020/quanguo/index_2.html.

[15]杨满福.儒家价值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19(2):104-112.

[16]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7]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学,2017(2):59-65.

[18]王亚南,成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18-124.

[19]潘海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建设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1):116-119+127.

332650033825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