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萦
一次成功且深入的家长约谈,表面看起来约谈双方是教师和家长,但它的核心在于幼儿。幼儿不仅仅是约谈中的话题,更是约谈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约谈无论对于家园哪一方,其实都在考验着彼此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在搭建更为专业的沟通桥梁和构建更为默契的家园关系上,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观察幼儿,搭建家园共育桥梁
成功有效的家长约谈不是从双方会面开始的,而是从教师对幼儿的日常观察开始的。基于翔实观察材料的约谈,既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真的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从而产生信任感,也能通过观察内容的筛选以及观察之后的评价,向家长展示教师的专业性。
一般来说,笔者在与家长约谈的过程中,对幼儿在园情况的反馈,基本遵守“面—点—线”的顺序。
首先,要全面反馈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横向反馈幼儿在五大领域本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纵向反馈以晨锻、集体活动、餐点、午休等幼儿日常一日活动状态以及活动参与度等为主。教师可应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以具体、形象、鲜活为原则,以过程性记录为主,重点展示幼儿活动时的图片、在园的手工作品、成长档案等。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景,教师还应针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进行特别反馈。
其次,要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和自身情况,提取幼儿特别突出的领域或者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领域。这一步是获得家长信任的重要一步,教师的细节观察要到位,摘选的案例要细微鲜活。在与家长约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这一方面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是的老师,他就是喜欢运动。”“她就是特别喜欢一般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积木啊,车啊!”一位爸爸对其他家长说:“老师比我们还了解宝宝,我们就别焦虑了。”家长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教师的认可和信赖。
最后,要在细致繁复的日常事例中把握主线。由于家长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的不同,且双方处于较为轻松的聊天氛围中,因此针对教师提供的幼儿观察情况,家长反馈往往容易泛化。例如:有些家长会倾诉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还有些家长会讲比较多的幼儿童年逸事等,这时教师就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家长约谈的教育性,巧妙地引导家长将视角聚焦于“幼儿观察”。
二、观察家长,把脉家庭教育“最近发展区”
“为了与儿童的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你同样也可以运用与儿童相处时的感知和观察技巧去发现儿童家庭在价值观、传统和交流风格等方面的信息。与儿童家庭相处时,怀着好奇心,不要轻易地评判,渴望去了解他们,这样的心态将帮你建立信任关系,这有利于让儿童与家庭保持必要的延续和联系。”[1]家长约谈中,教师需要以开放、好奇、平等的心态去观察和聆听家长传达的信息。由于家园关系中的权利不对等,约谈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呈现“审视而非了解”的姿态,潜意识的信息会在无意中成为家园沟通的阻碍因素。
此外,教师还会遇到家长不知道谈什么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家长的特点给予引导。一般来说,我们会请家长介绍一下日常亲子陪伴内容,询问幼儿在家的主要照养人,了解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期许等信息。但由于家长教育、职业背景的不同,得到的回应信息也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已有信息中迅速捕捉关键信息,判断家长教育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1.观察举止,初步判断话题切入点。
从一见面开始,尤其是首次家长约谈,观察家长的言谈举止、语言风格、性格特质等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观察信息,教师需要及时切换自己的话语体系。如在接触过程中,我们接触过商业领域非常成功的家长,他们在和教师沟通时习惯掌控话语权,甚至会告诉教师:“有没有好的培训班推荐?我花钱,你办事儿。”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能够稳住自己的阵地,不要被其带偏,进而以退为进,先观察这类家长关心的核心培養目标,从他们最在意的孩子培养方向谈起,结合幼儿日常表现,提出要求。
2.倾听了解家长的“话外音”。
在与家长约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观察了解家长的“话外音”。很多家长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看似客气的话语背后隐藏着诸多内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判断,结合日常的观察信息,给予回应。
高知型家长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类家长,他们知道的教育理论多,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比较有自信。在沟通时,特别需要关照到他们的专业性。
在与景景的爸爸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危险的”一步。触发这一次家长约谈的契机是景景最近在班里频繁打人,他性格活泼、体能良好,但自理能力弱,会比较强势地要求成人的帮助。如:午睡前会坐着一动不动,等待老师给自己换衣服,如果老师建议他自己尝试,他不会有任何反应,一直在原地僵持着。
在约谈过程中,我们先请景景的爸爸妈妈聊一聊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己对孩子未来的培养目标。景景爸爸说:“我是常青藤,他妈妈是 985 重点,我们不希望景景童年有太多压力,快乐就好,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我儿子好奇心很强,胆子大,比较男子汉。”“快乐、健康”或许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基本、最良善的期许了,可是放在此阶段的景景身上却让老师哭笑不得,谈话仿佛要陷入僵局了。想了一会儿之后,我说:“景景爸爸,我特别认同你的观点,童年最重要的就是快乐,景景确实是个非常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我想,你所说的快乐童年,是指景景胆子大、好奇心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哪怕是小虫子也会很专注地去观察,对吗?而且景景敢于挑战,面对没有爬过的平衡木,刚开始还有点怕,第二次就完全不惧挑战了。”
“对对,老师,我们景景就是不像现在很多小男孩,被过度保护,动不动就哭。”
“是的,这一点景景为我们班很多孩子做了好榜样,不过除此之外,我还想扩充一下‘快乐童年’的定义,让我们重新界定一下。”
这时,景景爸爸已经能够比较投入地、认可地倾听我的观点了。“你看到的好奇、勇敢我都看到了。不过还有一些你没看到的,我也看到了,那就是榜样的力量。对于景景这样有能力、有胆量的孩子,他的快乐童年不应该是‘肤浅’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及时有效地陪伴,他的好奇心就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认知世界。他的勇敢,也应该是保护伙伴的勇敢,而不是欺负弱小的勇敢。”
景景爸爸看似不在乎,其实内心有无限的荣耀,教师此时了解了其“话外音”,顺其思路进行规劝,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察家长,是学习,是归因,也是沟通。通过观察,可以衡量家长的育儿理念与教师自身及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有哪些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有无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有差异,怎么弥合这种差异,以使得目标更加一致、沟通更加顺畅。最终,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中接收到的是统一而非背道而驰的教育理念。
三、以观察为始终,建立家园默契
1.观察的视角本身是一种价值观。
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是了解儿童成长、发现课程理念和满足评估结果要求的一个方法,也是避免被压力大的工作耗尽身心的途径。[2]曾经听到很多家长疲于应付日常的亲子陪伴,在繁忙的工作和庸常的家庭生活之外,再遭遇“状况百出”的亲子生活,这时如果没有跳出局外旁观的视角,想来家长真的要难以呼吸。在这时,观察就是一个治愈良药。仅仅是观察的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类似于摄影、绘画或者回忆,在跳出当下的嘈杂,以平等、客观的视角观察时,我们就已经给正在笑闹或者喋喋不休的孩子按了快门,并加了艺术化的滤镜。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中,家长往往呈现出更多的力不从心或者焦虑感:一方面,自尊心较强,对孩子期待较高;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因为家庭结构产生自卑心理。又如三代同堂的家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家庭结构,而在于家庭结构的错位,即:祖辈过度干涉父辈的教养原则,或者互相拆台,或者一方无法行使教养权。曾经听到很多父辈家长抱怨:“只要爷爷奶奶在,就没办法树规矩。”“爷爷奶奶只要听到他哭,就无原则地退让。”“我们也很无奈啊,老师,爷爷宠他,含在嘴里都怕化了。”对于这样的无奈,教师倾听家长的心声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给予家长坚定的心理基础,帮其纠正家庭中的结构错位。针对家庭结构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带来的幼儿状态的不安,引导家长跳出来,以理智、客观的观察者身份旁观,更容易拨开迷雾,找到对幼儿最初的期许。
2.与家长分享观察策略。
在约谈交流之后,许多家长非常认可“观察”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常常会感到困惑:“老师,我没忍住直接帮他做了,他太慢了。”“老师,我想要忍住,可是我忍不住啊。”“老师,女儿今天问了我快要两百个问题。”“老师,我今天揍了孩子,因为他最近总是咬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雖然不是教育行业从业者,但在“观察”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约谈中向家长普及基本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我们成立了家园共读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质量好书,进行分享、共读。比如:《养育的选择》《整体养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书都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书,入门的门槛较低,家长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也比较适应他们的需求。
观察需要工具和方法的支持。我们让家长记录幼儿的“童言童语”,整理成家庭档案;利用多媒体设备,当幼儿出现节点性事件时,进行客观记录,事后和孩子一起平静客观地回顾过程,把生活中很多“抓狂事件”变成“搞笑可爱的日常记录”。
3.指向“过程性记录”的陪伴与评价。
观察应该是与评价相随的,没有评价和反馈,家庭教育就不能达成理想效果。但在家园沟通中,我们发现,家长的评价多指向“结果性评价”,更有很多家长出现过度小学化现象,集中于观察和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结果,包括运动、自理等,尤其是学业表现方面。因此,及时且郑重地为家长厘清学前阶段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向每一位家长普及“学习品质”的概念,引导家长将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记得一位总是向我展示孩子背古诗的妈妈,在一次次的沟通中,从最初的“老师,今天又记住了一首”到“老师,今天他跟我讲他理解的《敕勒歌》,他想起了我们一起去大草原的时候,也看到了牛羊,这首诗能让他想起这些快乐的事”再到“我明白的,和孩子一起享受过程很重要”……
回想一路以来和家长交往的种种,在和他们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说:“是的,我看到了。”“我看到你说的这些。”“我在幼儿园看到他哭/笑/害羞/勇敢/嘚瑟/骄傲/怯懦。”“我看到他的困惑/自我怀疑/自卑/自大的壳。”“我看到,那个霸道的小孩,渴望友情却用打人的方式挑起话题。”“我看到作为爸爸/妈妈你的无助,但是你依然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也看到了你的不甘心。”
“被看到”是一种非常澄澈幸运的体验,在一个个中午和傍晚,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我们和家长彼此看到。虽然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龃龉、看到霸权、看到不理解,但是更多的,我们看到彼此对孩子的真心,看到彼此对孩子的懂得,看到陪伴一个生命长大的喜悦。
总的来说,这种家园之间的彼此“看到”,是以“观察”为纽带的。其中,观察的主体是教师和“经过教师‘培训’后的家长”,观察的对象是教师眼中的幼儿、教师眼中的家长以及家长眼中的幼儿,观察的时效有教师对幼儿一日生活的长时间观察、教师对家长交流状态的即时性观察、家长对幼儿的长时间追踪观察。通过丰富的观察策略、现代化辅助的观察手段,最后教师获取足够的信息并做出专业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家园沟通对幼儿做出有效客观的评价,从而搭建出一种更深入、更默契、更有效的家园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2]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观察的艺术:观察改变幼儿园教学[M].郭琼,万晓艳,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