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与儿童的同理心

2022-03-09 13:26王添强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同理戏剧儿童

王添强

编者按:2022年初,在戏剧教育征文大赛期间,本刊策划了一场线上的“东方娃娃·戏剧冬令营”活动。此次冬令营邀请了一批戏剧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他们分别从戏剧教育的理念、价值、在幼儿园的应用以及在社区与家庭中的实践等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想法和经验。尽管每场活动只有短短半小时,但是嘉宾们都为我们带来了十分精彩的演讲。讨论区的热情提问中不乏有价值的问题,专家一并做了详尽的解答。因此,本刊将此次活动的部分演讲整理成文刊出,以供读者学习、思考。

何为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或称同感心、共情等,就是个体应用经验、理解力与想象力,尝试置身于他人的处境或位置去思考,借此识别、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觉、情绪、思想及动机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身处对方立场思考的能力。儿童透过“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想法,才能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与处理问题,从而使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同理心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同理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求生本能,还在婴幼儿阶段,他们就能“察言观色”,在一步步试探中理解照护者的想法和习惯,并完成对社会的适应。有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人的这一本能会因为教育或生活环境影响而减退,当然,也有的得以保存或加强。

同理心可以发展成正面的性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年轻人能理解别人,就更能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最终形成愿意服务大众的一种积极品格。与此同时,人人有人帮,人人愿意帮人,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一直深信,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四个方面要非常重视,分别为:坚韧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材施教的方式及家长的教养态度。其中,同理心的保护及其正向发展对儿童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儿童,因为获得同伴的支持,还有共事者的协助与配合,成功的机会能够大大增加。加上因为拥有群体生活的乐趣,所以在健康与情绪上会获得更大的正能量,人生态度亦更为乐观,更愿意去做事情并获得成功,人生体验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

具有同理心的儿童,会更加信任身旁的成人及社会制度,每每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坚韧精神,也就是“以当下的艰苦去换取未来更幸福生活”的一种正面想法。有关延迟满足的实验结果显示:能够坚持15分钟在成人离开后仍然不吃糖的儿童,在之后的学业、健康及事业上,其成功机会都比吃掉糖的儿童高。儿童同理心的保存及发展让他们更信任成人的承诺,因此坚韧精神更易建立。

同理心除了对良好人际关系及坚韧精神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得以实现“因材施教”。理论上,因材施教的核心关键人物是家长,所以如果家长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很充沛的同理心,自然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感受。同理心对孩子获得因材施教又有什么帮助呢?成长过程中,同理心能够让孩子从别人身上发现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慢慢收窄对自己独特一面的了解,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与才华。有较强同理心的儿童,找到自己的独特性的机会比较高,于是就更有机会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而成人也更能根据孩子的特性给予其更多施展的机会,也就是为孩子提供更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

戏剧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建立同理心

在戏剧活动中,儿童会借由剧情投入不同性格、身份、位置、职业、年龄,这对儿童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扮演某个角色时,扮演者需要靠一定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声调等去呈现这个角色的特点。在通过这些要素去扮演某个角色时,兒童自然能够观察别人运用这些相同元素来表达的想法,因而理解他人的能力自然会有所增加。经常做表情、语言、肢体等训练的人,更能理解别人言行表情所代表的情绪态度。

不同遭遇对角色转变的影响程度,也会让儿童对别人的想法有不同高度的认识,认识越深入,同理心的训练当然越丰富。教育戏剧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让多个人扮演同一角色。每个人的角度、想法及经验不同,扮演出来的角色也各有不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参与学生能够明白,每一个角色的人生选择,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出路。而且这还能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不同人在相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而能够对别人的不同想法有更多容忍。

戏剧活动不是培养盲目去善待别人的年轻人,而是在扮演中增加自我保护的经验,让儿童有能力分析背后意图及危险,并且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一些有利于建立同理心的教育戏剧范式

定格画面

在“定格画面”时,儿童会按照老师的提示,将某个紧张关头或片段“凝固”不动。在考虑“凝固”哪一刻以及如何“凝固”的过程中,参与者对这一时刻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想法等,有了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使用“定格画面”时,还可以加上“一句台词”及“思路追踪”,让参与者及外围观察的儿童尝试运用观察及想象力去思考角色的想法及行动。旁观某个或多个角色的不同选择也有利于儿童同理心的发展,提高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

角色交换/时空转换

这两种范式都在尝试让参与者转换扮演不同角色,思考不同的时间、空间、事件情境下不同角色的想法,从而增加儿童对每个角色的不同层次的了解、理解,并学会综合角色特征对其想法进行合理推测。

儿童在扮演中投入某个角色的时候,必然相信这一角色是真实的,而且还会根据不同情况下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加以判断,也自然会对别人的了解更加全面。

戏剧游戏能让人放松,而放松是能够深度体验同理心的基础。在放松、快乐的虚拟情境中换位思考并体验真实情感,儿童的同理心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创造性戏剧

创造性戏剧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进行角色扮演、对原来的情节和结局有新的构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意改变,而是要符合原有故事的背景,以及故事中角色的思考逻辑,所以就需要同理别人的生活背景、了解当地当时的文化,站在那个时代人的角度去思考故事。

这些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对别人想法、感受与态度的合理揣测,不仅有利于儿童同理心的建立,还可以让儿童在面对朋友的需要或社会冲突时,能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提出有建设性的、易被接受的建议。有效帮助他人,自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人生体验会更佳。

精    彩   问   答

Q:戏剧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能不能举个例子?

A:玩游戏就可以。比如戏剧游戏“坐针毡”,它需要孩子和老师进入角色并说出角色当下的想法。其实,扮演活动本身就是帮助孩子思考那个角色的想法。跟我玩过“坐针毡”游戏的老师都知道,通过问答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想法、理解都不一样,同一个指令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注】“坐针毡”玩法:教师或幼儿扮演特定角色,接受其他人的询问。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置上,穿上某件衣服,或拿着某个物品,以此示意所扮演的角色。扮演者面对任何询问,必须站在特定角色的立场上思考,思维逻辑与表达方式须符合角色特征。

Q:故事中的暴力画面(暗喻社会的黑暗面)如何展现给孩子更合适?

A:我们在选择故事内容时一定要小心。首先,完全避开不一定就是对的,有时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一面也是需要的。不过,当看到真实的一面时,老师一定要留给孩子正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在真实环境中从正面角度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

其次,故事内容可以允许一些负面环境的存在,但这要求老师有引导幼儿思考的能力,如果老师还不具备这一能力,建议不要轻易使用。

最后强调一点:新老师最好用正面故事,有经验、有能力控场的老师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负面故事。孩子在戏剧当中可以自如地在真与假之间切换。让孩子完全只接触真实,并不能帮助他们发展,接触真实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想象和设想创造新的未来。

Q:戏剧游戏的最后一定要进行戏剧表演吗?

A:是否表演并不重要。表演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在于戏劇表演时选角的态度。我们要保证选角的时候,所有孩子都是公平的,都有平等的机会。另外,孩子在玩戏剧游戏时,要尽量不让他们有受到伤害的感觉,从而产生挫败感。我不反对戏剧表演,只是反对选主角来表演。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戏剧中都能获得快乐,都认为自己的戏剧表演是成功的。

戏剧表演中最该重视的是孩子们的参与度,是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非有没有表演剧本。如果戏剧游戏中,孩子们都有机会参与,主权得到充分尊重,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我们评价一个戏剧老师好不好,不是表现在他带孩子做的表情、动作有多好,而是他能让所有孩子都拥有同等学习的机会,而且在戏剧游戏过程中没有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或影响。孩子的心理安全是最主要的,这是教育的底线。

Q:孩子玩戏剧游戏无法出戏怎么办?

A:一般来说,孩子都是能够出戏的。如果存在不能出戏的情况,那很可能是因为平时的戏剧训练中强迫太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好的儿童表演是有美感的、有安全距离的,不会让孩子无法出戏。

让孩子走不出来的戏剧游戏,它所采用的方法应该不太对。戏剧游戏中的角色,一般不会只由一个人来扮演,往往是很多人同时或一次扮演同一个角色。这就是在告诉幼儿,你不专属于这个角色,只有轮到时你才需要入戏。另外,多人演同一个角色,幼儿看到别人演的和自己设想的不一样,也同样能够帮助他们出戏。

猜你喜欢
同理戏剧儿童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滑落还是攀爬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