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
【关键词】随文练笔;教材;写作;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7-0070-02
“随文练笔”是指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或写作方法,开展写作训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手段。随文练笔一般伴随着文本阅读进行,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感受贴得很近,能够引导学生将课上阅读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写作中,遵循了从模仿到发展,最后有所创造的写作规律。课堂的阅读和学习是为了吸收,写作是为了表达,随文练笔是阅读和写作的中介,是吸收和表达的桥梁。因此,随文练笔不论对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很重要。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教材文本具有典型性,文质兼美,其写法特点往往又极为鲜明,是学生练笔学习的好样板。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练笔的资源,活用教材,并基于学情设计训练,调动学生参与练笔的主动性,努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挖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仿写、改写,渗透技法训练
教师可以就近取材,设计学生随文练笔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写作训练的价值点,如文章的层次结构、语言特点、手法技巧等,之后再设计随文语段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模仿并创造,并适当辅以示例、点拨,会有较好的成效。例如,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教师可以设计练笔任务,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七段景物描写片段。比如让学生描写校园的早晨,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教材段落使用的“意象描述法”和“关键词融入法”来描写景物,从感官、视角、动静、虚实等角度进行仿写,细致揣摩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多角度描写景物和感受,努力提升写景的境界。
学习散文可以进行仿写、改写,学习其他体裁的文本时也可以设计练笔任务。例如,在学习《项脊轩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将第一段改写成现代散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写文言文,如仿照《寡人之于国也》的形式和逻辑,试写《鄙人之于学也》;还可以将古诗翻译成韵文,如将《蜀道难》翻译为现代韵文等。教师只要开动脑筋,多角度使用教材,挖掘文本价值,巧妙设计随文练笔任务,便会使学生获得写作的进步,发现写作的乐趣。
2.提炼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拓展,积累写作素材
学完教材文本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或摘录几句感受最深的话,或摘录一段或几段精彩语段。这样的随文练笔既是对教材文本学习的深化,又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例如,在学完《我与地坛》一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筛选文中细节,适当添加材料,勾勒作者形象。当然,在总结提炼时,教师要先给出示范: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材料细节,如何引用文中词句,如何整合材料,选取什么句式,怎么才能写得饱满等。每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提炼概括,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素材便会如滚雪球似的快速增长,写好片段乃至写好作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除了对单篇文本进行总结提炼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教材内容,对话题进行横向或纵向联系与概括。例如,学习《我与地坛》时,由史铁生面对“生死”的态度教师可以适机引导学生,从时间角度联系其他所学人物的生死观进行提炼概括。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激活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搜寻同类的“珍珠”,然后串起来,当然也可以回忆相反的例子进行对比感悟。
这种素材积累的方式对学习任务重的高中学生极为有效。一般来说,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印象会深一些,理解也较为深刻,只要形成这种动笔练习、积累素材的习惯,灵活运用现有材料,文章内容就会变得丰富一些,思维就会变得活跃,语言也会逐渐流畅灵动,对提升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3.紧抓教材删减处,指导学生对比阅读,提升写作品位
随文练笔和阅读密不可分,常常以读促写,有时也可以写促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抓住教材中文本删选、节选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深度阅读,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好办法。当然,学生必须真正理解文本,融会贯通,才能对两种文本在语言、意蕴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辨析、品评,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写对比阅读探究随笔,以此增加阅读的效度、广度和深度。
例如,《项脊轩志》一文,教材中删减了归有光19岁时写的最后一段文字,和原文对比可以发现,保留删减文字,能充分表达一个负载家族期望的少年发愤图强、振兴家业的愿望与自信,更能突出作者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19岁的归有光悲而不伤、平淡而不失昂扬的内心。教师可以对此组织学生展开对比阅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的过程中深化读的感受,实现以写促读。
要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活用教材,找准练笔的方式方法,适机训练;还需要教师精准了解学情,有效指导,及时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我們要千方百计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