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的劳动”让儿童自由全面发展

2022-03-07 02:19赵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引领;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7-0027-03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以下简称“南小”)“明德学堂:阳光儿童‘力行新劳动实践”项目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实践,在劳动实践设计、思考、实施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流汗的劳动教育须“有育有劳”

首先,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对话,人化自然的同时化人。“劳”的本意是希望和光芒。在《说文解字》中,“劳”是奋力地积极动作,即勤苦任事不停止。“劳”由“炏、冖、力”三部分组成。从造字结构上,我们不难察觉到其耐人寻味的深意:辛勤劳动,生活就会充满希望与光明。劳动是人与自然、他人、社会接触的,具有实践性、生产性、道德性、教育性和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

其次,流汗的劳动能实现“教育性劳动”的身体体验,能加深儿童对劳动的理解。南小的“力行”新劳动强调劳动要“流汗”,要让儿童的身体与自然对话。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劳动育人的“创造与磨砺”价值。毛泽东提倡和坚持“劳教结合”思想,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南小的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教结合原理和借鉴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城市学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因此,“流汗的劳动”是“力行”新劳动的实践,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类劳动与儿童自由天性之间的关系。

最后,“流汗的劳动”能够让儿童体悟真、善、美。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南小的新劳动实践,让儿童“接触自然、使用工具、收获劳作、创造作品”,从劳动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的三重向度出发,将劳动设计在教育场域中,浸润新劳动教育求真、至善、臻美的价值意蕴。南小实践表明,劳动教育是个体积累经验的方式,内化认知的真;劳动教育是陶铸公共理性的方式,内养伦理的善;劳动教育是个体自我确证的媒介,体悟成长的美。

总之,“流汗的劳动”体现了“劳中育”“育中劳”。在劳动过程中,儿童头脑中抽象的劳动产物,生动地表现为活泼的活动和真实的对话,儿童尽可能地运用自己一切的“本质力量”:思维、感情、意志、注意、才能、知识、经验等,这些精神力量融汇到禀赋、素质、体力中,形成汹涌澎湃的育人力量。

二、劳动教育能实现儿童“自由全面发展”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南小的“力行”新勞动实践特别强调“流汗—体悟—思考—思维—价值”的理解逻辑,强调劳动教育的“行动起点”是知行一体、行知共融。

一是南小的劳动教育强调“三有”理念,实现儿童的身体与思想的自由。在新劳动教育实践中,南小注重“四条主线”:精神线、身心线、传统线和主体线。其具体表现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学校通过“小主人、新农人、建设者”的实践,关注劳动过程中儿童的体验和感悟,让儿童在劳动中拥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思维、身心和情感自由放飞,实现身体与思想的统一与自由。

二是南小的劳动教育强调“新劳动评价”,建构儿童喜欢的实践评价体系。南小以“劳动护照”为主要形式,整体架构“表现性和过程性并重、激励性和运用性结合”的评价体系。“劳动护照”覆盖小学六年,是一份珍贵、独特的品格成长手册。“劳动护照”内有任务列表、场馆介绍、劳动足迹、成长收获、力行卡、“码”上秀等,指引新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记录活动参与历程和感受,是一份过程翔实的成长档案。因此,评价指向儿童品格成长,为每个儿童打造专属的劳动记忆。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为了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人会在劳动过程中“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这种运动除了带来体能上的提升,还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和道德力量。由此看来,南小的新劳动实践是指引儿童创造物质财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锤炼儿童提升品格、挖掘儿童潜能的全景实践。因此,让儿童在“真实性、教育性”的劳动场景中,已经满足了社会性劳动和科学性劳动的两个条件。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应该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和自由性,科学性就是让儿童习得的科学知识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加深儿童对知识和价值的理解。

三、明德学堂让儿童在“流汗中思考”

南小的“明德学堂”,是劳动学堂、实践学堂和道德学堂。“明”是贯通与澄澈,贯通实践与理性,澄澈思想与美德;“明德学堂”,是提升儿童品格的劳动时空、实践载体、育人平台。

一是智履学园,指向家校共育和共情。智履学园以“劳动与技术”课程为载体,引导儿童“有思考地劳动”。学校采用纵横交错的模式推进:“纵”即儿童遵循“做学创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横”即“家校社联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开发劳动“小岗位”,培养“小主人”意识,引导儿童探索和发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智履学园留下智慧的足迹,烙上劳动创造的履痕。

二是躬耕田园,指向回归自然的体验。南小坚持让城市里的儿童拥有一间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让儿童的脚丫子里带有泥土的芬芳。这里的田园不止于耕种,他们用各种方式践行劳作和表达,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良好习惯,儿童从学习物候知识、体验四季农事到探究奇妙自然、感受生命成长。学校设置了“长程课程”“短程课程”,前者着重贯穿六年,甚至九年的主题实践,后者着力解决“项目化、专题性”劳动实践。“长程课程”中的“种植盟友圈”,打破班级和年段限制,以兴趣为出发点组建“盟友圈”;学校每年开展的“田园嘉年华”活动,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丰收”作为口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展示的舞台;“短程课程”的“间苗移栽”“远程数字化种植”等,主要面向高年级儿童,引导儿童探索和尝试间苗和移栽,学习科学合理密植,设计套种、轮种方案,进行数字化生态监控等。

三是行知乐园,指向广阔的社会实践。行知乐园为儿童开创实践体验时空,在丰富的实践旅程中完成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对话,达到身心灵一体发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行知乐园采用虚实结合的模式推进课程实施,“虚”即与心灵对话,引导儿童在实践体验中自我省察、反思,引导儿童追问“自己是否有进步?是否有感动?”“实”是用脚掌说话,让儿童用脚掌亲身体验,亲身参与。儿童在虚实结合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劳动创造的财富,尊重劳动者。

总之,“流汗的劳动”让儿童在身体与物质交流中体会自然之美,在付出与产出中体会创造之美,在思考与体悟中体会理性之美。儿童在劳动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价值观念,激发智慧才干,增强身体素质,涵育审美情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育劳一体”

南小的“力行”新劳动实践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劳动教育要强化躬身性,“流汗”“出力”“出活”“出思想”;二是劳动教育须坚持教育性,“理解文化”“学科转化”“知识贯通”;三是劳动教育须坚守道德性,“合作”“尚善”“求真”。

劳动教育要注重“育劳一体”,“育”是结合起点、设计起点,“劳”是实践支点、思考起点。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人全面发展做出的方法论预判。

劳动教育让儿童亲近自然,回归人、理解人、尊重人;劳动作为一种教化方式,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旨归,通过有价值的劳动,让儿童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劳动教育,在风中、在雨中、在一切仪式中。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