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成
摘 要:学校体育要真正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顺承天性,既激发兴趣,磨炼意志品质,又要着眼未来,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运动习惯、运动技能、运动素养的基础。学校体育内容百花齐放,并通过学校的理念文化、时间保障、场地建设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学校体育更需要统筹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顺承天性;面向未来;直面关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2-0054-03
回顾过去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我虽不是体育科班出身的教师,但却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普师毕业后便做起了体育教師,直至后来20余年的学校管理都与体育密不可分。无论是小时候自由自在、秉承天性的成长体验,还是后来做了教师与孩子们天天一起玩耍、运动的经历,都让我切身感受到体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它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中规定的内容。创设一切条件,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发挥体育最本真的属性和乐趣,这样的体育课才是孩子最喜欢的。在当今社会,如何将体育的本真要义保留下来,并与现实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满足家长孩子的需求,直面社会的种种关切,成为每一个教育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始发自孩子的天性,也应顺承孩子的天性
1981年,我普师毕业,做了一名体育教师。毫无体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我,面对这些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孩子,一种发自心底的认知告诉自己,体育课就应该让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获得乐趣的同时,激发兴趣,甚至满身出汗,也算是体育课没有白上。
还记得那时的校园就是两排平房,中间有一片空地,我带着学生在这片空地上踢足球,两侧的单杠和洋槐树便充当了球门。后来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都在旁边站着。当时天气比较冷,只有让孩子们动起来、热起来,体育课才有效果啊!于是就去多拿了几个球过来,孩子们立刻蜂拥而上。踢得高兴了,也不分你我,只要能踢进球门,就是一阵欢呼。那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玩儿得满头大汗,个个都兴奋得不得了,根本不在乎谁输谁赢。
当时我们学校还有一个传统项目,就是长跑。校园里没有足够的场地跑步,我就带着孩子们绕着校园外的苗圃跑。我嘱咐了安全事项,他们便你追我赶地跑起来。边跑边欣赏着沿途的草木土丘,相互之间还鼓劲儿,根本不觉得跑步是枯燥和难耐的,反而是兴奋地跑完一圈又一圈。除了跑步,我还带着孩子们爬杆儿、跳绳。那个时候的跳绳是塑料的,到了冬天的时候都冻得硬邦邦的,拿出来一跳,就折了。用打火机把两头烧一下接起来,就继续跳。孩子们可珍惜这跳绳了,跳起来也是非常的卖力,有的孩子跳到手指头都磨起了水泡还接着跳。能感受到,孩子们是天生喜欢这些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就是这样“不专业”的体育课,我和孩子们一起“玩儿”了五年。当然,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会带着孩子们先热身,激活身体,下课之前,带着孩子们拉伸放松。孩子们的体育成绩也很不错,有次在学区运动会上还拿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想起来,也许恰恰是因为不懂专业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正规的”体育课套路,而完全是从小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不受模式的固化,让他们充分地活动和玩耍,玩儿到满头大汗、乐此不疲,反倒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向往。其实,在玩儿的过程中,我也和孩子们一起摸索着规律和方法,总结如何才能跳得更多、爬得更高、跑得更快。可以说,相比起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顺应孩子天性、在玩儿当中获得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方法,为孩子们热爱体育运动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
后来,我经历了多次职业变换和岗位调整,直到2003年来到民族小学任校长至今。这期间,因为角色的不同,所以看待学校体育的视角也更加多元丰富,但对学校体育本质的理解始终未变。在民族小学,一直提倡要遵循四个规律办学,其中一个便是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孩子天生富有游戏精神,爱玩儿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作为体育教师,就是要设计方法、创造平台、给予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珍视这种精神,呵护这种天性,让体育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体育课是唯一一门能够让身体与心智完全动起来的学科。在体育课上,老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玩儿,教他们如何在跑、跳、投、踢等单调的身体动作中创造出充满乐趣的体育游戏。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本质其实也是向着这个方向推进的,“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和权利”,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享受乐趣放在了第一位,便是突显了人本化、个性化,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顺应孩子天性、回归本真的期待。
二、学校体育,着眼于兴趣放眼于未来,要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
民族小学的体育工作成绩还不错,老师们付出很多心血,抓运动会、抓学生训练、抓每一节体育课严格按照课标落实。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课余时间在操场上追逐玩耍的时候,没有人去跳远、投掷,更没有人去练前滚翻、肩肘倒立,联想到我们成年人现在的体育锻炼,也很少把曾经体育课上学的内容作为锻炼项目。诚然,学校体育课上学的技能是孩子体质发展的基础,唤醒身体运动的支点,同时为开展其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但同时这些内容在孩子们的实际运动场景中很难再现,也没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其未来的体育锻炼更有脱节之处。身体活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学校的体育课应该在保护这种天赋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因为机械、略显枯燥、单调的体育教学内容而禁锢了孩子们对体育的向往与追求。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体育对孩子们的作用不只是体质发展,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手段,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增进人际交往,养成运动习惯,学习掌握一两种运动技能和常识,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品质,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学校体育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贴近生活实际和未来成长需求,教给他们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常识,为他们的一生打好体育习惯的基础、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基础。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跑步作为民小师生每天必做的三项必修课之一,让跑步成为所有运动的基础并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体育课上不但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教学,更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孩子们通过学习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与常识,将其综合运用到专项运动项目中,既夯实了基础,又有机会体验并寻找到喜爱的运动项目,从而一直坚持锻炼下去,渐渐成为伴随一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活动。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学习到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自行锻炼的时候科学地做准备活动、拉伸放松,防止运动损伤。丰富多彩的体育课为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可能,课后还可以选择相应的体育社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技能提升。
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场地乐此不疲地運动着,他们自发组织,相互切磋与协助。在多样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挖掘着自己的潜力,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体育真正成为孩子们离不开的好伙伴,体育课的边界也被扩展了,融入到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
三、学校体育,以孩子为中心,直面关切破解难题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高度关注,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如今,“双减”政策落地半年,更是将学校体育的变革与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家庭和社会都对学校体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新发展时期、新政策落地阶段、新形势扑面而来的时候,面对社会焦点和家长关切,我们更加应该冷静地去思考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使命是什么,如何既有坚守又有突破?
我常常回忆起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情形。生活居住环境开阔,出门就是大片的空地,可以和小伙伴们肆意地追跑打闹,爬树攀墙打水漂儿……上下学也是自己步行着往返。记得那时,从家到学校需要穿过圆明园,一趟3公里,每天往返一共四趟,12公里。一路上连跑带走,一年下来,身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现在的我依旧可以和年轻老师们一起打球、踢球,技术、体能完全跟得上。我想这一定是得益于小时候的那段经历,以及养成的终身锻炼的习惯。反观现在的孩子们,上下学都是车接车送,回家都是电梯上下楼,出远门更是高铁飞机。或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或是因为课外班学习的原因,孩子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安排、被局限了,很多生活中的体育锻炼机会都缺失了。眼下,“双减”政策落地,新的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实施,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体育增加关注的同时,又进入另外一种怪圈之中:只要一提体育,就是学校,一提学校,就是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一提体质健康,就是监测达标或体育加试,一提体测,就要找培训班。无论社会还是家长,对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没有形成普遍的正确认知,积极健康且符合生态规律的体育环境还有待改善。
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家、社会、家长都有期待,学校该如何去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活动,在与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家长、学生等代表座谈时,他说,大家都知道我喜欢足球,其实,我还喜欢篮球、网球,而且很喜欢武术。总书记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当少先队员米增昊向总书记说起他喜爱网球但从来没拿过冠军的遗憾时,总书记说,有求胜的这种心态很好,但是不可能常胜,也不可能全胜。一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集中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去集中发展。
这么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并以此为体育工作的引领,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环境保障,为学生体育的发展创造有效平台与条件。学校提倡“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为孩子们创造多样有趣的体育活动平台,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项目,执着努力。“六个一”育人工程中的“一副好身体”告诉孩子们健康身体的重要性,还要学会保持健康的方法;每日“三项必修课”之一的跑步更是带动孩子们不但跑起来,还学会为自己设置小目标,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不断提升,老师们也跟着孩子们一起跑,师生欢乐跑的场景每天都在操场呈现;在场地保障方面,重新修建的体育馆将礼堂与风雨操场合二为一,取消所有的固定座椅,实现双功能高效利用有限场地;以体育馆为中心,南边设置了网球场,东边是室外田径操场和篮球场,西边是坐落在竹林之中的乒乓球活动场地。体育活动场地相对集中,孩子们在课间和体育活动时间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多项运动。
体育老师们对体育课和各项体育活动的设计也绞尽脑汁,力图真正符合孩子的特点与需要,并将体育的价值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创造更好的氛围。比如北校区操场场地面积小,但仍要满足两个年级20个班的孩子开展跑步运动。于是老师们便创造出了纵向两头各插一个标杆,孩子们一列纵队首尾相接绕着标杆跑。20多个班级在操场上同时跑步,犹如二十多条小龙,秩序井然的游动着,场面可谓壮观。再如学校每年的足球联赛,不仅仅是体育组老师们的事儿,而是举全校之力、联动家长共同开展的综合赛事。开赛之前,各个班级自行组队训练,还组成啦啦队表演助威,设计队名队旗,设计海报宣传。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把各个学科中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赛事准备中,还收获了班级凝聚力、团队荣誉感、自我责任与担当。家长们也踊跃参与,各司其职,教练、摄影、后勤保障、场上指挥、助威加油……一个小小的足球赛,维系着众多的教育元素和场景,孩子们从中得到的成长不言而喻。
四、结语
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未来无限的可能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体育帮助学生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长相和健康的体质体魄;体育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秩序,尊重规则和他人,由内而外发挥作用。学校体育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无限贴近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生活、孩子的需求,让体育真正适合孩子,真正发挥其巨大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统筹实现平衡发展,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所有力量的参与和创造,调动和优化社会资源,有效联动,综合治理,实现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生态,对于学校体育,亦是如此。
保持初心,用心付出,唤醒真心,学校体育,就是一件让孩子们倍感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