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2022冬奥会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

2022-03-07 00:02《体育教学》编辑部
体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冰雪青少年北京

[编者按:]2022年2月,北京2022冬奥会激战正酣。来自世界各国的奥运健儿披荆斩棘、拼搏进取,他们现光芒、耀星光,不断创造历史,创造奇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精彩画面。奥运健儿不只是为了金牌,他们身上折射出自信顽强和不放弃的信仰,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本期,《体育教学》杂志开设“北京2022冬奥会专家、媒体谈冬奥”栏目,邀请学校体育专家学者和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首席记者从多角度、多方面畅谈北京冬奥会及奥运健儿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北京冬奥会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和“体教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 毛振明

《体育教学》编辑部邀请笔者写北京冬奥会的感想,因为自己确实被北京冬奥会所感动,思绪万千,特此将自己的想法与学校体育的同仁们进行分享。北京2022冬奥会赛程过半,中国军团已渐入佳境,至截稿时已获得5枚金牌、10枚奖牌,接下来还有不少冲金项目的比赛,我相信本届在主场的中国冬奥会成绩应是历史性的突破。

可以想象,冬奥会闭幕后有关优秀运动员培养、举国体制、体教融合等依然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体教融合”依然会成为这些话题中的焦点。鉴于冬奥项目的技术难度和比赛场地的特殊性,冬奥运动员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其青少年训练的模式也会更加多样。可能除了作为主体的“体教融合”(青少年冰雪训练融合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和谐发展模式)以外,还会有“体企结合”(青少年冰雪训练与企业体育事业发展相结合模式)、“体场结合”(青少年冰雪训练与场地设施运营方相结合模式)、“体家结合”(青少年冰雪训练与家庭培养相结合模式)、“体留结合”(中国青少年冰雪训练与国外留学相结合模式)等,相信在国家对北京冬奥会进行总结时,必定会依据北京冬奥会的胜利强化中国竞技体育的道路自信,充分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但也相信国家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反思高水平青少年运动训练与竞赛脱离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弊病,从而更加坚定地通过“体教融合”建立中国竞技体育的“新举国体制”。

北京冬奥会还在进行之中,它给予我们的感性触动和理性思考还会越来越多。北京冬奥会必定留给我们许多的自信、许多的自豪、许多的激动、许多的启发、许多的新鲜感和许多的思绪,让我们预祝北京冬奥会获得圆满成功,预祝中国军团的体育健儿们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谷爱凌现象”启示:体育运动是青少年的成长方式

《体育与科学》主编、编审 程志理

北京2022冬奥会如火如荼,其中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受到了广泛关注,她的勤奋励志与其母亲的无私奉献得到全民“点赞”。“谷爱凌现象”引发出的青少年体育话题值得一谈。2018年笔者在论证如何有效解读体教融合时,提出“体育三性”的学理逻辑。在21世纪的今天,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体教融合,即体育是人的成长的重要方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必要把体育纳入到大“教育体系”中。为此,笔者提出了体育的命赋性、教育性和成长性。

体育的命赋性指体育全过程均需符合和适应生命规律。生命资源的系统开发、汇聚、积累,是身心一元指导思想“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的体现。体育的教育性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说的中心思想,即“体育第一性”。毛泽东论述已经触及人类身体与知识的关系,他认为“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体全则知识全,毛泽东以质朴的方式涉及“具身认知”的问题。体育的成长性是指运动技艺的成长依赖于生命史。身体变化万千,可塑性极高,人体能力的发展奠基在体内“有序状态”调节发展的基础之上。体育的成长性决定了运动技艺没有人际间转移的直接性,为此,体育教育作为知识学习本身就是身体活动,在运动情境中完善身心。

体育学成为“人学”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价值关系来说体育是人的成长方式。为此体育运动也成为社会构建方式,运动场是一个文化场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体育生活化”的最佳注脚。顾拜旦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体育家。顾拜旦的奥林匹克世界,就是青少年成长的世界。《体育颂》是教育赞歌,所以体育运动是“不死”的文化场。体育运动成为国之重器,代表着文化正统。

我们从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现象”可以梳理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思路。这位18岁的少女讲着流利的英文和中文,有着美国思维和中国情怀,她自信乐观,不断挑战自我。最让我们欣慰的是谷爱凌的成功证明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不是冲突而是协调发展的,身心合一,体育运动是以体力结成果而以智力为灵魂的事业。现代科學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体格发展同动作技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动作技巧的中枢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上是融为一体的。

轰动世界的《学习的革命》一书,被认为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讲“使学习效率提高5倍的20个步骤”时,是以“从体育运动给人的启示”开始的,它认为与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相比,体育运动也许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从体育运动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8个有益的启示:1.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都有梦想;2.所有人都有特定的目标,他们把那些目标分成几个可以达到的目标;3.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都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了起来;4.他们都有远见,学会了将他们的目标视觉化;5.他们都充满激情;6.每个人都有一个教练、私人教师或指导;7.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对错误都有积极的态度;8.他们都通过实干而有所成就。体育不光是身体的运动,更是智慧的运动。在认识、实践、谋略和反谋略等过程中,都大量地贯穿着智慧的运动。体育活动与“身心”紧密相关,是由“身”至“心”的过程,人体的智能层次同人体的生长发育控制核心两者重合在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感觉和运动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活动中的机智具体地表征着身心关系的内在统一性。这便是体育三性落实“体教融合”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思想内核。

冰雪运动的教育价值

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主任、教授 付  全

很多人也许从未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叫作“春节”,而且是在隆冬时节。当冬奥会遇到春节,当开幕式遇到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我们瞬间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光芒。当我们在春节假期享受冬奥会的精彩比赛时,不再仅仅满足于我们承办了多么精彩的冬奥赛事,不再执着于中国队获得了几块金牌。我们更多地思考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其背后的价值。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开幕式上说:“中国已是一个冬季运动之国。在中国,有超过3亿人在约2000座滑雪场和溜冰场上参与冬季体育运动。”这是中国人申办冬奥会时的庄严承诺,也是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开幕式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巴赫时曾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冬奥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十几天的比赛,由此带动的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冰雪运动的教育价值。其一,冰雪运动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力与美的展现、速度与激情的融合、技巧与难度的比拼,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其二,冬奥会冰雪运动项目是对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完美诠释。谷爱凌超高难度的最后一跳及其对失误运动员的安慰,高亭宇打破500米速度滑冰的奥运会纪录,徐梦桃16年的坚守圆梦成功以及美国运动员考德威尔的拥抱祝贺……这些都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的最好体现。18岁的苏翊鸣夺冠后悟出的道理是“努力永远不会骗人”。还包括更多在赛场上没有获得奖牌,但仍然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运动员,他们的顽强拼搏、阳光、自信、乐观等精神都是青少年最好的榜样。其三,冰雪运动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参与门槛低,适应年龄跨度大,投身其中不仅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是对个体身心的良好教育过程。参与冰雪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参与者更多地体验身体的动作控制和协调过程,掌握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克服紧张和恐惧后的快乐和自信,以及获得技术进步带来的自我成就感。

总之,借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把冰雪运动作为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载体,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发挥其教育功能,将有助于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实现。

让“冰天雪地”成为青少年的“金山银山”

中国教育报记者、副编审、体育美育版主编 李小伟

2月15日,当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遇上北京冬奥会,带给中国人民的不只是节日的快乐,中国代表团北京冬奥会上以6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共12枚奖牌的优异成绩总数全面超过了历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数。

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鼓舞了中国健儿的斗志,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冰雪热情,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注入强劲动力。

继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后,再次举办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成为首个既举办过夏奥又举办过冬奥的“双奥之城”。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对中国冰雪运动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的实力,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冰雪运动中的地位。此届奥运会还为世界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竞技体育夏冬项目共进

与夏季运动相比,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出“夏强冬弱”的局面,冬季项目中则有着“冰强雪弱”的表现。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近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在我国尚未开展,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竞赛组织等人才队伍短板明显。为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从2017年开始,我国开始跨项跨季跨界选材,从田径、武术、体操等夏季项目队伍中选拔运动员,聘请了高水平国外教练员,经过“扩面、固点、精兵”阶段,实现了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在北京冬奥会达成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

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近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尚未在我国开展,到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项目参赛”,我们比许多发达国家少走了数十年。

北京冬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使得我们看到了我国竞技体育“夏强冬弱”、冬季项目“冰强雪弱”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相信步入后北京冬奥会时代,这种竞技体育的状况将会彻底改变。

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林匹克盛会理应受到全球的瞩目和追捧。

事实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作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东道主,本身就是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贡献。因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世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让更多青年人参与到奥运会中,让青年人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现代运动精神迈进。

在申办冬奥会之时,中国便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通过冬奥会的举办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和全民健身开展。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推进,中国人的冰雪运动热情不断增长,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日前国家体育总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

青少年应是冰雪运动的中坚力量

应当看到,在3.46亿冰雪运动参与者中,18岁以上的参与者达3亿人。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绝大多数为中小学生,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参与冰雪运动的中小学生比重有待提升。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时就选择竞技运动为载体,推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理念。他一直秉持“奥运即教育”,把教育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诉求。

我国有30余万所中小学校,约2.8亿青少年。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2016年以来,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以30万余所大中小学为重点,紧紧抓住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契机,突出体系建设、教材推广、活动组织3个重点,深入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印发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社会文明行动计划》《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青少年行动计划》,为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组建了全国校园冰雪运动专家委员会和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委员会,为深入开展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构建了组织体系;以青少年竞技体育活动为重点,深入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连续举办3届“筑梦冰雪·相约冬奥”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暨冰雪嘉年华活动。

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教育的契机。我国还在寒假中的大中小学生,可以在社区、家长的组织下,紧紧围绕奥运会“重在参与”的主题,借助“大雪纷飞”天气的时机,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赏冰戏雪”活动中去,通过打雪仗、堆雪人等活动,尽情拥抱大自然,在享受冰雪运动乐趣、体验冰雪运动魅力的同时,与冬奥会共情,和运动健儿同乐。

期待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把北京冬奥会当作一次重要的“历史时刻”和教育机会来对待,在组织学生欣赏比赛的同时,和青少年一起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这份答卷。

冬季奥运会催生大批冰雪“学生军”

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记者 慈  鑫

在北京2022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上,17岁的中国小将苏翊鸣摘得银牌登上领奖台,这时不知有多少中国孩子也在心底埋下驰骋奥运赛场的希望种子。今天的中国,冰雪成为最受青少年群体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他们拥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去参与冰雪运动,追求冰雪竞技梦想。

中国青少年对冰雪的热爱持续升温。2022年1月,北京市延庆区石京龙滑雪场连续迎来北京大学首届“北大杯”滑雪赛和第8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华北赛区),山上山下都是身着靓丽滑雪服、带着雪板的年轻人。北大滑雪协会在4年时间里从一个中等规模的学生社团,发展为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从40人增加到了130人,像滑雪协会这样一年增加几十人,4年时间人数增两倍多的协会十分少有。人数翻倍或是翻几倍,已是过去几年学生参与冰雪活动的常态。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这样的赛事,几年前还只有几十个学生参加,今年的比赛,东北、华北两站比赛加起来已有500多名学生参加。在中小学生年龄层次上,在过去4年时间里,北京市注册的青少年冰雪项目运动员达到了7565人,4年增加了近100倍。

青少年冰雪人群的迅速壮大,使得中国的年青一代又被称为“冰雪一代”。在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调动各方面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校园冰雪运动普及水平。

这些年滑雪的整体费用完全可以称之为平民价格。不少雪场也有意识地在吸引青少年和学生参与滑雪运动,推出学生优惠甚至免门票滑雪的政策。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冰雪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冰雪一代”诞生,奥运冠军不是梦。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持开放态度,也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在冰场、雪场追逐梦想。

曾经作为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过201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的刘浩原,他的父母自他在中学接触滑雪之后,就一直支持他学习滑雪,并把滑雪作为终身爱好。为了提高他的滑雪技能,父母还为他专门聘请过高水平的教练。刘父认为,运动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在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意志等方面带来的帮助。

自全国大学生的各类冰雪赛事陆续举办以来,随着参加冰雪运动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和竞技水平的提升,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组建队伍参加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时,已经把更多的机会给予普通的大学生运动员。放眼未来,中国的普通学生群体中有望诞生冬奥选手,甚至出现冬奥会冠军。

冬奥会速滑“荷兰橙”给我国带来的青训启示

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部副主任 林  剑

北京冬奥会激战正酣,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的速度滑冰比賽则延续了一贯的主色调——“荷兰橙”。前四场比赛战罢,“橙衣军团”荷兰狂揽3金1银,成为最大的赢家。从1928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荷兰仅在速滑一项收获的奖牌数就达到121块(42金、40银、39铜)。一个人口不足2000万的欧洲小国,是如何在有“冰上田径”之称的速滑项目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

在前中国速滑队成员、有过多年荷兰外训经验的孙龙将看来,荷兰速滑的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无与伦比的青训基础。在荷兰,青少年体育爱好者一般只会选择三个体育项目:足球、自行车或滑冰,而且自行车和滑冰之间因为发力方式、技术特点类似,彼此还可以交叉,兼项自行车和滑冰的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大有人在。

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氛围加之“冰俱乐部”的高效组织和引导,仅荷兰滑冰协会注册的青少年滑冰运动员数量就常年维持在7000人左右,未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更多,而在我国,注册的专业速滑运动员不过几百人。

任何体育项目的开展,青训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场地的支持,自然环境下的室外冰场固然是荷兰青少年频繁上冰的先决条件,但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升,还是需要更多专业、高水平的场地。荷兰标准400米速度滑冰馆17座,数量居世界第一,不少欧洲有潜质的速滑苗子都选择常年在荷兰训练。

群众基础、俱乐部参与、文化认同、场地条件基本就是荷兰速滑项目青少年人才储备丰厚的原因。对于我国速滑项目、冰雪项目,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利好的是,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举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我国冰雪运动的氛围、基础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和发展。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成后,我国也已经拥有17座400米速度滑冰馆,数量和荷兰一样并列世界第一。

但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尤其是青训平台的搭建,除了体制机制的顺畅、外部条件的完善,更需要的还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耐心。要知道,相比于国外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的冰雪运动,我国冰雪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质量依然落后,实现“冰雪大国”到“冰雪强国”的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冰雪青少年北京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