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设计”专题讨论六人谈(一): 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2022-03-07 00:02邵伟德刘昕邹旭铝何鲁伟高嵘董翠香
体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邵伟德 刘昕 邹旭铝 何鲁伟 高嵘 董翠香

[编者按:]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也对基层体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之中,这既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体育教学》杂志2022年专题讨论栏目重点推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设计”专题,邀请高校专家与基层教研员进行线上讨论。本期专题讨论内容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由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主持,本文内容为线上讨论总结整理而成。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2-0010-04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应有统一的表述方式?采用何种表述方式为宜?

邵伟德: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战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实践检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的新理念,至今已四年有余,202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也将出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依然是贯彻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工作,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这是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之前,体育教师在教案中有关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大概有以下几种:(1)布鲁姆三维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体育课程四大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这些表述各有其理,但也导致了目标表述较为混乱的现象。本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基层体育课在教案中是否应有统一的目标表述方式?以哪种目标表述方式为基准?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

高嵘:首先,体育教学目标在框架上应该统一,但在具体表述上,如可测量性、行为化、可行性等方面较难统一,尤其是实际操作层面更是难以统一。

其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应与课标的三维素养对接与衔接,但在具体衔接方面,还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特点,体育是一个集实践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合科教学,我不赞同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如把“运动能力目标”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进行表述,这样会显得层次不够清晰分明,表述的内容也较多;又如将“健康行为”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进行表述,可能比较牵强,因为“健康行为”是要培养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通过健康教育具体落实,而与体育课的直接关联较小。我也不赞同把体育课程四个领域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写“运动参与目标”或“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等,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很不现实的。因为“运动参与”本身是一个行为,怎么能作为一个结果,这肯定是有一定问题的。所以,一方面必须要和课标相衔接,但怎么衔接、怎么表述更合理,还需要大家进一步讨论。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以往体育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它反映了一定的内在规律性。

刘昕:首先,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可能不大适用于当前课程改革需求了。目前,国家提倡“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以及价值塑造等,这在布鲁姆三维目标中难以精准地对应与呈现。即使在西方教学目标理论研究中,布鲁姆三维目标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质疑,甚至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能都比布鲁姆的三维目标更加细化,更关注策略性知识的维度。

其次,以体育课程四大目标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显然也将成为一段历史,原有的目标体系可能直接就会被淘汰,接下来一定是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替代。因此,应聚焦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两种范式进行讨论,特别是如何探索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可能是今后的方向。

再其次,教学目标在框架上需要有统一的规范,这能给体育教师更明确的指导。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会因为学校师资水平、课程研发思路、多学科主题性活动设计理念等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体育教师从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角度进行教学思维上的转型,也应给学校保留一些空间与弹性,这在全国推行起来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如果将其三大素养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必然会存在机械化使用的问题。但怎么能够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框架,既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又能指向于体育教学实践,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要深入讨论的。

董翠香:在我们之前出版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专著中,体育教学目标是按照布鲁姆三维目标设置的,这不仅遵从体育教师的以往惯性,也更容易接受和操作。但我们在撰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施建议部分的时候,我们征询了课标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的意见,他认为,从体育课程目标到体育教学目标,核心素养都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的都是知识、技能结构化的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向,如果将认知、技能、体能分开表述,那么在方向上、引领上还是将其割裂开的。在表述“运动能力”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本堂课的具体情况,体现掌握哪些知识、运用哪些技能、发展哪些体能等,因此,我个人的意见是保持和课程标准一致。

邹旭铝:目前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以布鲁姆三维目标的框架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在64篇教案中有7篇是按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去设计的。但仔细分析发现,这7篇教案的目标有一种“硬套”的感觉,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硬套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有明显的虚化与泛化现象。其实,基层的体育教师也想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但缺失的是方法。最好的方式是兩者的融合,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这对于基层教师而言,操作性可能更强一些。

何鲁伟:基层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方便性、简洁性。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在一节体育课中都能实现吗?都需要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呈现吗?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大指标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大维度,与课堂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整体而言,我个人倾向于体现在大单元或模块教学中,这样比较清晰,也方便基层教师的实际操作。布鲁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育课程四个领域目标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均有一定的交叉点,要把它们融合起来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应倾向于使用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原因在于:第一,教师熟悉;第二,指向性比较明确。但在具体表述过程中,也应将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现在其中。

邵伟德:各位专家的意见各有不同,其主要分歧在于应用的框架不同:布鲁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体育核心素养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当前基层体育教师的现实困惑。无论是布鲁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都应考虑学科的普适性。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应符合教育学原理,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布鲁姆的三维目标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符合教育学原理,但无法体现体育学科特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虽体现了体育学科特质,但也不能“照搬照抄”。如何解决以上难点,请各位专家继续深化讨论这个问题。

高嵘:教学目标必须要与课标对接,课标是国家最高的教学管理指导性文件。但我们既不能画地为牢,也不能刻舟求剑,需要结合课程教学操作的层次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不同,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不是面向一节课的,而是侧重于一个单元,毕竟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对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能与技能的地位显得相当重要。另外,运动能力中技战术运用实际上就是指向智能,这就涉及运动认知的问题。我经常和学生举这样的例子,打球是用手“打”,还是用脚“打”,还是用脑袋“打”?运动水平越高肯定是用脑袋“打”。像打乒乓球,经常比喻为手打“3”,脚打“7”,再往上就用“脑袋”打,因为要判断、移动击球,所以运动认知是少不了的。学生的“学”是以认知为主线的,认知是要发展能力的,像开放式的运动技战术、策略思维的培养,必不可少。因此,基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在表述上分清层次,比如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这样不至于一线体育教师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制定,实际上反倒不利于课标精神的贯彻与落实。

董翠香: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一书中关于教学目标的阐述与何老师、邹老师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将核心素养目标放到单元教学中,课时目标则是采用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能、体育情意四个目标,这样比较好操作与把握。

刘昕:我为什么不太主张使用布鲁姆三维目标。第一,很现实的原因是近期教育部组织了一次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编写通气会。当时崔允漷教授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他认为,布鲁姆的三维目标一定是要被抛弃掉的,它和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大的矛盾。布鲁姆的认知、技能目标,多半是指向于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但缺失了学生“会学”什么,缺失了学生如何去形成“会学”的态度。“会学”就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去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这是学生未来获得终身体育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不是学生离开校门后,在中小学、大学里学会了哪些技能,未来就只是从事这几项技能。我比较推崇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所推行的三维目标体系,是因为它的“过程与方法”实际上在原有布鲁姆认知、技能的体系上,指向于策略性,指向于学生如何“会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还应该是“会学”。

刚才邹老师和何老师提出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即布鲁姆目标体系在实践中已经深入人心,应该继续延续。但反过来思考,20年前我们在推行布鲁姆目标体系的时候也是遇到过从陌生到接纳的认知转化过程。而这种认知转化,其实是促进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维转化,助推了广大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如今我们要在课改中推行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再次思考目标表述范式转型的问题,更应该着眼于课程改革的导向,在关照体育教师接纳度的前提下要不惧改变。

现在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如何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跨学科能力,就是与“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相一致的设计思维,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体育学科自身的框架。当然体育学科的属性和体育学科能够实现的目标仍然是基础,但它不是归宿,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在体育学科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如何去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如何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的场景迁移,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考目标设计时,还要兼顾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提出的新要求,统筹思考,寻求突破。

邵伟德:刘老师从学理上分析了布鲁姆三维目標存在的一些问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布鲁姆三维目标更进了一步。实际上,三维目标的写法在基层教案中是普遍存在的,从“过程与方法”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体现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意图与想法,可能更凸显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邹旭铝:基层教师通常是按照布鲁姆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的,刘老师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其实新课标的出台与先进理念的倡导,对基层体育教师而言应有一个接纳、适应、掌握、应用的过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行肯定是一个方向,但问题在于如何贯彻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对于基层而言,还有另一种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那就是不呈现具体的框架,而是以“1.”“2.”“3.”“4.”的方式进行呈现。

何鲁伟:基层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如果要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写清楚、写明白,其工作量还是较大的。从实际操作意义层面来讲,布鲁姆的三维目标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可作为一种模糊化处理,用“1.”“2.”“3.”的方式陈述教学目标,这样就给体育教师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也更容易操作。

邵伟德:通过以上讨论,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又增加了一种,那就是“1.”“2.”“3.”“4.”的“没有框架、只有内容”的教学目标。总体而言,大家的共识是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具有历史性,目前已不适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布鲁姆的三维目标更先进一些;直接运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可能不太适合,其主要的理由首先在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并不是目标。其次“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目标,需要具体化;而“没有框架、只有内容”的目标表述方式,虽然给基层教师留出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但在评价上会显得比较模糊,难以研判。

基于以上认识,提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主要指标并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可能是较为可行的策略。

二、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邵伟德: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其关键就在于如何融入?这是本期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是面向整个学校体育,并不僅仅是面向课堂教学的,也不止于单元教学的,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并实现两者较好地对接,其参考策略如下。

第一,需要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制依据。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很多,有内部与外部依据,其直接的内部依据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而体育课程目标又是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第二,需要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义、内容与表现形式(表1)。

第三,需要明确体育课程目标:(1)学习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2)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第四,需要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体育课程目标实际上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五,需要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中遴选出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最简洁、最具操作性的参考指标(表2)。

第六,结合体育课的特点,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中遴选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运动能力素养”遴选出体能目标、技能目标;“健康行为素养”遴选出认知目标;“体育品德素养”遴选出品德目标。如此,则把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品德目标。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保持三者的连贯性,也要体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以上思路实属个人意见,请各位专家继续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嵘:邵老师说得很细致,比较全面,操作性也比较强。“健康知识”不是技术课或者实践课能达成的,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块是健康教育,健康行为需不需要单独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指标,是否会引起歧义,或造成生搬硬套,这需要大家去反思。另外,需不需要设置认知目标,答案是肯定的。准确地讲,“运动能力”这一表述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它包含了运动认知。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说,体育学习能力或掌握锻炼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运动能力要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现在年轻人可以踢足球、打篮球,中老年以后未必就能踢足球、打篮球,那就要调整锻炼方式,这种调整就是要求每个人拥有体育学习能力,即是否“会学”,是否能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掌握新的锻炼方法。所以,“运动认知”是否需要单独设立目标,需要重新考虑,但如果在运动能力上增加运动认知的话,则跟定义又不符合。因此,我建议把运动认知单独列为目标,因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尽管体育学习认知具有特殊性。

刘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参考指标在面向不同学段时,也将有所不同,应呈现一个进阶式的发展,递进的水平层次。这让我联想到美国学者海尔森(Hellison,1995)提出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该模式将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从水平一到水平五进行了层次分解,覆盖了全部学段,并对每个水平目标设计了相对应的主要学习行为。我们在进行体育品德设计时,是否可以参考其设计思路,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层次性,及其对应的行为情境,从而避免目前我们在情感目标中的表述偏于模糊空泛,混淆了“目标”与“目的”的问题。

董翠香:关于目标设定的问题,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来看,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三个部分。最近我们在做一些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这三者融为一体。无论是情意还是品德,可不可以从价值观导向去设置相应的一些目标。如果不限定维度的话,可能教师们没有一个起点,好像自己不知道聚焦在哪一点。至于说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这与教材有重要的关系,要基于教材的特点和性质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长规律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等。

邹旭铝:基层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的教材内容所蕴含的项目特征不同,必须考虑核心素养指标要素与之匹配度。第二,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各不相同。高中新课标与义务教育新课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重点发展的指标各不相同,还是应该结合新课标的具体内涵进行具体落实。

何鲁伟:邵老师已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做了较好的归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与学段、教材相匹配。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后,还要结合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学段、每一个项目,呈现出达成目标的程度,这样就更具有操作性。

三、小结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问题,专家们基本达成了一致观点。布鲁姆三维目标已不适应当下课改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比布鲁姆三维目标更先进,但需要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撰写的习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建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为四个层次:

(1)认知目标(健康认知与运动认知):具体参考指标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特点与教材性质,选择相应的健康知识、运动原理、环境适应、锻炼意识、运动安全等方面。

(2)运动技能目标(技战术与运用):具体参考指标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特点与教材性质,选择组合式技战术、比赛情景的技战术等方面。

(3)体能目标:具体参考指标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特点与教材性质,选择相应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等方面。

(4)体育品德目标:具体参考指标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特点与教材性质,选择勇敢顽强、遵守规则、公平公正、合作互助、正确胜负观等方面。

本专题讨论的以上建议仅为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及培养探究
如何在体育微课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实践与思考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