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熙 林 洁 王彩霞
雷熙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编辑,硕士。(长沙 410012)
林洁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硕士。
王彩霞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编辑,硕士。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2014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1],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我国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可以看出,国家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视作破除“唯分数”的重要手段,将其作为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并给予高度重视。关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作用的效能发挥、评价方案的科学使用等的讨论,一直是新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探寻关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现状,归纳其阶段性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对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研究使用基于JAVA 程序语言编写,并广泛应用于科学和技术领域的CiteSpace 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CiteSpace 软件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学法和数据挖掘算法集成起来,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来分析相关研究对象之间的共现关系与共引关系等。[3]
借助CiteSpace,通过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和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梳理出国内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关键词共现是共现分析中的一种,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所有关键词,两两之间会自动产生一条连线,一组文章中的关键词连线的频率就构成了共现网络。关键词聚类分析则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将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作为分析对象,借助聚类统计学方法,把关键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类群关系的过程。[4]以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把不同文献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可视化地展现出来,能够很好地揭示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热点、前沿和趋势。
研究者在CNKI 文献检索功能中的“篇名”栏目输入“综合素质评价”、在“全文”栏目输入“高中生”进行检索。检索发现,沈丽艳等人于1999 年7 月发表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报告》一文,这是CNKI 能搜索到的第一篇在标题中含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文章。因此,本研究将检索的起止时间设定为“1999—2021”。检索后显示345 条结果,手动删除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主题相关不大的文献8 篇,最终获取337 篇有效文献。将文献按照CiteSpace文件读取格式要求导出,并进行转码处理,形成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库。
基于1999—2021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 年,选取每一年中出现次数最高的前50 个关键词,形成该年的共现频次,生成时区视图和聚类视图,探究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发文量如图1所示:1999—2013 年发文量缓慢上升,从2014年开始急速上升,2019 年起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结合图2 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研究者将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研究分为3 个阶段,从时间维度上显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进程。
图1 1999—2021 年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年份分布图
图2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1)前期酝酿阶段(1999—2005)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踏着时代的鼓点和改革的节点而逐步展开的。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2001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选拨方式。新政出台,无疑引发了学界对中小学“综合素质”“综合评价”等问题的研究旨趣,这一阶段,大家纷纷把研究的目光投向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改革,探讨这些改革如何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姜英杰、沈丽艳等人对小学生、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进行了调查。还有研究者强调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实践层面,上海市静安区十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坚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
2002 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要求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的研究者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有的研究者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也比较丰富,上海市教委原基教处处长余利惠分享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使用经验,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代替“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多元化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 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5]“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个 “教育政策术语”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度成为中考评价改革研究的热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5 年,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南京高中招生录取的参照依据。
据统计,1999—2005 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聚焦在初中阶段,“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名称并未正式提出,有关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专门研究只有两篇:沈丽艳等人[6]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报告》一文中,将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并对各级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透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看法;方向阳[7]探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成为录取依据。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小学、初中阶段的“综合评价”“综合性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了充分研究,梳理了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概念,无疑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2)初步探索阶段(2006—2013)
2006 年,新课程实验省(区、市)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入试点阶段。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各地各校针对综合素质评价设计详尽的方案,力求逐步“落地”。到 2014 年,除西藏等极少数省份外,其他省(区、市)都出台了与本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在试点探索阶段,随着国家出台各项在高考改革中局部尝试和探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与高校招生紧密相关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出现了大量实践层面的研究,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综合素质评价落地高中学校的校本研究非常丰富、多元,如燕大附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的实践、西北大学附属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纪实研究,更有研究者从几所高中学校的招生现状谈及综合素质评价该何去何从。基于电子平台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取信于民、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瘦身”、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家长认知度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等话题也引起了研究者的热议。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见诸报刊。从图2 可以看出,涉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改革”“高中学生”等,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解读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实践路径的探索等方面。随着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与推进,更多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注到实践领域出现的问题,针对评价缺乏可操作性、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功能和制度上的完善措施。
(3)深入论证阶段(2014 至今)
2014 年9 月3 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1],“两依据一参考”明确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与高考挂钩,尝试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应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当年12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流程做了详细的规定,这是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有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专门文件。
在以上两个的文件的引领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发文量和关注量猛增。在这一阶段,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政策文本全面走向教育实践,成为各课程改革实验区学校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切实发挥其“参考”作用,成为教育部门必须面对、亟待破解的重大改革课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当上海与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时,针对高中学校和高校如何记录与使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诸多讨论开始不绝于耳。许多研究者关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希望总结成功试点经验,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更多的研究集中在高中学校如何真实记录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档案内容,如关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上海设计”[8]、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如何设计与实现、如何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促进高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等。
不仅如此,许多研究者基于新高考改革试点经验,探讨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偏离及改进,以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9];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综合性缺失,针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的虚化提出了许多解决策略;有的研究者讨论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的阻力与对策,对纳入高校招生体系的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构建进行了探析,反思了高中与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程序“断裂”与衔接。除了关注国内高中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也有学者借鉴国外测评项目如PISA、TIMSS 的经验,对综合素质评价中量尺构建及结果解释再做思考。2015 年起,许多研究者梳理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历史与嬗变,回顾与反思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十年的研究主题、现状、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10][11][12]。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从2019 年开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热度逐渐下降,发文量锐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实践中人们并未找到高校有效使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突破口,针对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之间普遍存在的“假挂钩”“软挂钩”,学生写实材料、自评报告、佐证材料等记录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实际使用率不高等现状,人们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究竟有多大提出了质疑,高校“不愿用”“不敢用”“不能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已成为客观现实,高中与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问题上互相埋怨、彷徨不前,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陷入瓶颈期。
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节点进行聚类,一共得到58 个聚类,通过调整阈值,保留聚类数量最多的前7 个,如图3 所示。
图3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聚类知识图谱中,共有255 个关键词,389 条连线,密度为0.012。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取值范围0 ~1,一个网络的Q 值越大,表明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一般而言,Q 值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非常显著。本研究中,Q值为0.7131。聚类轮廓性指数一般和0.5 对比,本研究中,S 值为0.8525,说明聚类是高效且可信服的。在此基础上,为探析每一聚类下的详细信息,进一步整理获得增值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详见表1)。由于某些聚类词如“问题”“评价”“高中生”“措施”不能很好地突显评价研究主题的特色,本文进行了筛选,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热点归纳为“综合素质”“普通高中”“高考改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5个主题。
表1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
(1)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最大的一个聚类,“素质教育”出现次数也较多。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就是对综合素质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关于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外延的研究较多。“综合素质”后有着“评价”“初中生”“高考”“改革”4 个标签词,表明“综合素质”这一聚类主要研究的是评价内容,涉及高考改革各个环节。
当前,研究者们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有的研究者将那些不容易通过纸笔测验或总结性考试反映出来的素质界定为综合素质[10];有的将学习成绩以外的素质理解为综合素质;有的认为综合素质是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有机、互融的整体性素质,它涵盖了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有的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两部分构成;还有的把综合素质理解为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它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成就。由上可见,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综合素质是个体所具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含义和广义的素质相近,但更强调综合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素质。崔允漷认为不同研究者对“综合素养”的理解异中见同,但综合素质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存在定位模糊的情况,应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概念修正,强调可用“课程学习记录”评价学生的非学术能力表现,并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制度。[13]刘志军认为,综合素质是作为整体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就学生而言,不仅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这些非学术能力可以体现其综合素质,学业成绩也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证据。[14]可见,研究者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问题上,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关系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2)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作为排名靠前的聚类,这一评价方式有特定的学段要求以及主要的参评群体,即普通高中学生、教师。这一聚类的主要标签词有“新高考”“全面发展”“学生”“课程改革”。这说明高中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发挥评价应有的“育人”导向功能。
综合素质评价中与“普通高中”密切相关的话题主要涉及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学校落地情况研究、实施价值、应用困境等。例如,有研究认为,在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等学校招生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高中与高校存在程序“断裂”。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因当前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可借鉴的经验也严重不足,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15]当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挂钩”后,教师、家长、学生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和定位产生了认知偏差。有些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单纯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与教学工作无关[16],这导致高中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发展性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获益”,同时减轻教师的记录工作量,有的高中学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走过场”“搞突击”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现象,评价工作缺少常态化、规范化实施。[17]有的高中学校为了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在实际的招生录取过程中,高校发现学生真实情况与高中学校记录的档案并不一致,对高中记录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资料、信息并不认同,认为有的高中学校会美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因而对评价结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大量投入与微薄收益之间不成正比,也引发了学校领导、师生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践中的消极态度。
(3)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作为排名靠前的聚类,与“可为”“难为”“大数据”等标签词密切相关。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改革联系起来,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作为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参考作用效能多大、是否真正在高考改革中“可为”、存在何种“难为”,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只有招生的需求个性化、标准多样化,综合素质评价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可发挥一以贯通的关键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柯政教授从如何理解改革的教育公平问题、如何理解社会差异与教育之间关系倾向、如何理解诚信制度对改革的制约作用问题这3 个角度讨论综合素质评价政策,认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当前许多研究者对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存在简单化理解的倾向,对高考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应提升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复杂性的理解水平。[18]罗祖兵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存在“纳入很难”但“不纳不行”的两难困境,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最大的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高考成绩那样的公信力,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它并不具备,而且在短期内它也难以具备。[19]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既有利于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入,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有益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应发挥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在高校招生中采用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差额录取办法。[20]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时的评价结果更具公信力,开展专业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是必要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综合素质的本质、特征、表征,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方法,综合素质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关系,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等问题。
总体来看,关于高考改革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可为”“难为”的辨析上,研究者们基本取得了共识,那就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本体和功能来说,能够作为高考的有益补充,对于素质教育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因呈现方式不同,可能导致校际间学生的评价结果处于难以比较的“模糊”阶段,如何在高招录取中既保证公平又突显科学,各个评价维度如何赋值并纳入总分,这些观点仍然存在分歧。
(4)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聚类,与“实证材料”“实践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等关键词密切相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教育学用词,国外并未有“综合素质评价”的表述。但是,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其他国家的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不仅考核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也相当重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某些个性化特征。
有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 个方面:①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探析,有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进行研究,也有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价值取向进行探讨;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反思,有的对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有的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进行总体回顾和反思,有的从新技术角度对评价的改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更多的是关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案例研究等;③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国外经验,如美国私立高中联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之启示,英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舞弊预防与惩戒机制探析,等等;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纳入高校招生体系,如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现实困顿,新高考背景下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存在的困境和阻滞,综合素质评价应用于高校招生时值得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等。
(5)学生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分数,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心理品质、实践创新、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给予关注,将学生导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展示点滴生活的舞台,“个性发展”则呈现了学生个体与众不同的一面,是学生“生命之光闪耀之处”。[10]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其实就是学生评价。
早期,我国学生评价理念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后,基于“核心素养(素质 )本位 ”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理念,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新高考改革后,基于“能力本位”学生评价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渐被大众认可。有学者从“综合素质评价”与“核心素养评价”入手,以普通高中学生评价为例,对“综合素质评价”和“核心素养评价”的认识基础和实践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关于学生评价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学生评价是基于一定的学生评价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策略和技术手段,对学生个体成长、学业水平及素质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转变,注重“在学生的视野下探讨教学质量及其评价”。有学者提出学生评价结果可采用等级和分数的形式呈现,但这种形式很难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认定标准上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写实记录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衍生,是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21],它是高度强调基于客观事实的学生评价,是学生整个高中生活的缩影和写照。陈朝晖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目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并不充分。[22]
从总体上,有关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热频关键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没有取得共识;二是谈现状和问题的多,提出有效对策的少,且对策大同小异,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三是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高招录取中发挥“参考”作用的研究很少且不深入,几乎没有提出成熟的建议和策略。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对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背景,本文尝试从理论的梳理、瓶颈的突破、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从1999 年出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开始算起,我国学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已有23 年。但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多半是从国家和各省出台的相关文件和方案开始的,是对评价政策和实践的解读、审视与反思。虽然部分研究涉及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理论问题,但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没有取得共识,综合素质评价尚有颇多理论困惑没有解决,更遑论提出原创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了。
未来,在学理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关于“综合素质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议,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要评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包括哪些,它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它是如何表征的,等等,都有待进一步厘清。二是明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有效衔接贯通的机制。三是从理论层面为划分各个评价指标、能力层级及评价要求提供依据。
科学性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否顺利落地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关注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问题,但大多数研究关注的还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划分的问题,认为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对学生一些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评价指标要么难以周全,要么互相交叉、独立性有问题。
其实,关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性的研究视角绝不仅于此。一是可以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做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指标体系中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谁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如何合成;如何把行为表现转化为具体的评价结果,各项目、各维度不同观测点的评价结果如何合成;等等。二是在评价机构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评价团队的建立需要哪些类型人才,对现有的评价人员到底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培训,怎样培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等等。三是对高校设立评价学科专业提出新的建议。评价的科学性需要有后备专门人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2]。如何在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中加强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专业建设,也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献都提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困境,即高校没有或者不能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虚化、形式化现象严重,但现有研究却基本上未提出“参考使用”的有效措施和策略。部分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和高校开展了将学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尝试,如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同分考生录取或专业调剂的参考,综合评价招生中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生报名的资格审核条件,在高校自主测试或面试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评分参考等。[23]从实施效果看,真正参考或应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覆盖面与受益面非常低,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十分限,统考统招批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点。一是当前情况下,如何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改革进行“硬挂钩”。若当前基础条件和配套政策尚不够成熟,又应该采取何种过渡方式。二是国家如何加强进一步的顶层设计,以保证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致性。目前,国家将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利和责任下放到地方和学校,各地、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一校一方案”已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些多元化的举措一方面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另一方面其不规范、不科学、不一致、不便使用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质疑,亟待国家层面从问题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三是目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只在综合评价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中有所运用,但高校所用材料并不是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材料,需要考生另行准备,如何在实践层面找到方案,使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在统考统招中也能运用,这是目前需要集中攻破的难点。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2]确实,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关系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效果和水平,而信息技术与教学、考试、招生的日渐融合也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
首先,新技术、新方法所带来的推动力,在于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正如多数学者所提到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收集数据难以做到详尽,且实施成本颇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以上难题提供了解决手段:大数据技术能采集真实状态下的全样本评价数据,比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多维度、全方位描绘的数字画像,从而有助于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24],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简化了评价操作,一改以往纸质评价档案记录过程繁琐、不易保存的弊端。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创新评价模式,从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人工智能评价“不仅可以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情况”[25],深刻揭示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特点、优势、潜能与不足。
未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应继续着眼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电子平台的有效搭建。当然,研究还可以细化到探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变革与创新的可接受度(包括造价)、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会面临的隐私泄露、数据负担、预测不准等问题。
有人担心,国外的评价新技术、新模式固然很好,但这些技术与模式皆立足于国外的国情,引入中国就可能产生问题,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病症。殊不知,英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招生模式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凸显的是人才选拔的多元性考量,体现了注重能力和素质的选才导向。而这一点正是我国新高考改革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在很多方面是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所启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总体要求的主要原则中也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2]。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在长期的实践与创新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考试评价制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评价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开拓视野,学习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考试评价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及先进经验。对于国外评价改革的成熟的有效措施,我们不能因为其有效性就全盘照搬,也不能因为国情不同就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合理吸纳的心态,推动国外先进经验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美英等国家的多元化招生录取模式,考察其哪些环节和招生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美国高校在录取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升学考试成绩和高中成绩、论文写作、推荐信函、特长、面试情况以及社会实践和种族因素;在面对不同学校在同一指标上存在的非公平性问题时,美国高校会考虑不同学生具体完成项目的难度;等等。这些举措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与借鉴。
未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应继续着眼于国外成熟经验的本土化研究,为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步拓宽视野。
有效的诚信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发挥“参考作用”的不二法门。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公信力不足、过程不透明、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公平诚信危机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未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公平性风险的相关研究,使综合素质评价在公开、公正、公平、规范的实施和操作中,获得科学、可信、可靠、易获取的结果,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能够真正反映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为高校招生提供重要参考。
一是要系统梳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到底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存在公平性风险,存在何种公平性风险。这是规避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公平性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二是研制公平性风险防范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进行制度规约。三是探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究竟需要搭建何种评价伦理,如何凝聚社会共识。目前,有关综合素质评价是否真实记录和反映学生真实的素养、能否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等诸多质疑不绝于耳,普通高中、高校、学生、家长等各个主体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让他们的利益诉求协调一致,应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要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