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爱华
古爱华 /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教师。(綦江 401420)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教育家泰勒在中学教育改革“八年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立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1]随后,众多学者在评价模式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到20 世纪80 年代,在“评价改革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的教育评价从理论走向实践,出现了“档案袋评价”“表现展示评价”等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个性化和过程等,反映了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注。[2]
我国在1985 年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研究涉及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如陆善涛、盛昌兆提出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3],柳国辉、谌启标提出应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4],张坪兰、李爱玉认为评价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本,切实发挥评价的功能作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5]。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刘绍全、丁恒康提出“思想引导、学术先行、文体并进、知行合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和阶梯式评价模式[6],穆学君等提出“双线递进”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7],田盈提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法[8],刘妍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多元主体等进行了阐释[9],陆璟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10]。
随后,教育部进一步发文,明确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要求,上海、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先后出台文件,广泛采用等级性评价、档案袋过程性评价、比例控制评价等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走向深入。[11]
尽管如此,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大家对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仍多限于质性评价和过程描述性评价,较为严重地存在评价体系完整性不够、评价实践操作性不强、评价过程规范度较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好、评价结果应用较难、评价导向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12]为切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发展,有效解决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重庆市F 中学自2010 年起,基于“为了什么评”“评什么”“用什么方法评”“评的流程是什么”“评的支持源怎样建设”“评的作用怎样发挥”等逻辑思考,以量化评价为核心实践要素,对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了整体构建与全面实施。
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意向愈加强烈,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和实践,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对知识的求索、人生的思索、理想的追求等精神方面的社会需求急剧上升,逐步进入创造活力充分发展的人生阶段。[13]要想让综合素质评价紧密贴合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点,让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在初中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正确发挥,从而促进每一名孩子健康发展,就必须从理论基础、目标价值、内容指标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化构建。
科学的理论基础,既能让实践探索充分贴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也能为教育实践者提供准确的思维导向,还能为研究团队的拓展和优化实践给出方法与策略。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体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主要指个人的独创性和自由发展;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包括个人自身在内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优化。并且,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实现,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以该理论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能够让研究者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让实践能紧贴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确保实践探索方向的科学性。
(2)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总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包括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遵循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机制,包含动力源的开发、转化、反馈等环节。[15]此理论具有全体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等特点,对引领本研究注重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3)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主张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16]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为本研究的视角、方法、原则提供了根本遵循之路径。
(4)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要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主体。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总体来说,主体教育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赋予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空间。[17]该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科学的教育实践视野。
(5)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8 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不同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要有多维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18]该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理性的实践基础。
找准评价目标,就是精准回答“为了什么评”的具体问题。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终将指向学校教育在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4 个层面上的目标价值导向。通过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理论的归纳提升,本项目着眼发展,梳理出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家长发展、学校发展等4 个层面,各自对应理念、情感、行为等三大向度上的目标,从而系统形成具有立体化特点的目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目标体系
由上可知,在学校教育场域下所开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各方均存在密切的关联,任何一方缺席都将影响实践工作的系统展开。该目标体系的立体化构建,很好地观照了学校教育相关各方的角色定位、主体职责和未来朝向,真正具有“灯塔”的目标导向作用。
(1)“五主干”内容框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可谓众说纷纭。要将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在制约中求平衡,就必须以量化评价作为形式前提,在内容上避免重复评价、过度评价、机械评价,科学回答好“评什么”的问题。本研究对学生评价相关内容予以分析、区分和统整,考虑到学生学业水平量化评价已有相当成熟的操作系统,在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一些不宜直接赋值量化评价的条目内容采用模糊等级评价、档案袋评价、语言描述性评价等予以另行评价以后,最终确立以体育技能、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社会活动为核心的“五主干”内容框架(详见图1),力求更加充分地满足评价内容与评价形式的完美统一。“五主干”内容,分别指向各自的特定内涵,如“体育技能”内容项目,具体指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在体育锻炼、个人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身体健康发展能力”。
图1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五主干”内容框架
(2)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内容框架,本研究相应设立体育技能、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社会活动5 个一级指标,然后分别设定主要指向学生可能参加的一切课程(活动)学习实践的指标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的赛事活动、创造活动、公益活动、社会(管理)活动、实践活动等,对每个一级指标赋予一定比值,形成学校较为具体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实施方案,详见表2。指标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除学校主动组织的课程(活动)以外,还指向一切能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的、学生申请然后统一组织的活动。之后,再根据学生参与课程(活动)情况,按照一定规则和比例认定学生所取得的成果等级,将学生在初中3 年各项历练中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予以积分量化,详见表3。
表2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案
表3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原始积分办法
依照一级指标进行分类统计、权重分配、比例换算,最后汇总,可以获得每名初中生在初中阶段3 年学习期的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结果。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的原始积分换算办法为:按5 个一级指标分类汇总,先按成果级别与数量情况进行原始分数积累,原始积分最高分未超过分值总量的类别不再折算,计为实得分;若该类别中原始积分高于项目权重最高值,则采用等比例方法折算,公式为“个人该项实得分=个人原始积分÷全年级最高个人原始积分×分值总量”。
评价目标、内容、指标等的厘定,从文本意义上解决了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的基础性构建问题,但“用什么方法评”“评的流程是什么”同样重要,从现代课程与教学论角度来看,它们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的“隐形课程”。[19]
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是建立在紧密贴合学生身心特点基础上的一种育人体系设计,按其功能定位,就必须在实施中充分观照主体性发展共识、提升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从规范程序上来唤醒学生主体性发展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制定了评价实施“五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具体来说,该原则要求的是充分认识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引导学生自愿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潜能,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过程中,使其完善自我、成长自我。
二是客观性原则。量化评价以事实为前提,以标志性事件为客观依据,严格按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予以量化,形成公平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氛围,提高学校整体育人成效。
三是公开性原则。让学生、家长、教师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应用公开,建立公开程序与方法途径,接受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监督,实行举报和申诉制度,形成学校人文管理的良好生态圈。
四是竞争性原则。遵循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过程中的竞争机理,引导学生理性全面地认识自我,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激发,体验到成功感、悦纳感,也为评价营造人人平等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赶学比超”和“扬长促短”中得到主动发展。
五是量化原则。该原则要求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对评价的直观感受,使评价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直接刺激效应,将评价素材的原始性与相对性紧密结合,采用量化的方法予以直观呈现,突出评价及其应用的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的权威性与相对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F 中学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提供管理保障。
一是建立三级管理机制。成立学校、年级、班级等三级学生综合素质评审管理机构,分别赋予责权,按照评价规则开展系统管理工作。校级评审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对整个评价工作负第一责任,同时设立评价办公室,由教导处兼设,负责师生培训、材料收集、汇总公示、整理归档和结果上报;年级评审组由年级分管干部任组长,到组干部、年级组长任成员,负责年级内的评价认定;各班评审组由班主任任组长,班干部和学生代表为成员,负责班级内的资料收集与初步审核。
二是建立系列运行制度。运行制度包括公示制度、举报及申诉制度、诚信监督制度、存档制度等。公示制度,包括学年初的评价制度公示和学年末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公示,保证师生及家长100%的知晓率;举报及申诉制度,对异议举报或申诉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公开答复或更正处理;诚信监督制度,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基础上,执行师生诚信记录与约谈处理;存档制度,对涉及评价过程和结果的所有资料实行定期归档、长期保存、专人负责,纳入学校文书档案进行管理。
制定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操作规程,能够充分保证评价实施的简便、规范、稳定、有效及安全。重庆市F 中学经过反复实践、总结论证、修改完善,探索形成评价实施“六步法”规程,让评价工作高效运行,为整个评价体系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程序性支撑。详见图2。
图2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六步法”
本项目研究者以简便、安全为原则,在EXCEL 办公软件基础上,采用B/S 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研发搭建主要由申报、审核、查询、赋值、汇总等功能组成的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信息管理与实践应用平台系统,使用账户赋权与角色分配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六步法”规程的主要操作目标:首先是成果申报,由学生在班级评审小组处申报,然后编码录入,系统自动量化积分;其次是成果审核,系统自动呈报,学校的评价办公室干部凭专用账号进入平台逐一审核,选填审核记录;再次是成果查询,教师、学生使用个人账号进入平台,查看个人或他人申报审核情况,根据需要申诉查证,系统根据要求生成相应查询报表;最后是成果分析和应用,学校管理干部可在平台系统中下载统计报表,分班级分类别进行公示与分析,班主任及家长可将评价结果作为教育引导的客观依据,学校将最终数据上报并应用。
量化评价既是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和潜能发展的一种教育激励手段。要让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的长效育人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资源支持环境,从而回答好“评的支持源怎样建设”的问题。重庆市F 中学从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出发,以国家课程专题化、体艺课程项目化、传统活动课程化等为校本课程开发与优化策略,为学生提供支持其综合素质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校本课程“三级四类”目录,详见表4。
表4 重庆市F 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校本课程“三级四类”目录表
本项目研究者基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3 个层面,建立并有效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校本课程的六大“A+B”策略。
一是“必修+选修”策略。该策略主要是指建立学生的校本课程选课规则。每一名学生每一学期均需在每一个一级目录中选课,然后在对应的三级目录中至少选一门课作为“必修”,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自主选择其他课程为“选修”。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
二是“2+X”策略。为了突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点培养导向,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的选课中,必须在一级目录“体育技能”对应的三级目录中选择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时空条件自由选择,具体选课数量由学生自主决定。
三是“辅导+自修”策略。学校要根据全校学生选课和教师开课情况,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与难度,明确教师课程“辅导”的课时数与具体时间、地点、形式,努力满足学生对一部分课程的自修需要,形成教师导学引领、学生骨干带头、学生自主研修的课程实施机制。
四是“修习+展示”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学生自我发展育人文化,重庆市F 中学根据学生需求与学校活动传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展示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如新春艺术节、红五月歌咏赛、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为学校“百花争艳”良好育人氛围提供条件,然后根据展示水平发放标志性成果证书,及时激励学生成长。
五是“社团+展评”策略。初中生对社团活动有着内在心理需求,培育社团发展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重庆市F 中学借助课程支持系统,以骨干学生为核心,组建众多社团、派驻辅导员、规划社团活动时间,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单位,开展社团成果展评活动,让学生在展演展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成长的喜悦。
六是“过程+结果”策略。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学校开展分类评价实践,设置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的情况予以综合评定,并分阶段发放标志性成果证明,科学客观地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记录和潜能激发。
评价结果怎么应用,直接决定师生、家长的参与态度,也会影响整个评价系统运行的质量。不同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也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应用方式和应用领域。[20]考虑以上因素,为了回答好“评的作用怎样发挥”的问题,重庆市F 中学选择了过程性应用、终结性应用和文献性应用三大评价结果应用策略。
一是过程性应用。学校将学生在初一、初二年级段的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察学生综合表现的重要数据,为教师教学提供过程性、方法性参考,同时将评价结果计入学生学年学业成绩,并将其作为年度优秀学生评选及奖励基金颁发的依据之一,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二是终结性应用。学校将初三毕业生3 年来的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分项核算和总分汇总,制成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告知家长,同时将结果数据上报区教委中招办,纳入学生毕业升学学业成绩总分。该结果既作为初中学校向高中学校诚信推荐优秀学生的升学依据,也作为每一名学生参加高中升学选拔的总分项目之一。
三是文献性应用。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所有过程性资料,作为每位学生在初中阶段成长的轨迹性资源,作为学校教育分析及学生教育参考、升学走向、就业发展、成才回溯、终生成就等方面的文献性档案,进行长久性保存。
本研究评价体系在理论、目标、内容、指标、实施、保障、课程、应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符合初中教育发展规律和初中生身心成长规律,能够为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机制。通过实践数据和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实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体性在广度、深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教师育人方式产生根本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持续向好,学校课程文化、育人文化品质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满意度持续攀高。该项目的实践探索,同时能为地区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助推力量,并借此成为全国各地区及相关主流媒体备受关注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参考样本。